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60例疗效观察
2015-10-20袁磊
袁磊
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内科,浙江 宁波 315200
中医辨证治疗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60例疗效观察
袁磊
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内科,浙江 宁波 31520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内镜切除术的胃息肉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3%,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4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对接受内镜切除术的胃息肉患者疗效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胃息肉;内镜切除术;辨证论治;并发症
内镜手术是临床常用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可根据患者胃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特征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切除术,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高频电凝电切、内镜黏膜切除术等[1]。有报道显示,采用内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穿孔、出血、溃烂等并发症,对其生活质量将可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内镜切除术后通常需配合一定的治疗方案,以优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改善预后[2]。基于此,为评估内镜切除术后胃息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活检及胃镜检查证实为胃息肉,符合上消化内镜学及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腹胀、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中医辨证以《中医病证诊疗全书》[2]中相关标准为依据:气滞痰阻型:胃脘痛、腹胀、攻撑作痛,累及两肋,胸闷、郁怒,胃部充血、微肿,苔白,脉细滑;痰热郁结型:胃脘热痛,舌苦,口粘,肛门灼热,大小便不利,头重,苔黄,脉滑;痰瘀互结型:胃痛,胀满,纳呆,呕吐,痰液黄浊,黑便,吐血,面色暗,舌紫,有瘀斑,脉涩;脾胃虚寒型:胃痛,绵延不断,纳少,易疲乏,便溏,脉细,苔白。
1.2 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辨证不明及过敏体质者;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3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内镜切除术的胃息肉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9~71岁,平均(49.2±1.4)岁;病程1~5年,平均(1.5±0.2)年;息肉直径2~19mm,平均(8.2±0.4)mm;胃窦部息肉26例,胃体部18例,胃底部10例,贲门部6例;炎性息肉32例,增生性19例,腺瘤性9例;中医辨证:气滞痰阻型18例,痰热郁结14例,痰瘀互结16例,脾胃虚寒12例。观察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20~70岁,平均(50.1±0.9)岁;病程10月~6年,平均(1.8±0.3)年;息肉直径3~20mm,平均(8.6±0.5)mm;胃窦部息肉25例,胃体部20例,胃底部11例,贲门部4例;炎性息肉33例,增生性17例,腺瘤性10例;中医辨证:气滞痰阻型16例,痰热郁结15例,痰瘀互结15例,脾胃虚寒1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息肉直径、息肉部位、中医辨证分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内镜切除术后2日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治疗,每次10m g,每天1次,于饭前服用,疗程为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气滞痰阻型: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治疗,处方:白芍、半枝莲各20 g,甘草、茯苓、蒲公英各15 g,枳壳、清半夏、陈皮、川芎、香附、佛手各10 g。痰热郁结型:清中汤治疗,处方:栀子、清半夏、枳实、丹参、黄连、浙贝母、甘草各10 g,牡蛎、茯苓、青黛各15 g,草豆蔻5 g。痰瘀互结型:失笑散合泻心汤治疗,处方:大黄、砂仁、檀香、香附各10 g,刺猬皮、蒲黄、莪术、延胡索、山慈菇各15 g,丹参、半枝莲各25 g,黄连5 g。脾胃虚寒型:黄芪建中汤治疗,处方:芍药、炙黄芪各25 g,桂枝、陈皮、砂仁、三棱、甘草各10 g,白术、山慈菇、党参、半枝莲各15 g。以上中药均水煎服,取汁250m L,分早晚2次服用,疗程为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体征及症状的变化情况,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相关标准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息肉完全消失,创面愈合;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复查胃息肉消失,创面基本愈合,附近有炎症;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复查提示胃部局部黏膜有残蒂,创面面积缩小超过5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或有加重。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3%,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2。观察组糜烂1例,溃疡2例,胆汁返流1例,黏膜充血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对照组糜烂6例,溃疡6例,胆汁返流5例,黏膜充血10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5.0%。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5 讨论
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上皮隆起病变的表现,可将其分为肿瘤与非肿瘤性息肉。国内大量学者一般按照其病理组织特点将其分为炎症性、增生性、纤维性、腺瘤性息肉[4]。现代医学观点认为,胃息肉的产生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相关,同时与慢性胃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前临床上针对胃息肉的治疗主要采取内镜切除术方案,包括活检钳钳除、激光切除、高凝电切等方式[5],但内镜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复发率高。
中医学上认为,胃息肉属于胃脘痛范畴,本病主要由寒湿内蕴,热邪侵袭,饮食不洁等因素引起,造成湿热蕴结,气血瘀积,瘀血湿热博结,导致息肉形成。此外,脾胃虚寒,湿阻中焦、瘀血阻滞同样是引起胃息肉的原因。《灵枢·水胀篇》指出:“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使得气不得荣,致恶气起,息肉生。”故认为胃息肉与寒客肠胃、气血阻滞、恶气和正虚等因素相关[6]。依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气滞痰阻型、痰热郁结型、痰瘀互结型与脾胃虚寒型[7]。人体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接,互为表里,二者共同运化、受纳、升降、濡养周身。因此对气滞痰阻型患者主要遵循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的原则,采取柴胡疏肝散和二陈汤,其有调补脾胃、畅气机、化瘀血、清热解毒之功效,从而实现预防癌变的效果。对痰热郁结型患者则采取清化湿热、理气和胃的原则,服用清中汤,方药凉血止血、降火顺气,同时可清热泻火,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对痰瘀互结型则遵循活血止痛、解毒祛痰的原则,服用失笑散合泻心汤,可活血化瘀、理气消痰、清热散结,起到防止复发的作用。对脾胃虚寒者则需遵照健脾和胃的原则,服用黄芪建中汤,发挥其散寒止痛、益气固脱、温脾益气之功效,进而优化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8.3%,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对接受内镜切除术的胃息肉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显著,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培武,刘凤斌.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的中医辨证辨病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49-651.
[2]韩冰.中医病证诊疗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6-242.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3.
[4]朱鸣,唐杰,杨春敏,等.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179-183.
[5]徐世琴,王小明,黄林,等.内镜下治疗胃息肉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8):1416-1418.
[6]贺德志,彭俏,李建生,等.内镜治疗胃息肉653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6):345-346.
[7]黎俊勇.胃息肉352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4,54(1):55-57.
(责任编辑:冯天保)
R573
A
0256-7415(2015)06-0095-02
10.13457/j.cnki.jncm.2015.06.045
2014-12-06
袁磊(1975-),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