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城市美起来?

2015-10-18文/

商业文化 2015年34期
关键词:文明建设文化

文/ 菲 遥

如何让城市美起来?

文/ 菲遥

前言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一大载体,也是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一大战略入口,还是我国13.7亿人民幸福生活的乐园。建设美好城市,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发展首位,并且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形成互补互动式的循环机制,形成内生力,将我国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到21世纪国际水平,为新常态寻找新的强大动力,为亿万民众提供创业、就业、生活、享受的“伊甸园”。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城市文明建设新战略

1.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描绘了一个奋斗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贯穿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也是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

城市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化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加速器与催化剂,城市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主要内容。如今,我国正从农业国飞跃到工业国,一大动力源就是在市场化背景下的城市化,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13.7亿人口中有7.6亿人口生活在城镇,最近10年有3亿多农民进城,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城市化建设要创新发展思想,核心问题是文明、绿色、生态、文化、市场、产业的多维度协同发展模式,要从制度和机制上杜绝单纯的房地产化模式,要提供强大的就业机会与创业机会,让居民在城镇事业有发展、生活有奔头、小日子过得安稳、幸福。建设一批现代城镇,将成为未来30年我国经济社会持久稳健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力。

整体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创新发展理念,从时代高度寻找新的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建设具备国际水平又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文明都市。

2.绿色城市理念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城市发展理念,本质上是生态文明建设为轴心的文明城市建设思路,城市资源配置方式绿色化,资源效率移动互联网化,财富创造绿色化,城镇发展健康化,将城市资源节约与开发以人为本,提供最佳的生活环境和事业环境。例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绿色通道,保护城市的生态功能、自然功能、文化功能、居住功能、财富集聚功能、区域资源整合功能、区域经济驱动功能、城乡经济一体化功能。

绿色城市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属,经济、资源、环境、市场、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新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适宜居民居住、事业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高效、交通便利的生产、生活集中地区。

其一,从绿色经济学角度看,发展绿色经济,即以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放在首位,绝对不能牺牲生态文明来发展粗放式经济,传统产业、传统业态要尽快转型、升级,清洁、绿色、高效地生产和消费。

其二,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自觉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绿色指数作为城镇发展的新指数,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最大可能保护城市紧邻区域及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及自然环境,建设过程绿化化,环境治理系统化。

其三,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土地集约化、创业基地化、产业集群化、现代交通立体化、文化建设多元化,全面增强现代城镇的经济发展力量。

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市交通道路、文化设施建设、居民活动场所建设,需要创新发展理念,系统设计,科学布局,功能协调,互补发展,倡导节约,能源高效利用,倡导建筑节能材料,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旋律。

3.创新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增强城市文明功能。

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是当今我国新常态下的一个战略支撑点,将城市文明工程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基础上产生新的国家力量系统。

这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长周期的大工程,为民谋福利,为城市谋发展。首先,每个城市要制定一个严密的、可执行的、个性化的文明城市建设方案,创新文明城市主动建设模式,将文明城市标准转化为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由过去单纯的政府导向转变为政府导向、市场导向、居民导向相互结合的新机制,借助市场机制的强大作用,寻找城市文明与市场经济最佳融合机制,资源跨界充分融合,产生新的文明建设力量。这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思想,也是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思路创新。同时,全体居民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是文明城市的一个力量源泉。居民爱城市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无上光荣,每一个人的努力将会汇集成为长江般的强大力量,为建设美好家园出一份力、增一份光,添一份彩,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文明城市是含金量高的城市品牌,也是十分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可以显著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可以集聚一批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可以诞生一批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总之,美好的城市就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源,也是亿万人民的幸福摇篮。

深圳世界之窗

二、我国高城市化率背后的主要问题

最近十年我国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城市化进程快马加鞭,城市化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55%(预计值),不到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200多年的路程。我国的城市大了、多了,但是并不等于城市强了、富了,更不能说城市美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大→强→美”,还需要一段历史进程。美丽城市是否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化成败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从战略上反思城市化建设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抓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业4.0机遇、“一带一路”机遇,重点建设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中心带,可以快速凝聚强大的发展力量,再次创造“中国奇迹”。

1.城市数量型增长模式。

最近十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预计2020年超过60%,可以带来巨大的商机,超过10亿人将生活在城镇,这一巨大的人口迁移在全球也是十分罕见的,带来的社会变革将是非常深刻而巨大的,关键是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是否与城镇化率提升保持同步,才是问题的关键环节。

最近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成果显著,问题不少。短短40年来,我国城市化每年平均提升1个百分点,在全世界都是快速的。这一历史巨大变化是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协同发展的结果。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成为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大动力源,诞生了一批大市场、大交通、大金融、大文化、大教育,正在实施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为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总之,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当然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需要认真反思。

