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5-10-19王贺正

科技视界 2015年29期
关键词:构建课程体系

王贺正

【摘 要】针对“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构建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是建立在传播学、信息学、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性综合学科,是研究农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一门科学。该课程是高等院校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农业传播过程的规律,培养和提高在农业传播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如理论深度把握不准,实践教学薄弱等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传播理论基础、创新的农业传播思路和较强的实践传播技能的新型人才,是当前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笔者依据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特点,提出了一些的教学改革措施。

1 完善教学体系

该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农业传播研究工作者近年来研究和教学经验,建立和完善知识模块式教学体系,按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大模块进行教学,构建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系统知识,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环节紧密、逻辑性和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学体系。

2 创新教学内容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改变,农业传播的概念、策略和方法随之改变,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该课程教学面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作物、养殖、园艺、植物保护、林业、设施农业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对此做出了相应安排,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兴学科和领域层出不穷,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学科在这一环境下产生、发展与完善,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吸收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充实和完善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学科基础,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把国内外的先进农业传播经验作为课程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3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就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而言,除了常用的理论讲授法外,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法的效果比较理想。

3.1 参与式教学法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1]。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在师生相互交流和理解中提高教学质量。所谓的参与,不仅仅是上课提问,还有很多参与模式和方法;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上,还要注重课下的交流,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等。采用情景设定、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最突出的技术是数字化和多媒体,它们使网络传播的内容从数量到速度再到形式,都体现着新媒体所特有的优势[2]。在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新媒介,给学生更多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在教学中,有目的组织学生建立学习“课程”群,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将学习问题上传到网站,进而展开积极讨论。在“课程”群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人都可能被关注,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群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一过程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参与性与时效性。

3.2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仿真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一理论或观点适当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明确的结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农民行为特征时,通过分析农民在整地、播种、施药等农业管理环节中存在的“农村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行为方式,让同学们总结出农民的趋同性、随意性的行为特征,从而克服了单纯理论讲解抽象、枯燥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感性的、生动的真实案例来理解、验证所学的农业传播理论、方法和技能,课堂也变得生动活跃。但这种教学方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还要在生产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4 注重实践教学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性学科,学生需要接触实践以训练自己的思维素质和基本技能。而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建立实践基地,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开展实践创新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的电视台、报社、农业网站、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任课教师应走入实践,参与传播活动。教师通过传播活动中,能够及时掌握前沿的行业动态,积累生动的教学案例,丰富宝贵的实践阅历,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播实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传播学内容,带领学生到农业传媒机构进行短期实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农业信息生产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事物,例如在讲授网络传播中的网站发展时,鼓励学生尝试开办一个以传播农业信息为主的网站,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选拔和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学人才。

5 优化考核方式

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注重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结合程度,考核学生对农业传播现象、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否真正有所提高,针对传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创造性性地解决,能否在传播活动中自觉遵循和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等。因此,考核的方式应该围绕这样的考核目标来选择。所以,在考核中应遵循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针对一项成果要求学生对传播策略进行设计;也可以针对一项农业信息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6 结语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只有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该课程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为此,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参与式和案例式教育研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的传播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洪亮,刘恩才,侯立白,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07- 210.

[2]杨晓茹.网络时代《传播学》课程教学方法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5):121-123.

[3]曾庆香.案例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2009(5):89-90.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构建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