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地方标准“巨龙竹、龙竹、马来甜龙竹育苗技术规程”获准发布

2015-10-19张宗登

世界竹藤通讯 2015年6期
关键词:竹刻嘉定雕刻

张宗登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南京 210013)

云南省地方标准“巨龙竹、龙竹、马来甜龙竹育苗技术规程”获准发布

由西南林业大学孙茂盛主持完成的云南省地方标准:马来甜龙竹育苗技术规程DB53/T 692-2015,巨龙竹育苗技术规程DB53/T 693-2015,龙竹育苗技术规程DB53/T 694-2015,通过了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组织的专家评审,已获准发布,发布日期2015-04-22,实施日期2015-07-22。

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之比较

张宗登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南京210013)

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均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社会稳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文人官士尚古之风盛行,成为竹刻技艺迅速发展的基础。文章分析了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相似的历史渊源,并从雕刻选材、艺术风格、雕刻技法、传承方式等方面对两者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比较。

宝庆竹刻;嘉定竹刻;艺术风格;表现技法

竹刻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民众在竹简上刻纹记事,被认为是竹刻的最早雏形。由于竹材保存条件比较苛刻,古代竹刻作品保存至今的相当稀少。我国的竹刻技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区,竹刻艺人在刻纹记事的基础上,将山水、花鸟、人物、文字等图像雕刻在竹筒、竹簧或竹根上,创作出很多意境悠远、典雅精巧的竹制工艺品。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于2006年同时入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但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传承方式等方面却存在鲜明的差异,各树一帜。

1 相同的历史渊源

竹刻由实用器具转变成文房艺术品,离不开文人的推崇和喜爱。正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所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体现了文人在精神上对竹子的热爱。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从历史渊源上看,宝庆竹刻是嘉定竹刻的一个重要支派,其形成的背景均为江南文人的嗜古玩物、附庸风雅之风的盛行。

第一,从形成时间上看,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都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嘉定竹刻形成的时间稍早。据文献资料记载,嘉定竹刻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即1491—1521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朱鹤(公元1497—1549年)。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此人善篆书,亦擅丹青,诗、书、画、文、雕刻兼能,是一位集文士、艺匠于一身的艺术家(作品见图1)。朱鹤首创“以刀代笔”的竹刻技法,把传统国画的画法以刀刻的形式呈现在竹器中,使竹刻的金石韵味与国画的文人意趣互相交融,其审美趣味和文化意境得到了升华,匠刻竹艺随之跨入文人艺术的殿堂。朱鹤以后,嘉定竹刻形成了一支代代相承的竹刻派系,即后来的“嘉定派”,其子朱缨(号小松)、其孙朱稚征(号三松)均是竹刻名家。与嘉定竹刻相比,宝庆竹刻形成的时间稍晚,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与实物来看,宝庆竹刻的最早艺人为潘一龙(公元1563—1645年),字曾炳,别号云山樵子,湖南武冈人,从小天资聪颖,能诗会画,精于竹刻。潘一龙所刻山水,山峰沟壑轮廓尽显;所刻人物,五官常常被做虚化处理,而所刻树木却形态与粗细有别,神形兼备,具有功力现于规矩之中,形神现于规矩之外的境界;在形式上既讲究工笔画的工整平稳,同时又不失写意中国画泼墨般的大气豪爽。就朱鹤与潘一龙现存竹刻的艺术手法来看,二者均擅长书画,且都擅长圆雕、透雕和镂雕,在刀法上都以阳刻、浮雕、深线刻、点刻相结合;从雕刻技法上看,二者在竹刻技法上可能有过学习或者交流,然潘一龙出生后,朱鹤已卒,二者没有当面交流机会,即便学习也只有潘一龙学习朱鹤的雕刻技法。

图1 朱鹤作品:《松鹤延年》竹刻笔筒

第二,明初江南填湖广,大量移民由东往西进行迁移,汉儒文化空间随之不断扩大;同时,江南高雅士风文化也随着移民的西迁而发生移变,这为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的同一渊源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宝庆竹刻的发源地为宝庆府武冈州,今湖南省武冈市,是明初朱太祖第十八子朱楩(1379—1450年,史称“岷王”)的封地。据《宝庆府志》记载,岷王迁居武冈后,带来了大量的文武官员,岷王“嗜古玩”,附庸风雅,倡导市井文化,文人雅士竞相效仿。此外,大批被贬文人官宦移居武冈,把心中哀思寄情于物,将书房案几之上陈设珍玩当成时髦之事,借以打发闲暇时日。这些西迁的官员原本长期在江浙富庶之地为官,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这对宝庆竹刻和嘉定竹刻的影响是颇为相似的。