2.有的城市面貌与城市文化不和谐。

我国不少城市的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突出表现在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风格方面,出现了盲目西化的现象,照搬照抄西方某些城市的风格,千城一面,没有地方文化特色,失去了地域文化风味。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地域文化是每个城市的基本特征,每个城市要融入当地优秀的文化元素,才有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面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旅游经济和居民生活提供天然的条件。

3.城市快速导致各类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城市化率迅猛提升的背后是典型的“摊大饼”,并不是质量型增长模式,不少城市按照世界先进城市对比,无论是居民生活满意度、单位经济原创力还是城市文明程度均偏低,不少城市病严峻,超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中城市之间、小城市之间、乡镇之间的资源竞争比较突出,资源配置模式的政府竞争方式,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远未真正发挥出来,城市资源的整体效率不高,浪费不少,有的城市还出现了政府债务危机,给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有的城市病不轻。

我国城市化进程太快,“萝卜快了不洗泥”。单纯的数量型、粗放式、广度化、规模型、“摊大饼式”的造城运动,带来严峻的城市病。

有的城市化率快速提升与城市文明程度不和谐,数亿个新市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与老市民出现各种习惯差异、文化差异、观念差异、生活方式差异,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差异明显,特别是文化差异十分突出,进入城市的新农民如何融合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成为一个难题,也是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瓶颈。

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文明发展需要,特别是交通、住房、通讯、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有的城市智慧化程度不高,城市内生力和扩展力不足,城市容纳空间有限,向周边的辐射力不强、吸引力不足。

有的城市华丽外表与城市经济原创力出现了断裂、断档、断代、断层现象,有的城市经济空壳化严峻,不少新兴城市病没有真正可靠的经济基础,不少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成为空架子。例如,资源型城市的战略转型比较难,建立新型现代产业基地不容易,就业压力很大,财政收入缓慢。要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兴产业集群,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借助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市场创新等手段,才有可能“突围”成功。

有的城市的战略定位不清不楚,到底要建设成为一座什么城市,在战略层面摇摆不定,甚至不断换新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的特色。

有的城市高科技实力不足,教育资源落后,人才不足,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落后的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失严重。从发达国家来看,没有一流的大学,也就没有一流的产业孵化器,最终也很难培育现代大产业。硅谷之所以成功,与斯坦福大学有紧密的关系。科技创新本质上是新思想交融创新的结果。

不少城市至今还没有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没有全球产业链龙头企业,没有建立面向全球产业链的经济系统。产业链、产业网建设滞后,内生力不足,城市各个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耦合度、协同度、互补度不强甚至很低。

凡是人口流出的城市,城市吸引力就会下降,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下滑态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净流出。

有的城市周边相连区域协同度低,城市群建设出现体制冲突和机制矛盾,不同级别的城市很难融合发展,同一级别的城市更难融合发展,画地为牢的现象突出,孤岛化发展思路,陷入了发展困境。

有的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缺乏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耦合剂,资源跨界整合难度大,没有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链、产业网。

有的城市与世界接轨程度不佳,国际商机不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办法不多,信心不够,思路僵化,套路老化。

5.城市“森林”现象。

不少城市用“钢筋水泥柱”构建的“城市森林”,看似挺美,其实大多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也没有强劲的经济原创力,简单地依靠房地产热带来的城市建设,光有房子就可以自动创造经济吗?工业文明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厂厂房,但是,并不一定需要高档化的房子。21世纪的高科技产业,其实最需要的资源是高科技人才,而不是华丽的房子。修建这么多外表光鲜的房子而没有人才,怎么形成强大的经济源泉呢?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如果没有与现代产业融合,往往就杯水车薪,商人为什么愿意来投资,赚钱是硬道理。当今世界充满激烈的竞争,商人追逐利润的本能,城市竞争白热化,城市“森林”现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肿瘤”,有的也许是“良性肿瘤”,也有不少是“恶性肿瘤”,问题十分严峻,需要注入文化元素和生态元素,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城市的文化品质和生态美。

京津冀一体化

6.PPP模式是一味“良药”还是“毒药”?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老“三驾马车”失去往日动力,不少城市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发展陷阱,唯一招数就是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原来是政府直接借贷方式,现在流行PPP模式,借助市场化手段让城市建设加快。

PPP模式到底能不能“救命”呢?理论上讲,PPP模式有成功的先例,新加坡模式一直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但是,如果大规模的PPP模式,并没有与当地产业基地内在融合,没有形成高科技原创基地,没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没有与城市体制改革协同,城市没有美起来,无论再多的PPP项目,也许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PPP模式充满了诱惑,用市场化手段让地方政府债务有一个新出路,第一次让市场化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动力源,看似朝着市场经济的道路正确前进,其实,真理往往前一步也许就是谬误。PPP模式不能唱“独角戏”,而应该是“产业大合唱”,PPP模式与城市文明的融合机制是什么?与现代产业基地融合机制是什么?与城市高科技产业协同机制是什么?与世界城市的协同机制是什么?与当地民众的利益分享机制是什么?与未来城市经济增长源泉的协同机制是什么?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协同机制是什么……如此多的问题需要解答。

