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分制下高校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2015-10-21赵珊珊李红梅章新
赵珊珊 李红梅 章新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必然趋势。本文对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它具有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基本特征,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教学运行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探讨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 当前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内容特点
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管理手段,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组织管理主要包括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教学大纲的组织编写和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和制定管理制度[2]。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头绪多、事项杂、突发情况较多、事务性工作繁重,但它具有重复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了工作上的混乱和疏漏[1]。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采用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推行学分制所需的教学运行管理中的教学任务下达、教学任务落实、课表编排、学生选课、成绩录入等的网上操作,建立了教学计划库、学生信息库、学籍成绩管理等基础数据库,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 当前高校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通过丰富培养层次,增加专业类型和方向,扩大招生规模等方法来提高综合竞争力以谋求发展,同时也在逐步实施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改革,因此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各种事务急剧增多,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在推行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刚刚起步,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利用专门的网络和软件来进行学籍、成绩和教学过程的管理。但在推进运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现行的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首先,专业计划不稳定,特别是新专业。随着高校扩招和现代新兴技术的发展,新专业的增设速度加快。然而新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只是在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糅合部分新的专业课程,便开始在实际教学运行中执行。然而教学运行中发现课程设置、课程性质、课时规格、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成熟,产生了随时停开课和增加其他课程的现象,教学计划可执行性不高。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私自调课、换课、调换教室等现象时有发生,有时教师调课甚至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这不仅对正常教学运行秩序产生了影响,而且教师教学的严肃性也逐渐下降。最后,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因素是开设出一定质量和较大数量的选修课,而要开设出一定质量和较大数量的选修课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然而由于课程的增设,外聘教师数量逐渐增加。针对外聘教师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造成个别外聘教师缺乏责任心,以上完规定的课程为目的,无法保证上课质量。
2.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不充分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投入到工作中以后,实现了教学运行的信息化管理,但由于使用的管理系统依赖于软件开发商,存在设计者对各个学校教学运行工作的环节及管理模式了解不是十分清楚,设计者与教学管理人员的沟通不畅,因此,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使用者的要求有差异,或系统有了相应的管理功能而管理者却不去实践操作,对系统不作深入的研究,致使工作中缺少二次开发和系统更新维护。
3.管理数据采集、更新不及时,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人员能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和更新有关学生、教师、教学运行环节和各专业的相关信息。但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很多管理数据由不同管理岗位共同使用,存在着信息流转不畅,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致使信息处理不及时、更新慢等问题,不能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
教学运行的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操作,但由于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队伍组成结构复杂,一些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还不高,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部分人员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这不利于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5.教学资源利用没达到最优化
学分制的运行比学年制复杂得多,每学期有上千人要按自己的课表选课。但选课课程资源紧缺,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因條件限制,有些学生会因选课人数已满或与已选课程上课时间冲突等原因选不到课;也有学生盲目选课后又不上课,造成了资源浪费;另有学生只选简单的课程,不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二、 提高高校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结合高校发展的需要和教学运行工作地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校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1. 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首先,要将教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确立出来,并兼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其次,还要严格遵守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力度,确保做到公平、合理的管理,避免出现经验性的管理情况。并积极探索与发展二级教学管理机制,使教学管理职责有效分散,使其权利的重心有所下移,并进行相应的调整,采取合理的分级管理,使二级学院的管理权限得以有效扩大。
2.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优化
各类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要使教学管理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研制教学管理软件前,有针对性地对一线教学管理人员展开调研,准确把握系统的需求及人员使用特点,以求对软件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另外,通过教学运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向软件开发商提出应用需求,经常性的完善功能,使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实际教学管理工作充分配合,不断完善改进系统分析,从而实现对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3. 信息化规范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教学运行的依据,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学计划来执行的。教学计划的管理主要是做好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为保障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保证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及时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过程中要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融合到培养方案中,使培养方案更加严谨,做到与时俱进,并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组织教学,决不允许随意增删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院将各专业教学计划数据录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生成专业计划数据库,便于查询信息,节省了重复录入的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4. 信息化规范教学质量管理
实行学分制,对师资数量和整体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学生选择老师;没有一定质量的教师,开不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制约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发展。学校应健全教学督导队伍,建立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对教学质量实行动态性监控,利用计算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全面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形成制度化的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机制。
5. 信息化规范教学资源管理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的基础,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一环。为了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得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制定课程简介和选课流程。选课制度应明确规定选课原则、选课程序、办理补(退、换)选课程的相关条件,以及如何办理和进行关于课程冲突的选课学习,使学生能方便地自主选择不同类别的课程尽量减少繁琐环节。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督促和指导学生参加网上选课,同时,加大对选课预选、正选、补退选等各阶段的宣传力度。从而,进一步规范我校的选课管理工作。
6. 重视管理队伍素质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整个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者,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应用水平。管理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懂得应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正确认识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袁梅,李晔,乔丹,申雪秦.信息化进程中的高校教学运行管理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21).
[2]孙玉秋.二级学院管理机制下教学运行管理方法的优化分析[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2013,(4).
[3]王晓雯.高校教学运行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3,(12).
[4]李志友,代祥,徐占春,周红.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研究报告[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5]李程.淺析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