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建设
2015-10-21辛苗
辛苗
摘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輔导员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明确、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差等情况,各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责、提高辅导员的经济收入、增加进修机会、提升学术地位,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进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 建设 专业化 职业化 终身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内涵作了明确规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是,许多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落后,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师德师风失范,而与之相反的是互联网迅猛发展、各类信息纷至沓来,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是非观念淡薄。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为指导思想,加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辅导员队伍是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规范辅导员师德师风、加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及内涵建设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我们绝不能丧失警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的辅导员队伍,有效了解大学生多变的思想,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必须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文学素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与规律,并且能够将理论融入到现实社会现象中,从而传道授业解惑。但是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较大问题。
1. 队伍缺乏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高校忽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职业声望低,缺乏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压力大,绩效难以得到认可;工资待遇低,缺少政策保障;科研成果少,职称评定困难;行政级别低,职级晋升困难。因此,辅导员工作没有吸引力,多数人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转入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教师行列的“跳板”。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推广,很少有人会把辅导员工作视为一种终身事业,也很少有人渴望成为一名“专家级”的辅导员。
2.角色定位不清,专业权责不明
虽然各种文件确认高校辅导员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两课”教师一并同属德育专职教师。但现实中,辅导员并没有明确的专业权责,辅导员工作同时受学工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办、教务处、财务处、保卫处、总务处等部门干预,独立自主的话语权力和处理事务的专业权力较少,降低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辅导员处于一种角色定位混乱,除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许多事务性工作都由辅导员承担,使得辅导员名为教师实为“保安”、“保姆”、“编外警察”、“服务员”等。
3.人员素质参差,结构不尽合理
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员担任高校辅导员,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各高校往往重教学、重科研,忽视辅导员选拔制度。目前辅导员队伍较为普遍地存在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性别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
(1)学历职称、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高校选拔辅导员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而所学专业并未做明确限制。因此,选聘的辅导员学历低,学科背景五花八门。部分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缺乏相关理论基础,不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2)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流动性大,导致部分高校“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老辅导员与拥有新潮观念的学生产生“代沟”,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年轻,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无法形成“以老带新”的队伍建设体系。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性多于男性,呈现“阴盛阳衰”现象。女性心思细腻,但是缺少抗压能力,在面对学生不断增多的心理问题时,女性时常会感觉焦虑,缺乏很强的自信心,处理起来底气不足。
三、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辅导员队伍的思考
1.转变观念,改变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1)明确辅导员的选拔机制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多元化,高校辅导员的来源渠道、形式繁多,导致许多辅导员没有专业知识背景,未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简略培训后匆忙上岗。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多而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档案管理、违纪处理、奖助贷勤补、学生活动、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各项能力培养,在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仍需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在选拔人才时,既要求学生教育管理理论基础扎实、职业素养厚实,又要求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对于工作业绩不佳、经实践检验不适合的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
(2)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属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但从事的工作又属于管理队伍,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既不像教师,也不像干部。辅导员往往是“万金油”,只要有工作需要,辅导员都应该担任、都可以胜任,所以辅导员职责范围宽泛、工作繁杂。繁杂的工作占据了辅导员有限的时间、精力,这既耽误辅导员个人的发展,又造成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弱、实效性差、效率低。学校应该以制度形式明确辅导员的责任范围,增强各部门的责任与服务意识,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立足根本,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1)提高经济收入
辅导员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根据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人的社会活动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理需要,然后才有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低收入是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建设的直接因素。
(2)增加进修机会
目前,各大院校普遍扩招,学生规模大幅度增加,辅导员的工作越加繁杂,但是各高校对辅导员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如同培养学术骨干教师一样,花费一定的资源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骨干,不断的提高辅导员的学
历、工作能力、思想政治素养。
(3)提升学术地位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需要在科研中沉淀知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但是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基本与辅导员不相关。相关部门需要多安排一些科研项目和基金,各高校需要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并出台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参加教学科研,争取让辅导员享受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建设能够引导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断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发展出一批受学生爱戴、受大众承认、受社会尊敬的专家型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邹婷.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王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3]李寧. 论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终身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4]李步军,郑佳佳.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J].当代职业教育,2013(5).
[5]陈慧,黄平. 高校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表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