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中共“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
2015-10-17曾凡云
曾凡云
(盐城师范学院 历史系,江苏盐城224051)
1944年4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继续发动对日军的攻势作战,逐渐失去战争主动权的日本,为挽救深陷太平洋及印度支那等地的孤军,发动对华打通大陆交通线的“1号作战”,①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国民党军节节溃败,河南、华中大部及华南部分地区沦为敌后。为发展敌后抗战,中共中央果断地作出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目前学界对这一战略方针的研究有不少成果,但其关注点主要在于“绾毂中原、控制河南”这一战略方针②如刘承斌的《“经略河南、绾毂中原”战略述评》(《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刘信哲的《抗战胜利前后我党战略方针的转变》(《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潘泽庆的《绾毂中原——抗战后期中共中央发展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壮举》(《军事历史》2006年第1期);徐有礼的《论抗战后期“绾毂中原”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等。,而对这一战略方针的另三个重要战略决策,即“控制皖北”、“发展东南,控制苏、浙”与“发展华南”缺乏系统研究。这就使得人们对抗战后期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南发展”战略方针不能有完整的了解。为此,本文对中共中央在抗战后期重点实施的“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作一全面系统地考察,以弥补学界对这一战略方针研究之不足。
一、绾毂中原,控制河南、皖北
日军在“1号作战”中打通了平汉路后,大量兵力由河南南进,向湘桂进攻。这样,河南敌占领区兵力空虚,如日军所说:“虽然打击了在华北的重庆军,却因少了确保占领区的兵力,削弱了日军对共产军的压力。”①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下卷,第214页。面对这一有利局面,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绾毂中原,控制河南、皖北”的战略决策,开始实施“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
早在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后第4天,毛泽东在致滕代远、邓小平等人的电报中就指出,日军打通平汉铁路后,其主力准备向黄河以南侵犯,所以“我军应乘日军南犯后方空虚时,开展豫北地方工作,以便将来可能时开辟豫西工作基地。”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23页。5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日军进攻河南情况下的工作方针》的指示中也要求,在河南平汉路以东及河南大部分地区沦为敌后,以及河南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的形势下,“北方局华中局冀鲁豫分局应分担发动与指导河南及皖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并指示“各负责党委应即切实侦察河南皖北情况,并选择河南皖北干部党员,秘密派回去进行群众工作及在可能条件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人民武装,以便将来能给河南皖北敌后游击战争以一般指导。”③《 中央书记处关于敌进攻河南情况下的工作方针的指示》(1944年5月11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231—232页。
6月23日,针对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后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刘少奇、陈毅也研究了华中部队发展方向问题。他们认为,河南战役后,虽然日军一面作局部东退,一面积极修复平汉路,但是日本的“战局重心在于攻略粤汉路,长沙陷落,衡州亦将不守,敌由广韶向北进行夹击,亦计日可待。”因此,新四军第4、第5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四师之一部越过津浦路,可西进至涡蒙阜颖等地,相机处理,亦暂不宜向豫境急进”;“五师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完成,使我华中、华北、陕西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④《关于华中部队准备向河南发展的指示》(1944年6月23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59页。对于刘、陈关于发展河南的这一指示,新四军第5师领导人表示“完全同意”,并提出“请中央及华中局多派干部来,以便将河南干部完全抽去”。⑤《 关于五师工作和向河南发展等问题的报告》(1944年7月3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74页。
在日军打通平汉线,进占河南,留有小股日军扫荡,并且国民党仍留有李品仙、何柱国、陈大庆3个集团军在河南的形势下,中共中央认为,此次“向南发展”与以前“发展华北和华中”的情况均有不同,“情况更复杂”。因此,中央提出,新四军第5师“应首先沿平汉路两侧向北发展,以求得和华北八路军打通联系”,以便中央能派干部到这一地区来;且希望第5师有一批干部组织河南工作委员会,能“由信阳、罗山逐渐向北发展”。⑥《中央关于五师工作给郑位三、李先念、任质彬、陈少敏的指示》(1944年7月10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72页。
7月25日,为实施发展河南、皖北,控制中原的战略决策,中央对如何向河南敌后进军又作出部署。决定北方局“由太岳军区派二个团派(渡)河赴豫西工作。冀鲁豫分局已派一个营加强睢杞太阵地,四军抽调七个连沿平汉线向河南发展”。华中局“提议在四师抽五个团兵力进入永城、夏邑、萧县、宿县地区建立阵地,打通与睢杞太的联系,并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之地区。”①《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1944年7月25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93页。中共中央要求新四军第4师能利用伪军关系,“在商丘、宁陵、柘城之间派一个小部队去活动,建立一处跳板以与水东打通联系,那是有战略作用的。”②《中央关于四师工作给华中局的指示》(1944年10月18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85页。
