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BL联合T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10-21陈桂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理学病理教学效果

陈桂军

(辽宁省锦州市卫生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

LBL联合T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陈桂军

(辽宁省锦州市卫生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 探讨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联合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实验组采用LBL+T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模式,利用SPSS17.0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课成绩及应用型题目成绩。结果 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的应用型题目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BL联合TBL教学模式对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LBL联合TBL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LBL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性学科[1]。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将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与相关的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合,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知识涉及面广、信息量大、跨度大,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差。为了提高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知识,我们在学科的教学中采用了LBL联合TBL的教学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1~3班为LBL+TBL教学实验组(共75人);4~6班为LBL教学对照组(共76人)。各班学生在入学时均为随机分班,各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组采用LBL+T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模式。两组学生理论课教材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志敏主编的《病理学基础》第二版,同时两组学生使用统一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

1.2.2教学方法实施

1.2.2.1LBL教学模式即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主要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和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学生以学会为主,以掌握知识为目的[2]。该教学模式,对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1.2.2.2TBL教学模式是2002年Larry K Michaelsen提出的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形式多样,主要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3]。

1.2.2.3LBL+TBL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①教学分组。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4组,每组6~7人。分组时将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编为一组,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增加组间的可比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选派一名学习积极性强、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协调、调动本组同学,无特殊原因,小组成员一般固定不变。②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并讨论。教师提前一周告知教学目标要求及病例分析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图书馆及互联网搜索等多种途径查阅学习资料,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协作完成这部分学习任务。③课堂测试。首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进行个人测试,每位学生10 min内闭卷回答有关基础知识的一个小测试。一共10个单选题,每题5个选项,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个人测试结束后进行小组测试,测试内容与个人测试内容相同,但每个学习小组成员间可以相互沟通、讨论,最终上交一份经过大家协商一致的答案。测试时间同样是10 min。④教师精讲。教师讲解本章节的知识重点及难点,尤其对在测试过程中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部分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对于大家已经掌握的非重点、难点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可以一带而过。⑤小组讨论,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对课前交给学生的案例提出问题,问题紧扣本次课的重点部分,小组内针对问题充分讨论,做出一致答案。小组内如有同学持有异议,可当场提出,与之辩论。⑥组内互评(小组内对各成员贡献度互相评分)。小组内成员可以从发言积极主动性、课前准备情况、参加团队讨论及对讨论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互评。⑦评价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测试成绩、小组成绩及小组讨论情况、小组内同学互评成绩、团队协作情况做出点评,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1.2.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为了评价LBL+TBL教学实验组和LBL教学对照组的教学效果差别,在病理生理课教学任务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及问卷调查。理论考试的题目由病理教研室在病理生理学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满分100分。统计每组得分。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形式,调查LBL+TBL教学实验组学生对LBL+TBL教学法认同情况,调查问卷按“优、良、中、差”评价,现场发放问卷,作答后统一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1.2.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理论考试成绩比较:LBL+TBL组与LBL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4,P=0.210),对两组学生的应用型题目成绩(总分40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82,P=0.000)。见表1。

表1 LBL+TBL组与LBL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2.2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对LBL+TBL教学实验组75名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共发放75份,回收75份。其中80%的同学认为该教学法有较好的总体教学效果,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重点突出,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也有2.67%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不高。见表2。

3 讨 论

LBL教学模式节省教学资源,讲授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有较好的连贯性和准确性,学生对理论知识框架整体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记忆。但是LBL教学模式多采用形式简单的灌输式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略,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我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LBL教学模式学生不善于利用学习资源,同时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较淡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TBL教学模式是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TBL教学模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广泛应用,尤其在病理、解剖、微生物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认可[4]。

T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弥补了LBL教学模式的不足,T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指导,是一种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在互助式和讨论式学习模式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会更主动的学会充分利用文献、网络、书本资源,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TBL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试题及讨论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案的准备,都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合教学内容,而且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更多的启发,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表2 LBL+TBL教学实验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TBL教学模式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它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学生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预习、查阅资料及讨论,尤其对那些理论基础课掌握不好的学生。个别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习惯了以往的LBL教学模式,对TBL教学模式不适应,预期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并且TBL教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所欠缺,学生对知识的总体理解和掌握相对较差,在TBL教学模式下所学知识内容不如LBL模式下所学知识更全面,往往容易忽略一些不掌握或掌握欠佳的知识。

本次研究LBL+TBL组与LBL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学生的应用型题目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LBL联合T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LBL联合TBL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TBL及LBL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我们要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对TBL及LBL教学时间及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两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相关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志敏.病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范华英,于昕,赵燕燕,等.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45.

[3]Larry M,Michael S,Dean XP.Team Based Learning:Small C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20008:1-99.

[4]Gary LN,Dean XP,Adrienne S,et al.Team-based learning in a medical gross aratomy and embryology course[T].Clinical Anatomv,2005,18(1):56-63.

R363

C

1671-8194(2015)012-0265-02

猜你喜欢

生理学病理教学效果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