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踏歌行
2015-10-20杨军曹显
杨军 曹显
近10年来,他创作了200余首讴歌大美恩施的歌曲,每年都有歌曲作品在央视播出;扶持40多名拔尖音乐人才,带来恩施音乐事业的空前繁荣;泛舟民歌的海洋,闯出了一条民歌传承的新路。
他就是湖北2014年度音乐人物、恩施州文联副主席、土家族作曲家杨军。
“歌曲创作要与时代同节拍,与百姓心声旋律产生共鸣。”杨军说,恩施这片热土总是让他激情澎湃,乐思泉涌。
唱出时代的风采
2003年10月,有人推荐杨军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20周年庆典主题歌《清江放歌》谱曲,可是州庆活动组委会认为,时间紧迫,不容有误,必须请国内的名家来作曲。
杨军一听就急了:“恳请组委会给我一次机会,要是出不了满意的作品,我从此不搞音乐!”结果,他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谱好曲子,当他试着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的时候,恢弘大气的旋律一下子就征服了专家和同行,组委会负责人一锤定音:“太美了,就是它了。”
深爱恩施的杨军,立足于唱响恩施,尽情讴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2004年10月13日,人事部、民政部“为民模范周国知”命名表彰大会在恩施召开,与会的中央、省委等领导与恩施州群众代表同唱会歌《你没有离开我们》,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会歌由著名词作家谈焱焱作词。为了谱好曲,杨军来到周国知生前战斗过的宣恩县椿木营乡寻找灵感,当一位老农拿着周国知生前用得已经黑黄的竹背篓和底板被磨得又滑又薄的解放鞋,睹物思人,老泪纵横地给他讲述周国知20年来扶贫济危的故事时,他情不自禁地吟唱出《你没有离开我们》的旋律。
采风回家后,他接连两天在钢琴旁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反复修改曲谱。第三天即奔赴武汉录音棚通宵达旦搞录制,次日赶回来组织排练。有一次,排练时他突然胆结石发作,尽管痛得汗流浃背,硬是坚持排练结束才去打针。他的妻子说,想起他一搞音乐啥都不顾的傻劲儿,真是让人又恨又心疼。
“在国家、民族大事面前,杨军从来不‘缺席。”杨军的同事说,“杨军的大量作品唱出了时代的风采。”
2006年6月,三峡库区截流,在巴东峡江采风的他,目睹一些巴东移民回来看到家园被淹时流泪、呼喊的情景,《三峡,我心中的故园》的旋律从他心中流淌出来。时隔七年后,他再次来到三峡,耳闻一个放牛娃哼着“虫虫飞,虫虫飞,飞到嘎嘎屋里去”的童谣,他的心弦瞬间被触动,《三峡的思念》一气呵成。这两首歌经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传遍大江南北,把百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10年,杨军围绕恩施开通“铁公机”(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举办首届硒都博览会等宏大主题,佳作迭出,屡获大奖:《土家人的中国梦》获全国“中国梦”歌曲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奖,《华龙村之歌》获央视形象歌曲创作大赛最佳作曲奖,《七月七》获中国传统节庆歌曲大赛金奖,《美丽的恩施》获湖北新歌大赛暨“歌颂天下湖北美”十佳新歌奖……
甘为人梯谱心曲
21世纪初期,恩施州音乐事业一直徘徊不前,原因是没有优秀的创作歌曲,更没有优秀的创作人才。
身为州音协副主席,杨军深感“培养人才迫在眉睫”。而音协作为一个社团组织,没有培训场所和资金。他把妻子开办的茶馆当教室,把家里的电子琴搬进茶楼,拿出自己的稿酬作经费,并开出免交学费的优惠条件,吸引了一大批音乐爱好者前来报名参加学习。
有个叫向阳的小姑娘,听音能力过人。杨军认为这是棵好苗子,于是悉心引导她刻苦练习器乐演奏,几年后向阳被武汉音乐学院录取,毕业后回到恩施民族歌舞剧团,成为台柱子,她的器乐演奏曲目多次在央视大赛上获奖。
