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代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5-10-19余洋

科技视界 2015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余洋

【摘 要】近年来,中国代工企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国家“同质竞争”、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贸易环境严峻等一系列挑战。中国代工企业应针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提高创新能力、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品牌意识、加快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等措施,再造“中国制造”的“新比较优势”。

【关键词】代工企业;“中国制造2025”;“再工业化”

1 我国代工企业现状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主要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等形成的比较优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制造业内忧外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面临优势断档的风险,再造“新比较优势”正成为政府推动与企业选择的共同目标。据悉,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16周岁至60周岁的劳动人口91583万人,较上年占比下降0.6%。劳动力的持续缩水已成为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新常态”。另一方面,老龄化势头加速。2014年末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相当于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与推行,在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也出现了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去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由于我国企业工厂只能提供低端技术产品,而这一市场在国内国外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就会失去竞争优势。

2 我国代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生产综合成本增加

近年来,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各省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上调,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再加上土地、资源等价格不断上涨,代工企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国家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特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这些扶持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企业类型也主要限于传统的服务型企业,因而对大多数企业没有太强的激励作用。而且,有些政策如强制性社会保障还有一定的负效应,对创业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为员工缴纳社保金是一项很大的负担,对代工企业显然不利。

2.2 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而不是技术和研发创新性活动。因此,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代工企业只是跨国公司的一个随时可被替代的生产组装车间。一方面,要面对新进者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残酷压价,没有谈判地位和自主定价能力的代工企业只能靠压低工资和污染环境来转移成本。我国代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当缺乏,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仅加工、封装等代工环节在国内。面对全球化下的激烈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2.3 贸易环境严峻

我国制造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和美国。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壁垒围剿,“再工业化”“同质竞争”等贸易主义盛行。2013年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60多起,2014年增加到70多起。2011年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同时征收反补贴反倾销税更受到多国的效仿。受到的调查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调查对象从代工产品向高科技产品蔓延的趋势,中国已成为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国。全球经济发展放慢脚步,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新形势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制造”成长路上将会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

2.4 专业人才匮乏

自20世纪90年代起,农民工就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制造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国家统计局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16821万名外出农民工中,有5264万的农民工就职于制造业,占中国全部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2/ 3 还多。新一代农民工虽有劳动技能,但吃苦意识不强且不专注于代工企业。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大,这不利于其工作经验的积累、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及人力资本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制造业始终陷于低水平恶性循环。而人力资本理论表明,由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专业性人力资本是提高工人收入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代工企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底部,生产性服务相对落后。富士康生产一部iphone6赚25元人民币,中国代工厂在苹果产业链上仅有2%的利润。而美国、日本、韩国分别凭设计和技术获得49.9%、34%和13%的利润分成。多数中国代工工业是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结果是工业设计简单低端。产品虽有创新成分,但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难以体现出设计的高价值。

3 我国代工企业应对困境的策略

3.1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代工制造业

代工企业事关就业大局,企业要改变承接加工的制造模式,向上游推进、下游延伸进行品牌营销。政府可为代工企业设立创新平台,将合作企业的知识、技能内部化,将内部化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整合优势企业技术共同研发,由行业中优秀企业联合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共享创新成果,避免重复创新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率。目前,中国工业有两方面优势:效率、速度、成本控制优势;基础设施发达。中国有全球最长的高铁、最大的港口、最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企业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告别简单制造。还可学习发达国家建立工业园区,对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在生产规范、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3.2 研究国际环境,制定发展战略

一要,积极研究其合理成分,尽快在我国培育和建立类似的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并开展自主认证。二要,积极宣传我国产品及劳工人权状况,不给他国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事实上,我国的有关立法如《劳动法》已具有约束性效果,有些标准如工作时间甚至超过一般的国际标准。最后,不仅要从吸纳社会就业角度,还要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实现由大而强,“中国制造2025”给制造业提出“制造强国”的目标,并提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升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等途径。制造企业一定要从过去的“简单制造”变成“真正创造”。

3.3 提高产品品质,树立竞争意识

近年来随着“三聚氰胺”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品质问题成了我国代工企业创立品牌、开展内销的重要制约因素。国人对国货信任度下降问题的出现,既与我国国内市场品质标准偏低有关,也与一些企业的道德缺失有关,更与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有关。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进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创新,提高政府相关服务水平质量,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为实现我国代工企业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4 加强员工培训

一要,把员工看成资本而非成本,重视员工的诉求,通过利益共享、情感关怀使员工和企业紧密契合,企业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信任、关爱员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向心力。员工只有体面劳动,有尊严地活,才会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二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既要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更要提高员工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三要,用管理市镇的方式管理工厂,大企业要建设宿舍楼、食堂、运动场等设施,为员工提供比较齐全的社会化服务;对于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应该在中小企业聚的区域或工业园,为员工集中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的设施。

【参考文献】

[1]杨明强.后危机时代中国外向型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孝感学院学报,2012.

[2]龚锋.我国外向型代工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方向与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12.(4).

[3]邢磊.让员工体面劳动幸福生活[J].江汉大学学报,2011(3),

[责任编辑:侯天宇]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紧缺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