战略层面认真反思PPP模式,如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脱离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离城市财政和民众的最大承担度,也许PPP模式就会从“一味良药”转变为“一味毒药”。

工具创新必须建立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之上。PPP模式过热并不正常,也不理智,不要认为“戴上市场化帽子”就以为坚持了市场法则。如果不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而盲目推进PPP项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7.政府投资强烈背后的根源分析。

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一大战略枢纽,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在国际化背景下全面协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建设一批美丽城市。

进入2015年,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保证GDP增长和税收收入,主要办法甚至唯一办法就是政府投资,预计未来5年内地方政府投资将超过100万亿元,不少城市的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例如,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未来6年需要42万亿元投资。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投资效益与效率,将是一个新课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严重依赖投资,2014年我国投资高达5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82.5%),其中,政府投资占三成左右。这一现象值得反思。为什么消费长期弱化?如果没有消费拉动力的增长,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循环系统将会面临严峻的内在障碍。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消费才是经济的最终目的与归宿,本末倒置了。这是为什么呢?单纯的投资拉动,很容易出现严峻的经济泡沫化。政府投资迅猛,一旦超过实际需求,将会给中国经济未来留下巨大的隐患。政府投资要与当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结合起来,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链、产业网、产业基地,并与当地民众的消费融合,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融合,这才是正道,可以从战略上规避政府投资的巨大风险性,从制度上消除政府投资的巨大隐患,还可以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优美城市。

十多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一直被长期挤压,而我国房地产热带来投资畸形化、经济畸形化,不少城市的基础设施热,造成地方经济畸形化。从德国经济奇迹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民族、城市的经济发展,绝对不是“吹气球式”的发展模式,没有扎实的现代工业基础和强大的高科技能力,一切“吹气球式”的迅猛发展,将会带来深重的经济灾难。

“经济急躁病”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通病,快速发展经济本来是好事,问题是如何理智发展、稳健发展、文明发展、高效率发展,成为城市建设的头等问题。

8.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迷恋。

按照中央战略设计,我国四大城市列入国际大都市,即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

本来全国有183个城市声称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大多是“空想论”。其实,国际大都市并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说修建了机场、码头、铁路、广场就是国际大都市。中国不少地方机场特别是不少县级机场,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根本形不成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长期靠财政扶持,成为地方财政的一个大包袱。

国际大都市热带来不少经济陷阱,大量的投资长期空转,根本无法收回投资,成为一个个严重的经济包袱,地方财政陷入了严峻的危机,有的地方政府债务突破最高警戒线,按照财务指标分析,有的地方政府也许早已破产了。美国底特律事件之所以在中国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国情不同,但是,问题相同。

建设国际大都市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国际大都市是一个综合因素构成的现代组织集聚地,核心是在先进的文化与强大的科技基础上的现代产业集群基地与现代文明生活空间,具有国际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三、创新我国城市建设理念,建设一批国际水平又有民族文化风格的优美城市

每个城市要有自己的风格,就像每个人一样,绝对不能千人一面,而是应该百花齐放才是春,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城市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这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1.向谁学习取经呢?

300年市场经济史说明:一切经济活动遵循特殊的法则。况且,大量的事例说明,西方经济学原理本身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千万不要盲目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这一点十分重要。例如,新自由主义就不适应中国国情。

目前,不少学者盲目地引进西方理论,其实,大多理论本身来自特殊的历史环境或条件,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况且,不少西方理论本身来自19世纪、20世纪的工业文明,与21世纪信息文明出现了“历史的断裂”,如果依然坚持这些历史上曾经正确的理论指导21世纪的中国实践,削足适履,例如,新自由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自身的问题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复杂微妙,绝对不要盲目地学习西方理论,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将西方理论的精华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本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辩证法,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智慧城市要有“智慧”。

现在最吃香的新概念就是智慧城市。当今社会,高科技成为主宰力量,科技改变一切,科技创造奇迹。人类崇拜科技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问题是不能超过本身的度。量变到质变就是突破了“度”。如今,不少人崇拜科技已经突破了“度”,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没有反思这一盲目崇拜是否理智、是否合理,凡是认为高科技的东西都是绝对正确的,城市进入智慧境地肯定没有错,问题是这些所谓的“智慧”是否真正“智慧”呢?况且这些“智慧”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巨大的投资是否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呢?风险系数有多大?