10月7日,毛泽东在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发言时明确指出,“今后主要发展方向是南方”。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49页。实施这一计划的第一步,应是发展河南、皖北,控制中原。为此,14日,中央一方面指示太岳军区派出到豫西的两个团,要特别注意积极发展“豫北之沁、济、温、孟四县,山西之垣、平、芮三县,以及黄河与铁道间(估计有被敌控制之地区应广泛利用合法形式及建立隐蔽根据地),使华北与中原密切衔接。”④《 中央关于巩固太岳、豫西等根据地的指示》(1944年10月14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79—380页。另一方面,决定八路军第一批南下的两个团,在皮定均、徐子荣率领下,继续在登封、临汝、禹县地区大峪店东西疾山一带,建立根据地,并分向各地活动;洛阳、伊川、宜阳一带也应有地方中共党员所组织的游击队进行活动。同时,中央决定再“派遣戴季英、王树声、刘子久、陈光[先]瑞等从陕北率两个老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建立河南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河南而斗争。”⑤《 军委关于开辟河南根据地问题给郑位三、李先念、任质彬、陈少敏的指示》(1944年10月14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82页。此后不久,中央军委向华中局明确提出,新四军在最近的任务之一就是“向西(豫东、皖北)发展”。⑥《 军委关于向苏浙豫皖发展给华中的指示》(1944年10月24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86页。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上述一系列指示,到1945初,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相继开辟了豫西、豫北抗日根据地,并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使得黄河以西的抗日根据地除陇海铁路沿线外,与太行、太岳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新四军第4师与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涡阳东北的曹世集胜利会师,开辟了商丘、亳县、永城之间的地区,打通了与水东的交通联系,胜利完成了西进收复豫皖苏边区的任务。
控制豫南、豫中的任务,主要是由新四军第5师完成的。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第5师组织豫南游击兵团,分两批进入豫南敌后,并逐步建立了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这为巩固平汉路以东,开辟平汉路以西,控制平汉铁路两侧,向豫中发展,打通与八路军一部的联系奠定了基础。1945年年初,第5师又增派一批干部到豫中,与河南挺进兵团⑦1944年冬,新四军第5师一部千余人组成河南挺进兵团,主要活动于豫中地区的西平、遂平、舞阳、泌阳一带。夏跃进:《新四军河南挺进兵团在豫中》,《中州今古》2000年第4期。,一起打开豫中抗战局面;第5师第13旅旅长周志坚则率领一批部队进入豫中,与河南挺进兵团会师,发展和巩固了以嵖岈山为中心的豫中抗日根据地。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河南根据地,实现控制中原的战略决策,3月初,中共中央要求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加强对河南根据地的财政援助,并强调指出:“迅速发展河南建立根据地,打通华北与鄂、湘联系,这是准备反攻、夺取华北、巩固苏北的重要步骤之一,没有河南之发展与巩固,想要完成上述任务将发生严重困难。”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82页。经过努力,到抗战胜利到来时,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中共中央制定的“绾毂中原,控制河南、皖北”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东南,控制苏、浙
为确保京沪杭三角地带和占领东南沿海地带,阻止英美盟军在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登陆,日军在实施“1号作战”计划的同时,其第13军发动了沿海战役,侵占了浙江的衢县、丽水、温州及福州等地,加强了对浙闽等东南各省海岸线的控制。
由于国民党军在日本发动的沿海战役中一触即溃,估计到盟军有在东南沿海登陆的可能,中共中央认为,“盟军在击败日寇的实际任务上,有要求和我党我军密切合作的需要”。①《 华中局给粟裕、谭震林、黄克诚、邓子恢的指示》(1944年11月7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405页。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重要指示,为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登陆的有利条件,“对苏浙皖地区工作应有新发展的部署,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在给华中局的指示中建议:“(一)浙江挺进纵队派一个得力部队约两个团到天台山、去发展天台山黄岩临海乐清等地工作,沿公路沿海岸进行游击,创造游击区,背靠四明山,用推进方法,沿敌伪区进军,解决顽方地方武装,造成将来大部歼灭顽部的条件。(二)向天台山脉进军后,依据可能程度,由浙东派一个精干连(或营)配一部分干部,……相机挺近至平阳山区与龙耀[跃]汇合,造成该区的扩张形势。龙耀[跃]地区的中心任务是沿温州及浙闽交界的海岸线力求蔓延式的发展,海岸线愈长愈好。(三)苏南部队除巩固现有地区外,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国道伸入天目山,造成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浙东区党委,应加强金华义乌衢县桐庐富春等地的敌伪区的游击工作,以迎接苏南部队的南进。”此外,中共中央还建议华中局应派叶飞、朱克靖等率领两个主力团,加上华中局抽调的苏南浙江的一批干部,“共同担任南进任务”。②《 中央关于开展苏浙皖地区工作给华中局的指示》(1944年9月27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57—358页。
