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2015-10-20任秋蓉周晓涛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甘肃少数民族现代化

任秋蓉 周晓涛

摘 要: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由于区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不平衡的特征,民族地区普遍落后于汉族地区。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在外力推动下展开举步维艰的后发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面临的文化困境及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成为人们日益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民族文化的困境,不仅有助于甘肃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民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调适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助于甘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关键字:现代化;民族地区;文化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04-05

Dilemma and Route Choice of Gansu Minority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Ren Qiurong et al.

(College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oday,modernization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global trend.As the reg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s not balanced,and the ethnic regions generally lags behind the Han nationality.The Gansu minority regions in the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of China,which is difficult to be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pushing the outside force.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the cultural dilemma faced by ethnic minorities and 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path choi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ose attention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Ethnic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Under this background,through the plight of th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e,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areas in Gansu,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changes in adjustment ability and survival ability,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Gansu Cultural Heritage and ethnic minorities.

Key words:Modernization;Ethnic regions;Cultural dilemma;Path selection

何谓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球性的大转变。[1]作为一个在西方威权推动下开始的“晚发—外生性”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对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处于决定性的基础作用。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省内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1.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3%。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都处于急剧变迁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不仅有助于甘肃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民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调适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助于甘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当民族社会以更加宽容、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社会时,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会真正实现。

1 甘肃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质

世代居住在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等16个少数民族,而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则为甘肃省的独有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1.1 民族个性表现形式多样 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标志。从民族文化的外显因素来看,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民居建筑方面,东乡族的建筑中广泛使用刻雕工艺,为建筑物增添神秘的艺术感。保安族人民一般是整村连片居住,独家独院,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平房。裕固族民居主要的传统居住方式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帐篷。在民族的服饰方面,东乡族的“仲白”样式;保安族的“波日季”腰刀佩戴;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衣领高、帽有缨”。在文字方面,回族、东乡族以汉语为通用字。现在东乡语中,32.89%的词汇与蒙古语相同或相似;汉语词汇约占49%,其余为阿拉伯、波斯、突厥语汇。各民族文化的特征鲜明,成为我们识别民族特色的重要依据,也是划分不同民族间的核心标志,是各民族最具说服力的象征[2]。

1.2 各民族文化受宗教影响不同 同一宗教在不同民族中传播,必定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义习俗。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和保安族,保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是属嘎的林耶教派。在东乡族,伊斯兰教常被分为3个派别,即老教,新教,新兴教会(也被称为色勒夫,俗称三升)。开斋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回族人民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神,教民们日常都要修念,礼、斋、课、朝功。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不过宗教教义大都教导教民追求真、善、美,止恶扬善,宗教提倡团结友爱、和睦为安、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提倡人与人之间要谦逊、宽恕、平等、友爱,这些都有利于信仰同一宗教的人民团结互助,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1.3 拥有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载体且文化历史悠久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言文字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3]。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使本民族文化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深层次的因素并不会因为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2 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所谓文化现代化,是相对于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而言,指文化自身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而进行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革新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内,它是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4]。

由于少数民族地域的特殊性,使得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关怎样形成一种独具本民族特色且有利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在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务必认真处理好下述3种关系:

2.1 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定要把握好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在整体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现文化现代化过程中,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原则、内容和要求,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指南。二是要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融人到马克思主义中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再创造,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风格。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勇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但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的前提下辩证地处理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2.2 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在强调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将传统一概抛弃,而应辩证地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由于传统文化具有很长的历史性而很难快速实现现代化,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是许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实现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在辩证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 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的普遍交往,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全球化将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迫使我们重新建构我们的文化体系,实现文化创新,还会侵蚀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信仰受到侵害,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要善于辩证地从观念上看待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在行动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球化对话中建设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文化,要时刻警惕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消逝。

3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甘肃这个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经济因素独特的区域研究本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中,对研究和创造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转型总是碰到一定的阻力。各少数民族人民主动学习和融入现代文化的意愿和动力不足,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主导和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而传统文化中有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念对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阻滞作用。就甘肃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甘肃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的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与全国的现代化水平相比,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各民族对现代文化的需求。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也较为明显,民族聚居地区与汉族居住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民族自治州市仍然是甘肃省贫困县市较为集中的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的奠基石,甘肃民族自治州市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如何将现代化中的积极因素带入各民族的生活、思想中,以及他们自身又能够积极主动融入现代化发展浪潮,在吸收现代知识、信息和思想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我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这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做保障。