21世纪初叶,“互联网+”成为席卷全球的一场“超级台风”,以信息文明为主体的现代高科技,成为智慧城市的“定海神针”。不少城市正在大规模实施智慧城市项目。但是,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城市。

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截至2015年1月1日上午11时已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伤。上海这么发达的城市,为什么没有快速启动智慧工具呢?看似先进的智慧工具,有的其实并不“智慧”甚至成为摆设。

目前,智慧城市的投资巨大,暂不说这些投资谁埋单,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值得反思。“智慧城市”的定义需要创新,关键指标:一是城市将所有资源配置到最佳位置,二是具有强大的财富创造力量,包括物质财富创造和精神财富创造的双丰收,三是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四是城市安全指数明显改善,五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六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七是城市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八是城市政府的公信力明显提高,九是城市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是智慧城市的本质规定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成为一个紧迫而关键的课题,问题是单纯地依靠先进的智能化工具,还不能解决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经济原动力、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城市资源跨界整合等核心问题。

智慧本身是人类最精华、最耀眼的文明成果,问题是“智慧”与“城市”之间是否真正融合起来了?让一个城市有智慧,本来是好事,问题是这个智慧本身是什么?难道就是一些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吗?大规模的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吗?从目前高科技进程来看,“互联网+”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物联网将是新的动力源泉,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是城市的生命线,高科技原创力才是城市的强大引擎,人才是城市持久发展的动力源,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才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同才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3.抓住工业4.0的战略机遇,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业基地。

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立即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什么是工业4.0,与工业3.0、2.0、1.0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欧美国家十分看好工业4.0?

工业4.0预计在2020年诞生,智能制造方式,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系统,定制模式,消费者转化为第二生产者,流通全面融入到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消除了生产与流通、消费的物理隔绝和产业界限,高科技研发成为产业链龙头,智能制造环节成为财富创造主战场,将全球大市场高度集聚化、浓缩化、一体化、快捷化,全面提高经济效率。

21世纪头10年后,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工业4.0为核心,掀起一场再工业化浪潮,美国进入新硬件时代,日本进入机器人时代。目前,中国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与工业4.0有差异化,根据中国国情灵活调整,当然难度系数比较大,关键是落后的工业怎么办,还有大量的工业2.0企业甚至工业1.0企业,战略转型成为一个难题。工业文明有历史的顺序性,当然在信息文明时代也可以飞跃,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了飞跃的基本条件,关键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的优势是否强大。

工业4.0的威力巨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会卷入其中,全世界的经济大格局正面临着一场经济革命。从战略高度反思:我国城市化进程如何对接工业4.0,这是关乎未来30年甚至50年我国城市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如果我国城市化建设还停留在19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未来肯定没有一点生存机会;如果我国城市化建设学习20世纪世界城市化建设的经验,将会失去大量的发展机遇。作为后起国家,一定要发挥后发优势:跳跃式发展,对接当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经济发展方式,飞跃到21世纪初叶的城市化水平。这一惊险的飞跃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一次历史机遇,考验着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与胆识。

抓住工业4.0机遇,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次重大战略选择。推进工业4.0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其实,我国城市化建设并不缺乏资金,最近10年我国城市化建设总投资超过100万亿元,主要是城市改造带来的巨大商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火爆。如果拿出搞房地产那样的热情、激情、感情来建设工业4.0,一定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创新发展理念,从全球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的战略设计入手,将新型城市化与工业4.0完美对接,建设一批具有工业4.0水平的先进制造基地。

4.借助“一带一路”加大国际城市资源整合程度。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全球大系统工程,未来10年投资超过1.25万亿美元,将带来50万亿元商机。目前,沿线国家有66个,涉及到40多亿人口,2014年的GDP为45万亿美元,包含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和部分非洲经济圈,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各占一半左右。

这是一次国际资源大整合的历史契机,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实合作内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时间表、路线图、风险化解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责任分摊机制,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涉及到沿线国家的政策、法律、市场、金融、技术、语言、文化、投资环境、产业规划、工程管理、利益共享等方面,每个项目实施、运作、管理将会面临不少新课题、新问题、新难题,国内相关的18个省(市)很有必要进行高水平的战略研讨,通过专业、系统、谨慎、精准的研讨,碰撞思维,凝聚共识,创新推进策略,总体规划,科学策划,周密部署,稳妥推进,增强预见性,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放大项目合作利益,每个项目尽早落地,取得预期效果。

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主要任务是吸引外资,将国外资本引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引擎,累计3万亿美元的外资成为中国经济强劲的动力源。“一带一路”将面向海外开放,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商机巨大,难度系数也很大,无论是国际项目运作规则还是国际化管理风险、运作风险均是相当关键的环节。比如,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就是一个瓶颈,不仅外语要熟练,而且业务要精干,经验要丰富,这一要求本身就很难实现。

