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彰显综合突出能力
2015-10-20罗焕林
罗焕林
一、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化学)》(以下简称化学考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增强综合性,突出能力测试,检测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一)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试题涵盖化学考纲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5个专题内容,其中“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渗透到其他各个专题中考查。必考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①化学与STSE;②物质的分类、溶液和胶体;③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应用;④原电池与电解原理的应用;⑤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规律的综合应用;⑥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⑦能量变化和盖斯定律;⑧常见有机物官能团的典型反应、反应类型和同分异构体等;⑨化学计算(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pH计算、Ksp、反应热、方程式计算);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制备、分离提纯、物质鉴别、溶液滴定、实验方案评价与试剂存放)。选考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分析与应用、流程图和表格(第36题);元素推断、核外电子排布、电负性、空间构型、晶体类型、配位数、杂化轨道及晶体密度计算等(第37题);有机物结构和命名、有机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聚合度、物质性质、同分异构体和表征仪器(第38题)。
(二)融合多模块知识内容
试题融合了多模块的知识内容,考查考生运用多模块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0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但涉及乙醇的结构式的书写(考纲要求:了解乙醇的组成)、盐类水解(考纲要求: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的应用)、电子得失数目的计算(考纲要求: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以及核裂变反应净中子数的计算(考纲要求: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4个知识点。再如第28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离子反应的书写,同时考查了装置作用、物质分离与提纯、溶液滴定指示剂选择与滴定终点判定、滴定计算、物质制备等知识点。
(三)信息呈现和设问新颖多样
1.试题材料新颖,呈现方式多样。试题信息来源于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工业生产过程等,以新颖的反应和数据、图表等方式呈现,主要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如第7题的可吸水性植物纤维,第28题的玻璃液封管,第38题的质谱仪、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和核磁共振仪等仪器,均是当前广泛运用的新科技成果;第12、28、36题用流程图表示物质转化关系,第26、27、36题用表格表示物质参数,都是新的呈现方式。
2.实验考查内容丰富。实验题涉及的考点有:①产物判断或实验现象判断;②实验操作如蒸发、结晶、过滤等;③仪器的作用和选用;④除杂原理;⑤滴定中指示剂的选用和终点的判断。如选择题第13题考查实验基本知识和物质的性质;第26题考查溶液中溶质的分离、滤渣中二氧化锰的提纯方法;第28题考查判断除去ClO2中的NH3应选用的试剂、判断和选择除去饮用水超标亚氯酸盐的试剂、说明玻璃液封装置的作用、滴定反应指示剂的选用;第36题考查试剂的选择和作用及评价;第38题考查表征仪器的选用。
3.理论联系实际。如第7题的食品干燥剂、第12题的海水开发利用、第26题的锌锰干电池、第27题的甲醇燃料、第28题的ClO2消毒剂、第38题的PPG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都是化学理论知识在社会生产实际中的运用。
4.设问新颖多样。第Ⅱ卷设问主要表现在“四多”:一是得分点多,必考的第26、27、28题得分点分别有13、9、10个,选考的第36、37、38题得分点分别有12、14、9个。二是分析原因的试题较多,必考题有6处,选考的36题有4处、37题有1处。三是定量计算较多,试题至少有11处需要计算。其中,选择题和必考题有8处,如第10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第26(2)题考查锌的质量、第26(4)题的第二空和第三空由Ksp计算pH、第27(1)题两空都要计算△H、第28(1)题考查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第28(3)题④考查ClO2的质量;选考题第37题考查价层电子对数和晶体密度的列式计算,38题考查平均聚合度。四是要求写方程式较多。第26题考查正极反应式、电池的离子反应,第28题考查电解的化学方程式、ClO2与酸性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第37题考查Cl2与湿润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第38题要求写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二元羧酸与二元醇的缩聚反应。这些反应都是教材中没出现过的,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学科素养。
(四)试题总体偏难
1.选择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为0.50,考点覆盖面较广,常规题较多。
2.第Ⅱ卷试题较难,主要体现在:(1)学科综合明显。每道大题考查学科的多模块内容或多个考点,甚至出现物理科的内容。(2)侧重能力考查。试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重视对考生自学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3)重视学以致用。试题内容与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新课程理念凸显。试题在立意和设问上力求创新,信息呈现形式多样,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思维容量较大。