教育的发展是决定一个民族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其所提供的知识和技术促进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助于增强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力和竞争力。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接受外来文化和思想的程度,但一个民族要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接受外来的先进现代文化理念。由于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差,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发展,而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如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财力薄弱,一般难于承担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5]。建设相应的扫盲教育课程和教学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学习要求,不能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育质量不高,高素质员工、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也严重缺乏。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可能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更谈不上现代化的人[5]。教育与科技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发展的最大障碍,党和政府应坚持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实际,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事业的物质载体,是一个区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大多居住在与城镇距离较远的乡村,即使是人口聚居的市州,也由于地域特色的限制,各类文化事业机构设立较少,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无法很好的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从事民族艺术事业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高水平艺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子孙后代又不愿意继承,加之传播的人口少,一些代代相传的民族艺术、歌舞、手工品等乡土艺术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出现了人亡艺绝的问题。

3.3 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差,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发展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社会道德、生活方式等危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加之信息发展全球化,生活方式网络化,这些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不确定感。而这种不确定感是在公共道德领域慢慢演化的,继而发展成为一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危机,即道德危机。生活方式不仅指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阶段内人们为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方式。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在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给传统优良生活习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风格习惯各具特色,不同民族文化风格迥异,内容独特。然而,在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了甘肃。一方面,从经济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来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少数民族不少的文物、遗产正在不断的流失,并且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造成很多文化资源的流失与浪费,这些都无疑给甘肃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的转型造成了阻碍。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对民族文化古迹、遗址的滥加开发,用工业品替代民族的手工艺,很多传统的建筑艺术、传统服饰、传统饮食等都已不复存在[6]。落后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错位,严重制约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使得现代文化建设落后,很难形成特色文化支柱产业。

3.4 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难以延续和发展 由于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族地区文化对外交流已经形成了大规模、多层次交流发展趋势。但从具体发展过程来看,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首先,文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不能满足省内外双方的需要。与过去相比,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甘肃少数民族正在逐步了解外界。但目前的交流程度、范围还远远不能满足交流双方的需要。其次,文化交流活动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整体优势。民族地区文化的对外交流是基于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自发的状态,与官方的对外文化交流形成有效的互动。同时,在管理体制上的建设,缺乏有针对性的整体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交流主题。这使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既造成了宝贵资源的浪费,又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也就没有产生整体效果。因此,也就降低了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最后,文化交流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合不够紧密。在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交流的目的过于单一,片面的只讲求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虽然进行了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但并没有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更多的机会,也没有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突破困境的路径选择

4.1 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也是决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必须把教育的发展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以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民族教育的新体制。在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教育力度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强化基础,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要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本民族特色,同时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教育面向生产,应用于生产。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地域限制,技术水平不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再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社会全方位共同努力。

4.2 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民族文化的宣传,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宣传,防止文化的流失与浪费。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要创新合作模式,在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上,拓宽思路,勇于创新,争取到一些关心民族文化工作的企业单位的支持。通过政府投资拉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中,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少数民族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拉动民间投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还应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新建文化活动场馆、兴办文化产业等方式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中来。只要找好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很多企业单位还是很支持民族文化工作的,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还能够不断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得民族文化能够走出当地,走向世界。

4.3 要改进和完善民族文化发展的投入机制 在文化体制投入上,主要的还是资金的投入,因为适当的资金投入是缩小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差距的重要动力和条件。“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7]。因此,政府要在以往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变化,改进和完善投入扶持政策。同时,国家还应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成立少数民族及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的投资;继续加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和重大文化项目在该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实行并落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优惠等,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

4.4 要加大力度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解决民族文化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繁荣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8]。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9]。推进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破解文化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7]。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导致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低,差距大。因此,政府应大力培养和保护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人才,不能让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

在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经济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现代化坚实基础。其次,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教育是塑造现代化人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探索民族教育的新体制。最后,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对那些陈旧的思想观念,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为方式必须设法革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人们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还需要花大力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思想解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唐志君,覃小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及走向[J].前沿,2008,6.

[3]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4]鲁献慧.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相关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3).

[5]韩紫亮.从人的现代化看少数民族现代化[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2.

[6]贺佳.当代中国文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延安大学,2012,6.

[7]国家民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学习辅导读本,中国民族文学网.

[8]李丽娜.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J].辽宁大学,2014,5.

[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甘肃少数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