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角色定位及其素质要求
2015-10-19滕亚丽
滕亚丽
摘要: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就担任着这样重要的任务,对其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和有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正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定位;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065-02
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培养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努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高校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交流者,究竟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占据什么样的角色呢?围绕这一角色,辅导员应当在那些方面做出努力呢?本文将重点阐释以上两个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具有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优势。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这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并能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工作实效性。所以,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工作中容易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潜在因素。
1.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的优势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还具有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势。心理问题的引发往往与学生自身不能很好解决实际困境有关,除了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实现成长和跨越之外,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丁作中能够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连续的、长期的、全面的监控,在专业人员开展短期心理危机干预之后,一旦发生诱发事件,学生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心理危机,仅仅依靠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资源远远不够,辅导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性的接触,以及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等措施,在危机干预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及时与专业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巩固危机干预成果,进一步解除危机隐患,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辅导员在心理干预中的劣势
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训练。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很强,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参与。高校辅导员经过培训可以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知识,但是并不具备进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其次,辅导员在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容易出现盲点,忽略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再次,部分学生可能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向辅导员倾诉,担心影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工作素质要求
1.辅导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理念素质
辅导员的理念素质主要包括辅导员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个性心理、管理理念等精神层面的素质,因此,又可以称之为精神素质。理念素质是辅导员构成的核心,它决定了辅导员各种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辅导员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才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将自身较高的政治素质转化为引导、教育学生的传导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辅导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会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增强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有效控制和凋整自己的行为。辅导员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有助于自己更加合理有效的处理问题,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2.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与心理辅导相关,首要的就是传播沟通能力。语言是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表达思想、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和最主要的桥梁。在思想教育中,要善于运用简明扼要的讲述和适当中肯的比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应做到准确明晰而具有科学性,生动活泼而具有形象性,简洁练达而具有逻辑性,、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抑扬顿挫。
面对突发性的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当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即具有随时随地地对工作中的成败、优劣、得失做出综合判断的能力,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或突发事件时在保持稳定情绪的同时应具有应变能力,加快突发事件的处理速度。
而心理辅导能力是辅导员能力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辅导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它制约着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辅导员须具备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服务,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
3.提高辅导员的知识素质
辅导员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知识,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与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卫生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本依靠。同时,辅导员自身应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辅导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同时又是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党务工作者,甚至还要担当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就应该掌握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工作的主要途径
1.参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向学生简要说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保持身心健康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在哪些领域出现、怎么样预防等。“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已成为各高校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报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
2.把握契机开展班级和团体心理活动
辅导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例会、评优、社会实践、出游等形式,贴近、了解学生的内心。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辅导员可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自我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自助过程。因为大学生年龄相仿,非常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可以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他们组织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并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相似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形成稳定和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团队精神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另外,辅导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利用新的沟通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也可以经常关注学生的博客,去解读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化解危机。
总之,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并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