第三,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均出现于明代中后期,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当时文人官士陈设休闲之需,实用功能不大。明代中后叶,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文人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和休闲生活的追求,影响了整体的社会风气;民间奢靡之风盛行,整个社会对珍玩玉石、陈设雕刻之类手工艺品大加追捧,客观上刺激了包括竹刻在内的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1]。嘉定隶属苏州,苏州是江南地区吴文化的中心和代表,政治、经济、文化相当繁荣,文人雅士颇多(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等),尚古之风盛行,竹刻与金石、玉器一样,成为文人雅士书房案几上的陈玩之物,这股风潮不可避免地从苏州向外传播,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也为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的同源提供了佐证。

2 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的艺术特色分析

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都经历了明代中后期的形成期、清代中前期的繁盛期以及清末民国的衰落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新得到发展,这个过程有数百年的时间。在这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竹刻流派,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雕刻选材、艺术风格、雕刻技法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

2.1雕刻选材

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在形成之初,竹刻用材均以竹筒、竹兜和竹片为主,雕刻技法也大同小异,直到清代初期,宝庆竹刻艺人运用“贴簧”技艺,制作出以竹簧为载体的竹刻作品,使得宝庆竹刻与其他竹刻流派具有了鲜明的差异。据《宝庆府志.乡土物志》记载,“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近日有竹制为反面,制为方形,以售竹器名者……”。说明在康熙时期宝庆地区(今湖南邵阳)已有竹簧制售,且为宝庆地区首创。清代民间手工艺交流非常频繁,到清中期,竹簧雕刻传到嘉定,成为嘉定竹刻中的一个品种,但今天存世的作品极少。吕舜祥(1891—1976年)在其著作《嘉定的竹刻》一书《贴簧》章中明确指出:贴簧竹刻创始于湖南邵阳地区,嘉定竹刻是从湖南传入的。竹簧工艺出现以前,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的雕刻选材、技法、风格差异很少,偶尔创作的竹刻珍品也被认为是对嘉定竹刻的模仿与借鉴;自竹簧工艺出现以后,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的差异性逐渐显现,虽然宝庆竹刻也使用竹筒、竹兜和竹片等雕刻材料,但提到竹簧雕刻,人们便会想当宝庆竹刻,使竹簧制作与雕刻工艺成为宝庆竹刻一个标志,从而奠定了宝庆竹刻在竹刻史上的地位(图2)。

图2 张宗凡作品:《花开富贵》竹簧花瓶

2.2艺术风格

竹刻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其发展过程需要吸收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其他优秀元素,包括传统绘画、书法、金石雕刻中的精华;竹刻派别之间也没有芥蒂,需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坚持自己的原创性,又吸收别家的优点和长处,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艺术题材上看,宝庆竹刻和嘉定竹刻大同小异,主要有历史人物故事、山水花鸟、民间传说、动物神兽等,这些题材与其他民间工艺美术并无差异,这体现了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表现题材上的共同性。在艺术风格上,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都以传统绘画的技法与刀工为基础,以刀代笔,但在艺术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宝庆竹刻追求写意,刀简意赅,强调生动传神,嘉定竹刻重视写实、突出传神、强调形神具备。

图3为嘉定竹刻代表人物吴之璠的竹刻笔筒《对弈图》。其对人物刻画注重细节,通过人物逼真的动作来体现人物情感的交流,力求展现真实的对弈情境,趋于写实,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作者主要运用高浮雕的表现技法,通过入刀的深浅来表现树木枝干的交错感;运用竹材本身的纹理质感,来强调图底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拉开观者的视觉空间,整个画面布局紧凑、构图饱满,眼见皆有凿痕,手触皆为刀工,具有质朴民俗艺术韵味。

图3 吴之璠作品:《对弈图》竹刻笔筒

图4为宝庆竹刻代表人物王浩宇的竹簧笔筒《听泉》。与吴之璠的《对弈图》相比,画面抽象简洁,神态动作更为夸张,趋于写意,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反映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作者主要采用浅浮雕的表现技法,通过线条的错落来塑造画面的主体与细节,注重观者心理空间的营造,给人飘逸舒畅、意境悠远的视觉感受,接近于传统写意国画的风格特征。

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渊源颇深,同传统书画有着较强的裙带关系,融合了文学的诗意和国画的意境,作品质朴精巧、深浅合理,注重画法与工巧的结合,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而宝庆竹刻画面淡雅、意境悠远,注重写意;而嘉定竹刻层次丰富,形神兼备,注重写实。

图4 王浩宇作品:《听泉》竹簧笔筒

2.3表现技法

竹刻一般分为二维雕刻与三维雕刻,常见的雕刻技法有细线阴刻、薄地阳刻、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镂雕等,这些雕刻技法在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中均很常见。如细线阴刻、薄地阳刻一般见于宝庆竹刻的竹簧雕刻和嘉定竹刻中的留青竹刻,高浮雕、浅浮雕一般在竹筒雕刻中比较常见,透雕、镂雕主要运用在竹兜雕刻,在竹筒雕刻中也偶有使用。