湖北民族艺术学院学生田甜乐感好,她在杨军身边历练三年后脱颖而出,目前在北京组建了“民族之花”歌舞表演队,把以恩施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系列曲目唱红了北京。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杨军在人才培养上独辟蹊径,他经常组织学员参加各种创作采风活动,在大自然的课堂采撷创作灵感。
近年来,他分期分批带学生到各行各业创作采风,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乡歌、校歌、厂歌,还为恩施州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不少的文艺骨干。
“拉巴拉卡(土家语,勤劳勇敢之意),大山里的土家娃呀,山歌里长呀神话里耍,勤劳勇敢又听话……”这首他与本土词作家合作的《大山里的土家娃》,先后10多次在央视演播,并风靡全国中小学校园,填补了恩施州少儿歌曲创作的空白。央视制片人说:“不管是北京娃,还是武汉娃,都喜欢唱《大山里的土家娃》。”今年,这首歌喜摘湖北第五届音乐“金编钟奖”作词、作曲双金奖。
如今,穿行在恩施的大街小巷,徜徉于恩施的旅游景点,亦或是路过某一校园,耳畔总会不经意间飘来杨军和他的学生创作的美妙旋律。
一片深情歌沃土
杨军自幼喜欢音乐,在妈妈怀中,无论怎么哭闹,一听到广播中播放音乐节目,立刻会破啼为笑,支楞着脑袋瓜听入了神。家里不富裕,乐器买不起,他就学着做唢呐、二胡、笛子等,尽管做出来的产品“五音不全”,但却在他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在他老家恩施市沙地乡的土壤里,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渐渐萌芽、壮大,成为今天的一棵梦想之树。
1984年,杨军以他擅长的吹管乐——唢呐叩开了恩施州民族歌舞剧团的大门,再度苦练器乐演奏,为实现他的作曲梦打牢了基础。1995年,他离开剧团到武汉音乐学院进修学习,随后多次参加中国音协举办的词曲创作培训班,有幸得到田光、王立平、王原平、方石等国家一级作曲家的指点,几年后他的作曲才华终于崭露头角。
音符背后是他妻子无私的承担与付出,这么多年他把家中一切事务交给妻子打理,还倒从家里拿钱出作品。正是这份执着的爱,让他在民族音乐的天地里乐此不疲、锲而不舍地耕耘。
民歌是绚烂夺目的一朵艺术奇葩。恩施是民歌的故乡,而许多老歌师已作古,少数歌师风烛残年,民歌面临失传的现状,令杨军忧心忡忡。
深谙“民族元素是音乐的根基”的他,一头扎入民歌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探索出了“整理、传唱、再创作”三步曲的良策。
恩施有“隔山各有调”之说,指的是两地之间只要隔一座山,来往就少,形成的民歌就各有特色。这注定了他要靠一双“铁脚板”去探寻。有一次,他到宣恩桐子营去采访一位病危的歌师,途中遇山洪暴发,一股直泻而下的瀑布完全封锁了那条仅一米宽的小道。他绕山道,钻树林,浑身湿透,仍坚持赶路。抵达目的地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打湿没有,他要为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歌师留下最后的精彩。
杨军常年就这样跋山涉水,足迹遍布恩施苗、侗、土家少数民族山寨,每到一处,他拜当地民歌手为师,学会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除了记谱、录音,还要了解许多与民歌有关的故事。他收集的戏曲、曲艺、民歌、民舞、器乐曲等,多达上千首。2010年,耗费他几年心血的《恩施民歌》专辑出版发行,使恩施民族民间音乐告别了流行的荒芜。他竭尽所能为恩施民歌大赛出策出力,经常深入农村、社区、厂矿、学校、医院、景区教大家唱民歌。他从民歌中汲取养分,创作出10多首动人的音乐作品,被收录进《中国当代50位著名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杨军专辑》光碟。扎根民族沃土的他,愿用满腔热情咏唱出土苗儿女的美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