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2015-10-21李妤
李妤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人才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入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也愈来愈注重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未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会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所以,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即“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以及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三个特征,分别为高等教育发展视野的开放性特征、高等教育发展内容的同一性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现代性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产物,又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我国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
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识
2.1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仅仅注重学生的成绩,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既阻碍了教学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同时又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以人为本主张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意识,要求我国持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可以说,在当前经济一体化、教育资源全球化共享的时代下,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是对素质教育的外延与发展,即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所探索的新领域。所以,以学生为本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思想基础,要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意识,高瞻远瞩,放眼于世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向新的制高点。
2.2树立以创新为导向的培养意识
西方国家偏重于近乎“放养”的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就成长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少,自我意识较为独立与活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西方国家显然要优于我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个性化愈发明显,这一方面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同时也给我国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使得各国在教育资源上实现了共享,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显然,创新性是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高等院校应以国际化视角,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归纳、分析、渗透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独立探究精神,为我国由一个“中国制作”大国向“中国创造”大国转变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3.1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对传统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更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可以说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萌芽的土壤。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应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扩展课程资源,开设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践证明,尊重学生个性是世界各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特征,同时这也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办学必须要树立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与各国教育事业的交流,优化中外合作项目。高校可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资源共享的优势,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吸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着力加大引进国外高校的特色专业,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加以消化、吸收,服务于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为本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3.2 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这主要是对教师能否与國际教育水平接轨的前提考验,只有具备放眼于世界的视野与魄力,才有可能为学生培养工作的创新做好思想上的准备;(2)教师知识能力的扩展。国际化视角下,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自我学习方式,如继续深造学习、多总结教学经验等,或是高校组织的培训方式,如组织讲座、研讨会等,扩展教师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教师的交流,使国内的教师“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突破国内教育的局限性;(3)拓展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同时加强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学生。(4)教师资格动态化发展。高校应尽快实施动态化的教师资格制度,定期对教师资格进行审查,包括学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量,以督促教师不断进步。
3.3 建立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我国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能够把教学工作着重引导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来。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是教师,还要包括学生。教师参与评价,可以充分体现其教学中心地位,增强工作责任心;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评价标准应扩展到学生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顽强的毅力、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诚信素质上来。最后是评价标准多元化。在国际化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也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的体现,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特点,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发展自我的热情,也能够避免评价标准统一化带来的评价不客观、不真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思,王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科技信息,2010.
[2] 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
[3] 徐青.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