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真实阅读解析
2015-10-20周青云
周青云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我国同其他国家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英语的学习对于学习者自身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如何运用图示理论来促进初中英语真实阅读进行探究。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图式理论 真实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水平能够达到五级的要求,即具备依据上下文与构词法推断新词含义的能力、明确英语段落中句子的逻辑关系的能力、准确理解文章主题与情节的能力、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借助不同的阅读策略来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可以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来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力等。由此可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1. 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是将围绕某一主题所组织的知识表征、储存方式作为基础的一种理论。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当中便已出现了“图式”一词,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当中,图式由心理学的专业名词慢慢拓展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在英语教学中便利用其来对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分析。学生掌握在英语阅读中自行构建图式的方法比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更加方便、有效。人们本身的知识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它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是对所有知识进行支撑的重要手段。
图式理论主要包括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其中,语言图式是指读者本身具有的对词汇、语法的理解和借助词汇来表述语法的一种图式;形式图式是指人们对不同文章种类在形式上做出划分,并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应用不同的图式;内容图式是指读者通篇理解所读文章的能力。
2. 运用图式理论促进初中英语真实阅读
根据研究显示,阅读是读者依据文章信息对意义不断进行变化构建的思维过程,读者在脑海中图式与语言材料信息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则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对学生原有图式进行激活,并指导学生建立起新的图式,从而使学生掌握运用图式的能力。
2.1新图式的建立
语言知识会给图式知识的运用带来限制,要想实现图式的有效运用,那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教学并对语言知识的相关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多样的语言图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词根、词缀来对自己的词汇量进行扩大,实现对词汇的深刻记忆和牢固掌握。以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 Dont eat in class》当中的内容为例,当教授“in class”这一词组时,教师可以在其基础上有意识地拓展出in the class、have a class、after class、first class等词组的含义,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对国外文化知识的讲解,并鼓励学生去多多阅读一些国外杂志报刊,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内容、语言、形式图式。
2.2已有图式的辨别与修正
图式中存在着迁移现象,中国与外国学生的图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便很好地体现了图式向语言方面的迁移。中外读者对于功夫熊猫、孙悟空等的认知图式是各有差异的。例如,学习“best man”一词时,在初中生既有的图式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词的含义理解出现偏差,而在英语当中其含义实际上是“伴郎”的意思。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对已有图式进行区分、辨别与修正来避免因图式间相互干扰、混淆而导致的阅读效率的降低。
2.3既有图式的激活
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必须在具备与课文相对应的图式且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成功激活图式的方法才能对课文的意义做出正确的理解。通常文章的意义是在于读者的图式当中而非文章本身,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根据已有图式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读者脑中建立的图式多的情况下其被激活、调用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且速度较快、阅读效率较高。例如,在讲解译林牛津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My family》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各自的家庭成员进行相互介绍,大大提升了初中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既有图式,促进了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
3. 总结
语言图式是人们理解文章的必备基础,内容图式反映了读者对文章的具体理解程度,形式图式是保证内容图式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这三种图式之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图式理论的应用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进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体验英语阅读乐趣的同时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提升了自己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廖海艳. 浅析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真实阅读[J].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14(31).
[2] 郭心甜. 基于图式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分析[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