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生活两相融
2015-10-21陈国宝
陈国宝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学生习作写什么,写生活。离开了生活,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是生活的写照,小学生习作反映的未必是生活的全部,也不一定是生活的复原,但“一定是从观赏天上和地下的实在东西而来。” (夸美纽斯)习作生活两相融,习作中写的人,可能是照搬生活,因为小学生,能把看到写清楚,想明白,就很了不起了;也有可能是天津人的嘴,新疆人的脸,但其中豪爽豁达的共性是一看就知的,组合的生活,也是对生活一种曲笔的反映;习作不是拍照,就是拍照,也有角度的选择,习作包涵也饱含了情感,打开习作,眼前自然地想到生活,也会反思生活,有时还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提高自己生活的品味。生活中有习作,习作中有生活,两者圆融,相得益彰。
如何圆融?
一、将生活搬进课堂,再现生活,练习写作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从“命题”发轫,已成传统;新课标,更多的倡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眼观我心。“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习作前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经历过许多生活,但他们有意观察的时候很少,让他们回忆生活,许多时候只剩下“若有若无”的影子。怎么办?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搬进课堂,再现生活,把课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条理地写出来,就是习作,经常性地进行这类的训练,学生会去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同时会在课堂学习到许多观察和思考的法子。
【习作案例】生活再现
课前准备:1.向亲朋师长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2.搜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纪念物和相片,了解其中蕴藏的小故事。
训练流程:
(一)追忆成长、直击生活
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体共有的经历。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个印迹铺就了我们生命的轨道。为了让这条生命的轨迹永远亮丽,让我们重温一个个成长的瞬间,感受一下成长的酸甜苦辣。(学生交流带来的照片、纪念物等。)
(二)展示成长、体验生活
1.引导交流:在我们短短的成长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小故事,亲朋师长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许多的心血。今天老师专门设立了“共话成长专栏”让我们打开成长的五味瓶,向大家讲述一个个成长的故事。
2.讨论:说故事,要说清楚哪些要素?重点要说清楚什么?
3.小组互说:出示友情提示:—个同学叙述,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不明白的立即提问,请讲述者讲清楚、讲具体,直到听懂为止。
4.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师生共评。
(三)享受成长,写好生活
1.激发写作兴趣。刚才的专栏节目太激动人心了,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为了让这些亲子之情、师长之爱、同伴之谊、成长之趣永远留驻,老师建议你们把今天讲述的写下来,送给陪伴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愿意吗?
2.下笔成文,表达真情实感,学生拟稿,教师巡视。
(四)激励成长,斟酌生活:1.交流习作,互相评价。2.修改习作,自我激励。
附学生习作:
我最喜欢的照片,是在万里长城上拍的。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到北京旅游。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八达岭——举世闻名的长城脚下。长城是多么宏伟的工程啊!我既兴奋又惊奇,恨不得立刻就登上去。登长城开始了,要登上海拔888米的高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开始,还比较容易,越到后面就越难爬,梯级越来越陡,腿好像灌了铅似的,每走一步都困难,真怕一不小心就滚落下去。有的游人干脆四肢着地,像动物一样慢慢向上爬行。我一开始有点害怕,在妈妈的鼓励下,我鼓起了勇气,挥汗如雨地往上爬。经过艰难的攀登,我终于登上了最高峰。“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一刻我很骄傲,也很自豪。妈妈立即拿出相机,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你瞧,我笑得多开心啊!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调查生活,练习判断
生活不是一杯清水,一杯清水,一眼就能看到底的;许多时候,生活的表象,就如云雾,随风而行,如梦如幻,稍不注意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分析生活的本质,需要的是换位思考,逢事多问为什么,以质疑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描述,以认真的调查为依据,练习自己的判断力,这样才能开拓视野,提高习作的含金量。如:
我们班的李同学,向我述说了一件事:一个叔叔在他家闲谈时,叔叔说:“他有个女同学的老公,有家暴现象,踢老婆肚子,老婆可是怀了三个月的孕妇啊!”笔者于是与李同学展开了一番对话:师:你爸和你妈听了以后,有什么反应?生:我妈很生气,骂踢孕妇的是畜牲!爸爸一脸的狐疑。师:你认为呢?生:这个男人真不是东西!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保护。师:你让爸爸帮你调查一下,看实在的情形到底是什么,看背后有没有故事。两天后,李同学来向笔者汇报了,原来,这个孕妇是在丈夫出差期间怀的孕,这个孕妇曾经和来李同学家玩的叔叔是恋人、相好。你想,这肚里的孩子,老公想要吗?
通过调查,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就充满了生活的味道,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这样的文章,足可以在将来从事文学创作的素材。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我们强调正面教育为主,也不完全排斥阴暗面的暴露,只见阳光不见黑夜是残缺的一天,只做正面教育,不作反面解剖,是不負责任的教育,学校人终将成为社会人,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世界,才是辨证的,科学的。
当然,看到生活的多彩,更要看到生活的主流,多看到这个社会阳光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