“一带一路”的项目落地,将考验我国的国际化综合实力,也是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难得机遇,将本国城市化建设纳入国际化大背景之中,形成国际资源跨界整合机制。

“城市外交”是一个好途径,关键是如何落地,建立城市外联通路,沿线国家这么多,城市也很多,差异性很大,项目合作的潜在机会不同,需要创新国际资源整合思路,合作双赢。例如,可以开展城市外交和城市文化交流合作,增强我国城市与沿线国家城市的友好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带一路”的项目对接。

5.借助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各地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的成功率。

为了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最简单也最直接、最快速的办法就是搞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中西部不少经济落后的二三四线城市,动不动就圈地1000亩、2000亩、3000亩……最终效果如何呢?

如今,地方政府最大的本钱就是土地,借助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园区。问题是外资为什么要进入这些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呢?经济落后的二三四线城市,地方财力十分弱小,优惠政策也没有新招数,无非是提供土地优惠政策甚至全面免除土地成本。这些“土政策”在20年前比较灵验,如今面对跨国公司的残酷竞争,单纯的优惠政策可以减少一点经营成本,但是,如果产品没有销路,无论多么低的经营成本也没有办法生存,即使有一点市场销路,没有市场话语权,处于全球产业链末端,比如不少低水平的代工企业,本来利润率就十分微弱,保本都十分困难,优惠政策也是杯水车薪。

现代市场竞争,比拼的是综合实力,核心是生产力水平,本质上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地方政府本来处于市场经济的“外围阵地”,保护着市场经济规则的规范性、公平性、公正性,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安全、可靠、文明、规范、标准、专业的市场环境。这是地方政府的本职所在,如果地方政府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阵地,成为“冲锋陷阵”的一员大将,又不熟悉或遵守市场经济规则,螳臂当车,一定会损失惨重。

有的地方政府超越了社会分工的底线,希望借助优惠政策筑巢引凤,但是,筑的“巢”往往比较简陋,不可能吸引“金凤凰”。由于没有精准的数据统计,尚不清楚到底全国有多少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处于空置状态,多少亿元投资“打水漂”了,起码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损失惨重,教训深刻,值得反思。

从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来看,现代产业链、产业网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市场进程,核心是科技创新,在此基础上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建设一流的产业集群基地,是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的最高水准。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还是台湾的新竹均遵循这一规律。中关村希望打造成为“中国的硅谷”,虽然有北大、清华、中科院这些中国顶级的科技力量,但是,建设之路依然艰难。

要建设世界顶级科技园区,首先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在此基础上建设全球一流的产业链、产业网;其次,要有世界级龙头企业作为园区的强大引擎,才有可能形成世界级的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从大量的成功案例可知,每个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一定要有一个世界级的龙头企业,才有可能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高端化链条或网络。这是多么苛刻的条件啊!好比大学要有大师,而不是简单的大楼,大师是全社会非常稀缺的战略资源,世界级龙头企业也是非常稀缺的市场资源,况且,这些世界顶级企业为什么愿意到这里来呢?世界级顶级企业即使来了,是把自身的产业链核心环节留在这里、还是仅仅部署一些辅助环节呢?如果仅仅是一些附加值很低的辅助环节,也是一块“硬骨头”,没有多大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的。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可以从一些市场相对空白的一些低端产业链入手,寻找世界级大型企业不愿意干、不能干的“产业缝隙”,成为世界大市场的“协调者、补漏者、补充者、补遗者”,在全球产业链互补中寻找新的生存机会,逐步积累力量,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是一个“市场曲线发展”思想,符合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总之,千万不要与全球强势产业形成“硬碰硬”的市场格局,寻找更多的战略合作空间,将对立、对抗格局转化为合作共赢模式,可以获得比较大的发展机遇。

横店影视城清明上河图

6.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文化先进的城市。

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定有悠久的历史,一定有高素质的市民,一定有纯朴的民风,一定有读书人取得非凡成就的事例……这些非凡的奇迹来自优秀的文化。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往往就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都市,甚至是小镇,也会成为世界旅游市场上闪耀的明珠,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

旅游产业作为地方政府的“金饭碗”,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业,往往就会出现“端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境地。旅游产业的本质是文化,唯有深厚底蕴、浓厚民族风格的地域文化,才能真正吸引世界旅客。外国人对中国什么东西感兴趣,其实就是5000年中华悠久文化。问题是文化如何创新发展,形成国际水平的文化产业链化、产业网化,创作一批文化精品,高附加值化,高端大气化,开拓全球大市场。