在宝庆竹刻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即将雕刻和彩绘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这种表现形式与宝庆竹刻中竹簧的独特材性有较大关系。竹簧是指竹筒内壁一层薄如蝉翼的竹衣,其质光脆,将其经过煮、晒、压平后,再粘贴,镶嵌在木胎上,表面细腻润泽,柔韧平整,适合彩绘[2]。图5为宝庆竹刻艺人刘时良(1942—)的作品《古代四大美女》,作品先在圆形竹簧表面上阴刻出仕女图像,然后用颜料分别填色,其雕刻技法与版画相识,其“填彩”方法又类似于国画。这种表现形式在嘉定竹刻中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竹刻材料本身的局限,嘉定竹刻所用材料大多为竹筒、竹片或竹兜,这些材料便面光滑,不适合彩绘。

图5 刘时良作品:竹簧彩绘古代四大美女(其二)

2.4传承方式

明清时期,工农士商在社会中存在一定的阶层差异,民间手工艺人隶属工匠阶层,这些艺人大多靠自身所掌握的手艺谋生,“一招鲜、吃遍天”、“吃百家饭”是对当时艺人的现实写照。因此,艺人们对自身的手艺看得非常重要,一般只在自己氏族之内传承,且大多遵循“传长不传幼,传子不传女”的清规,常常出现绝技失传或无人可传的现象。封建社会民间艺人的保守以及历史条件之局限,从自身生存的角度看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过多少先人的绝艺就因为这或不传或无继的原因泯灭无存,不由令人感慨文明之链的脆弱[3]。

嘉定竹刻的传承方式相对宝庆竹刻而言,更具延续性和普遍性。从《宝庆府志》、《武冈州志》等文献来看,有文献记录的竹刻艺人极其稀少,明代有潘一龙、王嗣乾,清代有李昌元、朱莲舫,且鲜有作品存世,传播形式大多以“点式”传承为主,很少能看到子孙后代延续相传的记录。相比而言,嘉定竹刻传承方式具有自身特有的规则,家族式的传承方式非常广泛,有以高浮雕、圆雕为代表的朱鹤家族,得朱氏家族真传的沈大生家族;有以竹根雕为特色的封氏家族,受吴之璠影响的王氏家族;还有以浅阴刻或略施刀凿而成器的濮氏家族,以“山水图”为特色的时氏家族,以薄地阳刻花纹为特征的张氏家族等。这些竹刻世家在清代金元钰所著《竹人录》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由于金元钰是嘉定人士,对当地竹刻技艺甚为熟悉,其著作中共记录嘉定竹刻名人70多人,说明明清时期嘉定竹刻发展规模庞大,俨然已成竹刻产业。从现存文献来看,嘉定竹刻传承方式具有完整的体系,且多以家族式的线性传承为主,如《竹人录》所记乾隆时期出现的时氏家族,代代相传一共7代,3小结

直至宣统时期仍在从事竹刻技艺,对嘉定竹刻的执着与坚守可见一斑。

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具有相同的发展渊源,但在艺术特色上存在鲜明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嘉定地处江南,文人雅士颇多,对竹器的艺术品味高,数量也更多,地处湘西南的宝庆竹刻相对比较偏僻,除了少数贵族文臣,普通民众日常生计有时都很难维持,对竹刻的要求自然相对较低,数量也较少;二是嘉定明清时期是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竹刻技艺交流最为频繁的中心,这里竹刻技法、品类相对而言更为先进;三是文化艺术的发展必然是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嘉定地区经济发达,客观上有利于竹刻技艺的繁荣与发展。

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需要促进其发展的环境与土壤,只有掌握传统工艺的自身特点,充分尊重民间技艺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民间工艺繁荣进步。

[1]叶婷,陆耀辉.嘉定竹刻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征[J].中国美术研究,2012(4):54-57.

[2]唐立华,刘文金.湘西南宝庆竹簧烙画的艺术特征探析[J].装饰,2014(10):81-82.

[3]施远.明清嘉定竹刻世家[J].上海文博论丛,2005(3):32-37.

Bamboo Carving Comparison Between Jiading and Baoqing

Zhang Zongdeng
(Post-docto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on,Nanjing Art College,Nanjing 210013,China)

Jiading and Baoqing bamboo carvings both get born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Ming Dynasty.At that time,the stable society,the increase of material levels and the trend to value ancient style among intellectuals and officials set a basi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amboo carving techniques.The paper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Jiading and Baoqing bamboo carvings and compared them in terms of materials selection,art feature,carving techniques,inheriting way,etc.

Baoqing Bamboo Carving,Jiading Bamboo Carving,art feature,expression technique

10.13640/j.cnki.wbr.2015.06.008

2015年度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5M581840);2015年度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501047C);2014年度湖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4A04)。

张宗登(1982-),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英国伍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主要从事设计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E-mail:zhangzongdeng@163.com。

猜你喜欢

竹刻嘉定雕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On art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雕刻时光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