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统的生命力

2015-10-19康迪

上海戏剧 2015年10期
关键词:戏班剧种

康迪

六七月间,福建泉州市吴天乙打城戏传承中心、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及安徽祁门目连戏班受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2015年中国戏曲节,演出各自的目连戏代表作,引发香港观众对目连戏的关注。

香港本地没有目连戏班。然而随着近年中国戏曲节上,2010年演出仙游莆仙戏折子“开荤”“后花园咒誓”,2011年演出祁剧《目连救母》、2013年演出新昌调腔折子“男吊”、“女吊”、“调无常”,各剧种中的目连戏先后与观众见面,其自然古朴的风格、丰富的技艺吸引了诸多观众。早在2010年福建省鲤声剧团演出后,媒体中即有声音表示希望观看各地目连戏的集中展演。

目连戏演绎孝子傅罗卜,为救因开荤破誓而堕入地狱的母亲,前往西天见佛修成正果,又为见母遍寻地府,终于在四方僧众帮助下,将母亲超度升天的故事,因其孝义思想广为流传。据载早在北宋时,中元节上已演出目连戏以告慰祖先,可见其古老。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伴随着宗教、祭祀、民俗等活动根植民间,艺人们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对它加工充实,在各省各地的不同声腔剧种中遍生枝蔓,虽然经历过禁演压制,但是因为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密切,始终未有绝迹,生命力强韧。此次香港的三台演出,便让我们看见这庞大根系生长出的三种目连戏今貌。

打城戏,宗教与戏剧的结合

6月23日至25日,三本串演的打城戏《目连救母》首先与观众见面。打城戏发展自“打城超度众生”的宗教法事,原本由道士或和尚表演打开城门释放冤死鬼魂的故事,随后根据法事需要,逐渐摘取《目连救母》故事中部分片段加入演出,直至清朝光绪十七年出现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开始大范围向木偶戏学习演出《目连救母》中的折子,其中包括这次看到的“托梦”、“速报审”、“四海龙王贺寿”、“罗卜守墓”、“良女试雷有声”、“观音试罗卜”、“见大佛”等,一些情节是流行的明朝郑之珍版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所没有的。

剧场所闻,打城戏的唱腔、曲调、伴奏都带有强烈的宗教感,而仪式戏、“弄铙钹”特技表演、龙王面具等皆展现其宗教特色。三晚演出前分别加演仪式戏“灵官扫台”、“四海龙王贺寿”和“天官赐福”,以表喜庆祈福。在“天官赐福”中,财神言道香港举办中国戏曲节有功于世,邀请福寿二星同往祝贺,令全场会心而笑。“斗虎”一场,飞钹罗汉为罗卜驱逐猛虎时,有一段“弄铙钹”表演。在闽南道教中,铙钹既是道场乐器,也是神圣法器,其声有“驱虎豹、逐魔鬼”之效,寓特技于戏,十分精彩。

纵观三晚的演出,特色鲜明,无可取代,与演员的实力、老师的指导以及导演的编排是分不开的,演出方福建泉州市吴天乙打城戏传承中心为此花费的心血显而易见。然而听说此时剧团正面临危机,没有演出机会,没有场地,更没有资金支持,剧种也命悬一线。然而打城戏早在2008年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天乙老人被指定为传承人,看来这情况颇考验当地文化部门解决矛盾、切实落实“非遗”保护政策的能力。

舞台化的祁剧《目连救母》

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的高腔本戏《目连救母》曾受邀参加2011年香港中国戏曲节演出,“技惊四座,好评如潮,惟向隅者众”,因此今年第二次受到主办方邀请,演出《目连救母》以及“佛贬桂枝” “辞庵”和“双下山”三个目连故事中的折子,还有多个经典折子戏。

祁剧是湖南省地方大戏,兼唱高腔,昆腔和弹腔。祁剧高腔源自弋阳腔,而《目连传》是弋阳腔的重要剧目,因此祁剧艺人称目连戏为祁剧高腔之祖,演出历史悠久,也积累了丰富的技艺。

与打城戏和祁门目连戏相比,祁剧《目连救母》的剧场化程度更高,舞台、剧情经过艺术加工,凝练表现目连救母的故事,线索清晰,情节完整,穿插又不失谐趣。传统祁剧中的百戏技艺如打叉、过滑油山等,被适当地安排在剧情之中,戏剧性与高难度技巧融合在一起,扣人心弦,难怪观众鼓掌喝彩,交口称赞。

即便这次演出一票难求,祁剧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据闻因当地更重视其他剧种的发展,导致祁剧师资与资金不足,传承困难。

自得其乐的祁门农民目连戏

7月2日和3日最后与观众见面的,是两个专门的目连戏戏班——安徽祁门历溪村目连戏班和栗木村目连戏班演出的折子戏。祁门清溪是郑之珍家乡,明朝郑本《劝善戏文》完成不久后便传至附近村落,大受欢迎,广为搬演,目连戏班也纷纷成立。今天的两个戏班,仍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面貌,演员们都是普通村民,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他们平时的观众就是父老乡亲,因此举手投足自得其乐,信口而歌,表演一丝不苟又恣意挥洒,化装信手而就,道具服装皆亲手制作,一切都反映着村民开朗直率的性情,对表演的投入喜爱,和浑然天成的审美观。

这次历溪和栗木选演的折子各有侧重。历溪村的演出以驱邪避秽的“跑猖”仪式开台,其后演出的“傅相济贫”、“刘氏饮宴”、“三曹议事”、“孤幽捉刘氏”、“挑经挑母”、“目连坐禅”和“六殿见母”都是目连主线故事。栗木村演出的“遣三等”、“小放牛”、“颠倒颠”、“闹会”、“一枝梅”、“苦竹林”则是在救母主线上穿插的强调因果报应的小片段,其表演反应了目连戏广泛吸收民间小戏、山歌、舞蹈、杂耍、武术、特技的特点。两晚演出的音乐仅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剧情唱词也体现乡间演出不慌不忙的特点。在当地表演时,演员会就地取材,将乡亲喜欢的内容,甚至村中近期新闻套入戏里,形式活泼。

近几年祁门戏班与当地旅游业关联而有所发展,但也面临着没有接班人和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个剧种,同是演出目连戏,不仅表演风格迥异,也处于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目连戏的古老博大可见一斑,如何保护它,保护不同剧种的特点,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便更加急迫。

猜你喜欢

戏班剧种
炼角儿
小剧种大舞台
粤西北怀集贵儿戏现状考察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老区民间木偶戏班现状调查与研究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