如今,不少地方大力开发地方风格的文化产业,也有一些成果,但是,有的文化产品往往庸俗、低俗、粗俗,把本来优秀的文化变质、变味、变酸甚至变丑、变臭。根源之一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现在,各地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优惠力度很大,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兴旺发达,反而是一批文化企业十分火爆,有文化企业没有文化产品,也没有文化产业。有的文化人和文化企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结果是一锅“夹生饭”。如果文化产业不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文化产业怎么可以兴旺发达呢?文化产业的兴起,政策扶持是基础环节,自觉遵循文化产业规律才是关键环节,将文化凝结成为一种实体化商品或抽象化商品,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成为中外人士喜欢的精神食粮。

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稀奇产品,让优秀的地方文化元素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凡是具有文化品位的产品,全世界也是独特的、稀奇的,并且往往价值倍增。外国人在工业产品方面比我国强得多,在科技优势方面也十分明显,但是要与中华民族比文化优势,就会十分弱小。世界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牌,而品牌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底蕴浓厚的产品,一定是世界市场上的抢手货,也是世界顶端市场的宠儿。

因此,不要简单地模仿外国人的道路进行工业化重复,而是首选中华民族文化的强项,用“文化王牌”打破世界产业链高端的“封锁线”,获得一线生机。一旦经过文化阵地获得丰厚的利润后,再组织强大的力量进行科技创新,建设高端化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我们就有底气了。这是一条看似曲折的发展道路,好比要攀登一座大山,没有笔直的道路,而是走盘山道,绕着走,看似走了冤枉路,其实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从一个城市角度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地方政府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将文化产业与城市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形成互补机制、互动机制,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在此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创新城市发展指标和考核方式的。五年一届的地方政府,要创新政绩考核机制,上级政府凭借什么依据和标准考核政绩,如果单纯的GDP指标,那么,追逐房地产市场就成为自然行动,因为房地产市场创造的政绩最快速、最好看。如果能够将文化创新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那么,地方政府就会考虑如何抓文化产业。

二是创新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设计思路。文化城市不像房地产市场那么快捷神速,文化创新遵循严格的规律性,绝对不能“吹气球”式地建设城市文化,而是像植树造林一样有耐心、恒心、信心,持之以恒。

这里有一个现实矛盾:如果仅凭五年一个地方政府执政周期,怎么考核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呢?这是一个理论难题,也是地方官员最担心的地方。如果本届政府辛辛苦苦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短短的五年之中还没有出政绩,怎么办呢?好比种植核桃树,嫁接苗2~3年可挂果,4~5年进入丰产期,如果在第3年考核,怎么办呢?看来中国的不少事情绝对不简单,也不容易。地方政府追逐政绩十分正确的,好比企业追逐利润一样是本能,也是天职。问题是利润非常好考核,政绩就十分复杂微妙了。因此,城市文化建设,第一关就是创新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将城市文化创新纳入现代城市发展轨道之中。

三是加强都市文明,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文化功能。文化城市包括内容十分丰厚,涉及到每个市民的文明素质,涉及到每个商人的商业道德,涉及到每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涉及到城市各种活动的文化修养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微妙的社会超级工程,需要采取混沌论原理、超循环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先进的思维方式,进行大数据化、云计算、精准化、专业化、系统化,每个城市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才有可能建成文明都市。

四是城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地方政府最感兴趣的新兴产业。不少地方的旅游产业并不兴旺,并没有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要动力源,根源之一是没有先进的文化产业支撑的旅游产业,往往就会成为一个个空壳,外地人来看什么?为什么来?有什么收获?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发展思路,也是成功的秘诀,要深入挖掘地方的优秀文化成果,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核心环节之一。

7.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工程。

生态文明是一项国家战略,要创新发展思路,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青山绿水其实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产生巨大的投资吸引力。这里,涉及到地方投资理念和发展成效周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投入一笔资源,短期内也许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一旦解决了这一短期痛症,可以度过生态文明初期的“卡脖子”这一难关,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形成内在的协同机制。

城市最大功能之一是市民居住功能与财富创造功能,居住越舒适,创造的财富越多,城市的文明功能就越大。

宜居功能是城市的主要本能,如何增强城市的宜居功能,成为一个难题。总的来看,城市“森林”现象,在钢筋水泥柱的包围之中,城市没有绿色,也没有鲜花,这样的城市有什么居住意义呢?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是一个城市生命力的来源,也是城市宜居程度提升的关键环节。当然,生态建设的投资巨大,单纯的财政投入往往很难持久。这里,要充分挖掘市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提供生态建设的好建议、好资源、好措施。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持久坚持的文明工程,需要整合城市的相关资源,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8.创新城市现代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率。

创新城市交通系统资源利用思想,将交通与居民居住方式、创业方式、就业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充分融合创新,建立数学模式,从更高层面解决城市交通难题。