(五)值得商榷的问题
1.理综考试大纲说明“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但第10题选项D涉及核裂变反应净中子数的计算,第26(2)题涉及电量计算,都是物理科的知识点。但有专家认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不应仅限制在学科内模块综合,考查不同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解决一个复杂、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知识的作用,从而实现多学科结合。
2.选考题难度差距明显。第37、38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44、0.18,第38题推算后要求写环戊烷结构简式,对考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必考题涉及选考内容的概念和原理。第8题考查了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衍生物的相互联系,这些都是选考内容。第11题考查了羧酸的同分异构体,物理考纲的必考内容中没有具体要求,而选考内容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第12题考查海水的开发利用,富集溴的原理、粗盐提纯方法、Mg2+沉淀剂的选用,关于选项C“工业生产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人教版化学选修2中海水提镁选用易得且成本低的石灰乳作为沉淀剂,而不是NaOH,而必修2“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节中没有直接介绍沉淀剂,但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选用 使MgSO4完全转化为Mg(OH)2沉淀”,由生成物Mg(OH)2可知空白处应为NaOH;关于选项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选修教材中介绍了还原吸收的原因:用空气吹出的溴和大量的空气混合在一起,不容易分离,为了从空气中回收溴,还要使用还原剂(目前较多使用SO2)。
二、考生在答卷中的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一)选择题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答选择题的正确率在36%—59%之间,正确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有:
1.审题不严谨。如第7题错选A,把“错误”看成是“正确”;第10题错选D的占29%,估计考生没审好题,把“净产生的中子数”错误理解为“产生的中子数”。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第11题错选C,不会写同分异构体;第12题错选D的占41%,未掌握海水提溴的空气吹出法;第13题错选C,未了解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
3.思维不严密。如第8题错选B的占41%,考生可能认为酯分子中有2个-COO,即含4个氧原子,错误认为二元羧酸也是4个氧原子,没有验证氢原子的个数。
(二)必做题
第26题平均得分为2.3分,得0分的占31%,得10分以上的仅占1.6%。据笔者分析,考生得分率不高的原因有:不能从二氧化锰在放电过程中产生MnOOH获得解题信息;反应物写错:Zn-2e-=Zn2+、2H++2e-=H2↑;没有考虑酸性电池,认为水参加反应,产物生成OH-;电子得失及数目不正确,如MnO2失去电子、1个e-写成2个e-;离子符号写错,如将H+写成H-;离子方程式产物写错,把Zn2+写成Zn(OH)2;漏写反应物,写成Zn+2MnO2=Zn2++2MnOOH;化学计量数不配平或电荷不守恒。
第27题平均得分为4.0分。该题反映出考生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析能力较弱,出现的错误类型有:反应热计算数据错误或没有表示放热;化学平衡常数K表达式中将产物和反应物的位置互换、将分母中反应物的幂相加而不是相乘;对变化关系的曲线判断错误,写成b、ab,有的没有注意审题,用图2中的曲线回答,如写成P1、P2等;判断理由时只描述曲线,没有具体分析曲线变化的理由,如有的学生只答“升高温度”“K下降”,而没有分析温度升高、K下降的理由。
第28题平均得分为3.7分。考生主要失误有:运用化学用语时不严谨;未掌握分离与提纯等实验基本操作;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写错产物或方程式没有配平;玻璃液封装置的作用没有写明具体的作用,如吸收气体、防止气体逸出、防止污染空气、处理尾气或废气等;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没有说明半分钟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等。
(三)选考题
选考题评卷结果统计如下:不在题号后涂黑且为空白卷的约占1.5%;选做第36题的约占16%,选做第37题的约占48%,选做第38题的约占35%。
第36题平均得分为5.3分。考生的失分点在于:分析浓硫酸的作用(吸水性强、提供酸性环境、干燥气体、提高转化率、有利于分解等)和缺点(提供H+、酸性过强、提供酸性环境或条件)不到位,作用和缺点答错;认为温度过高的安全隐患是暴沸;判断蒸馏塔F中的馏出物时,没有从两者的沸点不同进行判断,而认为判断的依据是密度大小或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第37题平均得分为6.5分。考生的典型错误有:化学用语错误,如氧的元素符号写成氧、氧气、O2;磷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成1s22s22p63s23p5、1s22s22p63p5、1s22s2-
2p63s23d3等;化学方程式写错产物或不配平;计算晶体F的密度没有列式而直接写结果;0.566nm换算为厘米不正确;列式中分母没有NA或分子没有4mol Na2O。
第38题平均得分为2.8分。考生较难推断烃A的环状结构,把A的结构简式或写成分子式C5H10,或写成烷烃的结构如C(CH3)4,或写成链烯烃的结构,如CH3CH=CHCH2CH3、CH2=CHCH2CH2CH3、CH3CH=C(CH3)2、CH2=CHCH2CH=CH2,或写成环己烷的结构。有的把G命名以醛为母体但羟基位置不正确,如1-羟基丙醛、1-醇丙醛、1-羧基丙醛、丙醇醛;有的命名以醇为母体,如乙醇甲醛、3-醛基乙醇、3-醛基丙醇;有的命名以烷为母体,如1-醛基-3-羟基丙烷。写缩聚反应时,有的不配平或没有写聚合度;有的物质多写或少写CH2以及少H原子;生成物直接写PPG而没有写它的结构简式;有的考生把聚合物中醇链节的氧原子写在括号外。
三、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从今年高考各大题的平均得分看,我区考生还不太适应新课改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复习方向,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复习。复习时,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加强思维训练和答题表达的准确性训练,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简单的化学计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考试大纲和高考真题
