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015-10-21李茜李沐珍
李茜 李沐珍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社会条件的考验,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观念的形成,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包括了主干课程、热点课程、延伸课程和活动课程四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本文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大学所开设的面向全体大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引导的公共课。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认知、人际、行为三个方面。
1.认知层面: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观念的形成
认知是指人通过心理活动认识外界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2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就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个认知全过程。课堂教学环节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一个交互式的学习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老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讲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心理教育课堂之中接受系统、具体的心理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筛选和接纳,最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心理品质结构中,变成学生自己的心理特质,成为支配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从而积极看待和勇于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专题,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和同学的心理特点,了解大学阶段人心理的发展特征,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方式,从而更好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增强自身素质。可以懂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表现,促使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加的理解、宽容他人,学会更理性的与同学们以友好的方式相处,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感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與别人的交往中,可以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进而与他人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又有利于大学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形成,这样最终会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行为层面: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其是一门实践教育课程,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最大的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3如今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心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各高校都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实践活动,如幵展“心理健康巡讲”、“心理影片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剧”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通过对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同时能够培养自身的优良的品质,学生还可以在这些心理实践活动之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真理,使心理有所领悟,心灵有所升华。很多的大学生在长时间活动的不断熏陶中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达到人格和谐发展的目标,促成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生理、行为的全面的发展。4
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与领会的课程之一,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论证,希望可以引起高校更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大均、吴明霞.大学生心理健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郑培亮.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