不少城市的交通系统出现大问题,从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市民生活方式和城市产业布局来看,城市交通问题总根源:市民为什么要这么大流动?创新居民的城市流动方式,关键是优化市民的地理流动机制,小范围的大流动,而不是大范围的大流动。这是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创新,让居民在最小空间里大流动,可以大大减轻城市交通压力,从根源上节约城市交通资源,形成最佳的城市交通资源利用机制。

这里,城市现代交通系统要与市民居住、就业、创业、生活的跨界资源整合,将城市空间资源细分到每个环节,形成协同的、系统的资源互补机制,将城市空间资源立体化开发。这是未来城市交通思想的一个创新。

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方式、交通工具、运动空间方式、交通量等关键环节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式,可以得到优化的交通结构。例如,可以将城市交通系统与行人道空间分离,纵横交通系统立交桥化,不要设置红绿灯系统,交通过程全程高速行驶,大大加快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如果整个城市不能实现这一理想效果,可以在交通最繁忙的地段试验,比如车流在一层,人行在二层,人车分流。

9.创新我国城市群、城市带建设思路。

当今最著名的世界六大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社会的战略轴心,也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引力中心。

城市文明是近代社会以来的一大文明成果。200年前,人类凭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强大动力,开启了城市化进程,农耕文明让位于工业文明,最佳的载体就是城市。1800年人类的城市化率还不到5%,当时最发达的英国还不到10%,进入21世纪,人类城市化率超过50%,发达国家超过70%甚至80%。

每个城市化的推进过程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从初级城市化水平提升到高级城市化水平,从单一城市演化到城市群、城市带,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这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城市群发展规律,当然,如今的信息文明背景下,现代城市群的形成也许可以加快步伐。

200年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世界上诞生了六大著名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纽约、芝加哥、伦敦、巴黎、东京、上海这六个超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或城市带),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今,我国三大城市群正在成熟,京津冀一体化正在全面推进,预计6年将投资42万亿元,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一笔战略投资,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协同创新,将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打造现代经济圈与生态圈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

现在,长三角的经济实力最强劲,以上海为轴心的经济带正在加快形成,长三角的城市群、城市带具有世界级的生命力。珠三角的经济实力雄厚,广州成为珠三角的经济引擎,面对泛珠三角经济区,广州和深圳将成为最具有生命力的城市轴心,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目前,长江经济带正在快速推进,以上海、武汉、重庆为三大轴心,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带。这里,上海的作用非常关键,要尽快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才有可能全面加快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步伐。

从地理优势上看,上海与纽约、伦敦将保持8个时差的全球金融交易系统,构成世界金融市场“大三角”,从我国经济未来的强大实力来看,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有条件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这是中国近代社会以来的一次世界经济新纪录,也是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一个关键步骤,中国只有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拥有了话语权,中国经济才有资格进入世界经济的“主航道”,成为世界经济持久发展的一大引擎。如今,亚投行正在快速建设,一大批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作为亚投行所在地的上海,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进程。

在我国城市群、城市带形成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行政区划问题,不少城市群、城市带建设出现了“孤岛化发展”现象,行政权力组合方式的外部化、机械式、命令型,区域资源组合的效果往往很差。这里,关键是增强跨区域的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耦合度,建设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链、产业网,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城市之间的社会分工清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之间的耦合力度增强,协同力强,区域资源的内部整合力度加强,每个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市场分工协同发展,就可以解决发展的“孤岛化”现象。因此,城市群、城市带的建设,关键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优化市场机制与政策机制的内在协同功能,建设具有21世纪水平的现代城市群、城市带。

四、打造文明村镇建设“升级版”——琼海市发挥“田园城市”主导作用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1.加快生态文明。

琼海市是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市县之一,至2014年底,全市建成文明生态村1651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63.5%,以打造田园城市为抓手,发挥人文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提升交通设施、文化设施、旅游设施、生产设施和产业布局,建设全域性的热带田野公园,创建文明生态旅游村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创共享,改善民生,建设琼海人民的幸福家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按照园林景点化标准打造,村镇建设实施产业化改造,文明村既追求环境美化又促进人的精神面貌变化。

2.精准投资,效用显著。

近3年来,琼海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1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2亿元。改造建设城区主干道6条18公里,改造城市街道4条总长25公里,铺设、更新人行道5条2公里,使社区和单位道路硬化平坦,沿路环境美化;投入3000万元,增添一大批环卫设施,城区果皮箱、垃圾箱、下水道等环卫设施齐全,污水排放通畅,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密闭化;投入500万元建设公厕,在城市主、次干道、行人交通量大的道路沿线等建起50座高标准公厕。与此同时,投资4000万元全面改造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285条道路,整治杂乱环境,规范垃圾清运,改善污水排放,环境卫生大为改观,村容整洁。