1.研究化学考纲。化学考纲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化学学科高考复习的依据,教师应重点研究化学考纲的三大能力要求、考点内容及要求层次,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新课改后的化学考纲有如下明显变化。
(1)能力目标的变化。将原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整合为“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其中“探究能力”为新增内容。
(2)增加选考内容。考试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为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为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要求考生从3个选考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进行考试。
(3)知识板块的变化。化学考纲考查的知识板块在旧考纲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五大知识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板块,删除了“化学计算”板块,化学计算内容分散到其他内容中,增加了“反应焓变、化学平衡常数以及溶度积的计算”。
(4)知识点的变化。必修内容中删除了同素异形体、电子式、溶解度、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曲线以及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等概念,以及金属冶炼、化肥的性质等内容。燃烧热概念虽在教材出现了,但考纲不作要求。增加了核素、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有的内容列入选修课,上必修课时就不一定补充,如电负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内容。
2.研究高考真题。可看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的高考试题分析,阅读专业杂志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也可以研究某一模块或某一知识点的高考试题。了解高考命题意图、测试能力要求、题型特点、命题要素(立意、情境、设问方式)和命题趋势等,确定复习的重难点,用高考试题或改编后的试题供学生练习。高考命题并不回避近几年的考点,如今年的有机选考题要求推断环戊烷的结构简式,就与2014年全国理综甲卷(即Ⅱ卷)的有机选考题相似,今年的选择题第13题与去年选考题第36题的“采用‘空气吹出法从浓海水中吹出Br2,并用纯碱吸收”相似。
(二)教辅资料的使用和教材整合
多数学校使用正规出版的高三教辅资料,但是部分教辅资料编写的知识范围超教材、能力要求超纲,存在偏繁、偏怪、偏难、偏杂的现象。对于不符合考试大纲、超越教材、不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或习题,教师要舍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反映,是较权威的学习资料,复习时要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注意利用教材的认知结构、基本方法、表述方式和能力培养方法等。第一轮复习要指导学生研读教材,掌握化学考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重点解决平时学习的疑点、难点和盲点。对于分散在不同模块的同一专题内容应该整合到一起复习,既节省复习时间,又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必修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均有出现,可整合到一起进行复习。
(三)选考模块的选学和指导
课程标准对课程模块选择建议如下: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即2个必修,另选1至2个选修);报考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即2个必修,另选1至4个选修)。高考命题较难做到3个选考题难度相同,多数考生不可能在考场上把3个选考题进行比较后才答题,因此,可以让学生在高考前几个月学习2个选考模块后再进行选择。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师资和学生情况,让学生有选择余地,最好不要全校统一只选学1个模块。当考生在考场时遇到某一个选考题实在解答不了时,还可以临场应变选考另一题。对于水平中下的学生来说,选考“化学与物质结构”可能更容易得分。
(四)专题突破和应考指导
学生是备考的主体,高考复习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信心。从今年的评卷情况来看,我区考生第Ⅱ卷每道大题的平均得分一般在6分以内,分析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审题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多数考生感觉时间不够、答题不规范、考试时心里紧张,备考时,教师应该在限时训练、规范答题和心理调整等方面多加引导。
1.限时训练。多数考生在考场上会感觉到时间不够,每道大题的几个问题不一定能由易到难排序。因此,考生既要浏览每道大题,又要重点解答每道大题的前几个较易得分的问题。教师平时除了安排学科50分钟的限时训练,还应分别安排Ⅰ、Ⅱ卷的限时训练,甚至做第Ⅱ卷每道大题的10分钟限时训练,并告诉学生,对于看过两三遍仍无法解答的题目,应该果断放弃。
2.规范答题。要求学生答题时要遵照题意要求,如明确是写物质名称还是写化学式、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注意碳氢原子个数和官能团是否正确、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配平、计算结果要注意单位、原因分析要简明扼要等。
3.心理调整。成绩目标是影响学生心态的重要因素。第一轮复习时,学生往往信心较足,目标一般偏高;第二轮复习的两三次模拟考后,学生心理受到打击,目标逐渐降低;考前一个月的综合练习和基础回归阶段,学生的心态最为复杂,需要教师细心观察,给予适当指导。每节课或每一次讲评练习,都是鼓励学生的好机会。每次模拟考结束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SK试卷分析技术分析考试失分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应考的信心。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