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指导学生写作,打造高考高分作文
2015-10-21李彦君
李彦君
【摘 要】
语文教学素来有“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说法,作文之于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反观现实,在高考升学的重压下,教师教学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性,学生搜肠刮肚寫出的作文缺乏灵性与个性,教学成效微乎其微。通过对高三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的尝试,笔者发现,在作文教学中实行系统指导、面批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造高分作文。
【关键词】
高考作文 现状 系统指导 面批
一、当前高考作文写作的现状
在高考升学的重压下,教师按照学科教学任务安排写作,不论选题还是训练目标都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与重复性;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而搜肠刮肚硬着头皮去写,写出的文章呆板、生硬、虚假且缺少灵气;讲评时教师一一数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听之忘之,成效甚微,等等。这种境况直接导致我们的作文课单调枯燥、乏味无趣,作文教学呈现杂乱无序的态势,与其“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宗旨渐行渐远。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审题意识。新材料作文这一作文形式的采用,于学生来说写作的范围的确是广了,但审题的难度却也比前几年的“引导语+命题”的作文形式提高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忽略了“审题”这一环节或者压根不懂得如何去审题,往往是拿到题目之后匆匆扫一眼材料就开始动笔写,结果是材料没弄清,题意没弄懂,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游离于材料主旨之外,更别说符合题目要求的了。
2.缺乏谋篇布局的意识。高考作文考试说明要求,一等文需“结构严谨”,二等文需“结构完整”。不管是“结构严谨”还是“结构完整”,都要求学生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和所被证明的观点之间要有严密可推的因果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作文内部结构层次要清晰有条理。然而,不少学生对结构的认识却只是停留在“只要写够字数就可以”,谋篇布局的意识严重缺失。下笔前既没有整体的谋划,不怪乎文章的结构不够严谨。
3.论证方法单一,举例论证一枝独秀。学生在作文中普遍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不是因为这种方法比之其他的论证方法有多大的优势,而是方便学生凑足800字,达到题目要求的字数。既是以此为出发点,对于素材的选取自然也就不够用心,选取的事例也多是老掉牙的名人事例,缺乏新意。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多数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基本还是采用“学生写——老师评”的教学方式,大多只是就题论题,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一些老师虽也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开头、结尾的方法,但因过于零散、不成体系,最终没有被学生重视。
2.许多老师在作文评讲时针对的是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反映出来的典型性问题,这样的评讲看似全面实则笼统,于多数学生而言,往往是听了评讲之后依然不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下次的作文还是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二、系统指导学生写作,打造高考高分作文的策略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对高三作文的有效性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若想情况得到改善,学生和老师均能在作文训练中实现减负增能,帮助学生打造高分作文,笔者认为,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实施有效教学。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系统指导。
多年来,语文教师习惯了作文指导课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有无我们已经无法驾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低效那是必然的。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做的是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对整一学年的作文指导课做整体规划,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作为高考备考最关键的一年,高三语文教师可在学年初期就根据考试中最常出现的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分别进行系统指导,每次作文只解决一个问题,突出一个重点,如“点题扣题”“论据和论点相结合”“记叙议论文体之分”“因果论证和假设论证”等,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也不能想到哪就开始指导哪,可就文体系列、题材系列、技法系列等对作文教学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规划。
(二)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要求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三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刊杂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一旦之前没能有所积累,高三写作就一定无所倾吐呢?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教材,即便不能多读课外书籍,精读教材也是可以有很大的收获的。因为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筛选的经典名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学会谋篇布局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提高写作能力;也可以通过泛读让大脑涉猎到丰富的语料信息。
(三)跳出模式套路,防止学生思维固化。
为了帮助学生在考场上作文能尽可能拿到一个保底的分数,许多教师都喜欢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教给学生一些万能的模式。这种做法,对于写作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固然能在短时间内见效,但是也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些特定的结构上,使学生在写作时缺少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少灵性个性。因此,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固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但不能限定学生必须使用所谓的万能模式,而应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写、思,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自主思考与写作,同时尽量将作文的选材定位在学生的实际体验上,让体验成为学生作文的载体,成为学生有效学习和智慧的增长点,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倡面批形式,实现一对一指导。
针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批改,轻评讲”或者虽有评讲但笼统没有针对性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可多采用面批的形式,即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及时地与学生就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经过笔者和周围部分老师的实践证明,相比于对写在作文后面的几句干巴巴的评语一笑置之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这种面批的形式对自己的帮助更大一些,从心理上也会觉得这是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此外,教师亦可多倡导学生自主批改评价。通过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互批互评,在评价他人作文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帮助对方发现问题,还能观照自身,以此为鉴,同时还能训练自身关注表达方式、关注篇章结构合理性的能力。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高考的压力,在教学任务、学习任务如此繁重的高三,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让自己和学生做无用功,而想要真正实现减负增能,需要整体规划,系统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针对学生写不出、写不好作文的情况,教师既要在写法上进行系统的指导,也需引导学生多读精读,完成写作材料的原始积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缺少体验,学生写作时自然觉得生涩难以下笔。此外,采用面批的形式和鼓励学生跳出思维模式,使作文的指导和写作真正实现个性化。这样,还何愁学生写不出有灵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