3.制度建设贵在落地。

嘉积镇是琼海市的城关镇,划分成嘉积城区片区、万泉河片区、温泉片区、泮水片区、上埇片区等五大片区。各片区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突出抓好消除卫生死角,镇政府投入300多万元专项资金,购置5辆农村生活垃圾压缩车、1部洒水车,聘用20名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人员。在城乡结合部和466个村组设立垃圾堆放收集转运点,投放786个垃圾收集箱。垃圾收集压缩车和洒水车每隔2至3日进区(村)进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及对垃圾收集箱进行清洗和消毒。嘉积镇龙池村9个村小组设有保洁员。每个自然村建有一个垃圾池,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投入5000多万元改水改厕,全市完成改厕62559户,占全市家庭总户数83583户的75%。

4.城乡文明工程协同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园中,追求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建成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万泉河带状公园、博鳌乡村公园,城乡和谐相融、良好民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田园景点相依相存的整体风貌。最近五年,琼海市投入3.05亿元,森林覆盖率62%,今年计划造林4万亩。

龙寿洋田野公园建成长10公里的人行栈道、自行车道,以及休闲小站、农家乐等设施,一处融休闲怡情、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田野公园。

嘉积镇投入40万元,建设里邦上村示范点,种植菠萝蜜、重阳、花梨、小叶榄仁等乡土树种(大苗)350多株;博鳌镇投入30万元,绿化北山村、朝烈村;潭门镇投入15万元绿化多亩村,打造碧波漩涌、霖漫龙泉、旭日迎帆三个体现万泉河文化、温泉休闲文化和论坛文化及南海渔耕文化等不同主题的景观。

博鳌镇是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确保一江两河最原始出海口自然生态,公司+农户、机关+农户模式,植树造林,种植用材林和生态园艺林,全镇退耕还林总面积4900亩,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

琼海嘉积镇

万泉河回归景点。万泉河流经琼海境约82公里,万泉河旅游慢道总长约22公里,其中万泉段15.2公里,石壁段6.8公里,分别由水泥、木板、青砖、碎石等多种不同路面和特色石拱桥构建而成。设计融入文宗皇帝渡口等琼海本地文化元素。

5.发展田园经济。

生态农业观光型、田园观光旅游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等不同风格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嘉积镇大园古村,长坡镇文屯村,博鳌镇南强村、大路坡村、美雅村、北山村、留客村,塔洋镇上坡村,阳江镇上科村,彬村山华侨农场的“印尼村”等。

博鳌镇投入2300万元对村镇进行田园化改造,一条条蜿蜒的绿道,在槟榔、椰树、园林小品和田园绿野中穿越而过,美雅村的阿叔农家乐,是今年2月由农民老板郑元锋和另外7户村民合资开办的一间餐馆,目前平均每月收入约10万元,吸纳29名村民就业,员工每月工资至少1800元,家门口就有工作。

6.文化建设是城乡文明的基石。

琼海拥有丰富的民居文化资源,民居文化释放出光艳夺目的风采。素有“海南侨乡第一宅”美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琼海博鳌留客村蔡家宅,建于1934年,大院由一座庞大而完整的二层三厅四合楼房组成,外观酷似城堡,颇有东南亚建筑风格,又中西合壁,别样的风韵,吸引大批客人前来参观。今年获得了国家专项修缮款进行修缮,老宅以典雅而传统的海南侨乡“第一宅”原貌呈现在游人面前,成为琼海乡村游必游的一大景点。

7.移风易俗,提升城乡文化素养。

开展告别陋习、珍爱健康、保护家园,改陋习、树新风,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引导树立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良好的村风民风,培养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潭门镇福田村2009年来每年组织开展先进典型户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勤劳致富示范户、婚育新风光荣户、敬老爱亲文明户、知书重教典型户、遵纪守法模范户,培育农村优良道德风尚,树立和谐家庭楷模。万泉镇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活动,17个村有34个家庭光荣当选。嘉积镇以重教育、重孝道、重礼仪和讲和谐、讲诚信、讲整洁为主题内容,评选出20个好民风之村。

综述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战略枢纽,也是强大的发展动力源,城市群建设是未来中国30年的主要战略任务之一,以京津冀一体化为模式,未来的中国必将出现更多的城市一体化或城乡一体化,建设21世纪新型现代城市,需要哲学智慧,寻找解决办法,城市的战略设计创新,城市才会越来越美,市民才会越来越幸福。

城市不仅要大起来,而且更要美起来!建设美好城市,高质量、高水平地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突破口,将城市发展与市民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政府、市场、企业、市民的“大合唱”,让每一个公务员、企业家、市民都成为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我国城市文明水准将会快速提升。这是一个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城市建设是一项世纪大工程,要有跑“马拉松”的精神,从战略高度进行长周期、大范围、大纵深的战略设计,将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融合发展,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猜你喜欢

文明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