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英语的改革(三)

2015-10-19廖维

教育界·上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通识学分英语课程

廖维

【摘 要】本文在对之前的大学英语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了新的大学英语学习“1+2+1”模式,并且讨论了这种新的模式中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应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课程设置的四大要素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     改革     “1+2+1”模式

现阶段,在通用英语即基础英语的学习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有关通识英语教学和学术英语教学的讨论,则各方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开展人文通识英语素质的教育有些趋向于学术英语教学。强调通识英语教学的学者更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而强调学术英语的学者更看重学生在英语高级阶段结合自身专业所能达到的专业英语水平。其实,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和谐统一的,互相支持发展的。

解构主义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之一,就是抨击前者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对此,德里达在《立场》中严厉谴责道:在传统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个明显的等级秩序中。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位置,它统治着另一项。对于每一组对立来说,如男人/女人,主体/他者等,前者是优越于后者的。它代表或属于逻各斯,因而也是确立两者关系的中心、基准,或所谓的“第一原则”。而后者则以前者为依据,它们显然是一些从属的、负面的、消极的、第二位的东西。在德里达看来,解构并非只是简单颠倒二者原有的对立位置。根本问题在于:解构主义认定,对立两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所以通识英语和学术英语是可以共存的,因为他们都是建构完善的大学英语学习体系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2+1”的新模式充分考虑了两者的重要性,认为通识英语教学和学术英语教学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识英语课程的加入使得原来的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简单相加的模式得到完善,同时它使得英语课程的设置有了一个难度上的平稳过渡。新模式中的“2”,是通用英语和人文通识英语的结合。

大学英语“1+2+1”模式所对应的阶段是:

基础英语(必修学分)+ 高级英语技能 (选修学分) +学术英语(选修学分) + 人文素质培训(包括学校特色英语培训)

第一阶段即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教学阶段,也是我们所说的基础英语(与上图中“基础英语”对应),分为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每个学生在基础英语课程中必须修满8个学分,为必修课,课程持续三个学期。在这一阶段,我们仍然强调英语的基础教学,巩固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为学生从高中阶段到大学学习做好过渡准备。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属于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范畴),分级的根据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自身需求。在第一阶段学习完成后,将对学生进行一次水平考试,这次考试与传统考试相比,增加了听、说的内容,并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倾向进行调查,目的是让学生和老师可以评估第一阶段完成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课程。这样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常规英语学习阶段后,学生就有了“凭证”,能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自我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第二阶段持续两学期,共4个学分。学生可以选择高级技能选修课或者人文素质培训课。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正是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和结果来制定和设置的。

第二阶段的初级阶段是第一阶段技能的强化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口语、口译,即和考试有关的培训,以满足学生的考级心理和强化自身英语能力的要求。而这阶段主要是针对前一阶段基础英语学习中水平不高的同学,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强化语言基础。紧接其后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与学校英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研究方向有密切关系。这门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实际上也是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提升的一种途径。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从事的是与自己所研究方向脱离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英语老师科研滞后的原因之一。现在通过开设选修课,把教学与科研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师们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同时,这些人文素质选修课,如公众演讲、影视与英美文化、欧美文化、作品欣赏与翻译等也会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学习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而这一阶段也是连接英语基础教育和下一阶段学术英语教育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对地方院校而言,生源相对于重点大学要差些,因而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加强和巩固学生英语基础,增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更为学生在第三阶段比较困难的学术英语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结合了社会需求和素质培养的需求,体现了基础英语的应用和沟通特色,以及通识英语人文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人文教育。而英语技巧课程更加具体和细化,课程分别针对词汇、语法、口语、听力、写作几项英语技能进行讲述,是基础阶段英语的延伸。这样,学生的英语学习便有了较强的目的性。

第三阶段是与学生各自专业有关的学术英语的学习。顾名思义,学术英语侧重学术性,目的是以英语为工具,帮助学习者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的研究,如学术文体写作等。课程从第5学期开始,共两个学期,2个学分。学生在各自专业里学习了两年的专业知识,经过两年的外语知识积累,已经有一定能力开始用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最后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需要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大学英语教师的优势在于英语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专业英语知识,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领域发展,甚至有可能在国际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达到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和接轨的目的,实现国家“走出去”的文化战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虽然有些课程专业性较强,大学英语教师不能胜任,但可以通过师资培训等方式,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非外语出身的老师(可能部分有出国留学的背景)或多或少都存在口语不标准、表达不清晰的缺点。而另一些专业性并不太强的课程则可以由大学英语老师担任,因为诸如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生物英语、新闻英语、环境英语等学科的英语专业化程度不高,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基础,学生主要学习专业方面的词汇,熟悉这类文章的用词特点、句法结构和篇章特征等。这里特别说明,在第三阶段,整个模式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特色英语的开展,特色英语是根据学校的特色来开办的,比如师范类学校对教学英语的普及。教学模式由原来英语必修学分改为必修和选修学分相加的评分标准。只有按这三步走,才能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更加完整。

这种学习系统可以使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比较完善的大学英语教育,同时满足自身诉求和社会需要。这种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社会提供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转化学生学习的态度。

新时期的教师职能也应转变,首先教师应该是需求的分析者,对时代的要求要敏感,同时要准确地分析出社会发展对学习者的实际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知识结构,并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要求下,科研和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开设选修课时,教师既要从市场需求方面考虑,同时也要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这其实也是对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的考核,可促进教师的科研发展。

对于学生来讲,在新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来选择所学的内容。这种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了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者到主动学习者的转变,在“个人定制”的大氛围中成为学习的管理者;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摸索出合适的学习对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树立起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哲, 李军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2010(5): 3-8.

[2]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0(3): 3-12.

[3]蔡肖兵,金吾伦.整体观与科学——中国传统思维整体观的现实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 115-118.

[4]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14-19.

猜你喜欢

通识学分英语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学分美食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