但是,10月23日,在华中局致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的电报中,重点转述了粟裕的建议,即“由他率部队南下浙江,叶飞留苏中为宜”。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第553页。中共中央军委在给华中局的指示中“同意粟裕再率领两个团南下发展苏浙,必要时还应从一、二师再调一部去”;并且指出,新四军除了一部“向西(豫东、皖北)发展”外,其余部队就是“向南(苏、浙)”发展;为了协助新四军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准备在明年春季派遣数百个干部到新四军(长江下游)工作”。④《 军委关于向苏浙豫皖发展给华中局的指示》(1944年10月24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87页。
为贯彻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局作出了“向南,即发展东南,控制苏、浙”的决定。“准备由粟率2个主力团南下,配合十六旅,首先打开苏南、浙西局面,进一步与浙东打通联系,相机向南发展全浙。随之,尚须从一、二、三、四师增调几个团南进,完成任务。”⑤《华中局给粟裕、谭震林、黄克诚、邓子恢的指示》(1944年11月20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407页。
11月20日,华中局对南进兵力再作详细部署。首先,决定由粟裕率领3个团及党政军干部300余人南进,配合第16旅占领吴兴、长兴、安吉、吴康等广大敌后地区,作为控制天目山的前进阵地。其次,由陶勇率领特务第4团,过富春江东进,与浙东部队打通联络,争取控制会稽山;当陶勇部进到浦江地区时,再由特务第4团参谋长率领1个营,协同浙东部队1营,进占宁海东边的象山地区。然后以象山敌后为基地,继续沿海南下,进至温州地区,与浙南打通联络,开展温州南北沿海的游击战争,“并相机由阮英巨率领一部兵力,经浙南返闽东,打通与闽中曾镜冰处之联络。”再次,决定苏中第4分区领导前往浦东,加强对浦东的领导;并由天目山方面派部队深入杭州嘉兴地区,打通与浦东的联络。最后,提议组织江浙指挥部,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加强对南进部队的领导。①《 华中局关于发展东南的部署向中央的报告》(1944年11月20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410—411页。对于华中局“发展东南”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致电表示“同意”;并强调:“新四军西进南下两个任务中,应以南进发展苏浙皖地区为主要任务,江北兵力尽可能抽调向南。在豫东皖北方面现有兵力大概已经够用,无须再加兵力。”②《中央关于华中局军事部署的指示》(1944年11月26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404页。12月2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1师3个团渡江南下,与第16旅会合,于1945年3月成立了苏浙军区。
1945年初,盟军加强了对日军的反攻。中共中央认为,“美军登陆是必然的”,日军为在中国沿海抵抗美军登陆必须肃清其近后方。在此形势下,新四军必须加强南进力量,“积极布置南进”。为此,中央指示华中局:第一,“苏南粟裕部,浙东何部,皖南部队,应就现地扩大及深入农村工作,整训及扩大部队,准备大跃进。”另外,要求新四军“加强南陵、铜繁、宣城、当涂、芜湖一带游击工作,贯彻与苏南联系并兼顾沿江西上直至鄱阳湖的游击战争,巩固皖南阵地,这是将来深入皖南和赣东北的基础;浙东部仍就现地向敌后扩张。”第二,为奠定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向长江以南发展基础,要求进一步加强苏南工作。中央还建议粟裕长期在苏南指挥;“江南大营,应设在苏浙皖交界地带,将来敌寇大举攻顽,及美军在沿海登陆时,应派兵进入闽浙赣敌占区(在敌占领之后),而江南军区仍应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主持”。第三,同意华中局把大批干部调往江南工作。③《 中央关于向皖南、浙东、苏南发展的战略方针给华中局的指示》(1945年2月24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2—36页。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和平谈判,而国民党利用此有利时机,急速调集兵力占据华中各大中城市。在此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对“发展东南,控制苏浙”的战略决策进行了调整。
三、发展华南,创建五岭根据地
“发展华南”,创建五岭根据地,是抗战后期中共中央实施“向南发展”战略方针的又一重要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制定也是随着1944年春日军实施的“1号作战”计划而逐步展开的。
5月27日,日军打通平汉路后第二天,又发动了打通粤汉路的战役。长沙、衡阳等大中城市相继陷落,从而在湘北湘东赣西北之间,出现了广阔的敌后地区,这使得活跃在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第5师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在此形势下,刘少奇、陈毅认为,“我5师宜以一部兵力加强鄂南分区,指示他们就当地敌后的实情向南推进,预先占领一二线阵地也是必要的,宜调查通山通城阳新境内九宫山脉的情况,就可能作相机推进。”④《关于华中部队准备向河南发展的指示》(1944年6月23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60页。7月10日,中共中央在赞成第5师“半年内以巩固原有地区为主,以发展河南及湘鄂赣工作为辅的方针”的同时,也对第5师今后如何发展湘鄂赣工作提出了重要指示,要求第5师应利用目前机会在湘鄂赣边区占领若干阵地,“以便将来能有更大发展”;并且应该组织“湘鄂赣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此地工作的领导。⑤《 中央关于五师工作给郑位三、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的指示》(1944年7月10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72页。
8月初,党中央及毛泽东拟议派遣一支部队挺近华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9月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等率部于十月南下发展湘、鄂、赣等地工作”。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42页。毛泽东在会议讲话中指出,“今后主要发展方向是南方,江南、湖南、河南”。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49页。25日,毛泽东在对即将南下的部队干部作报告时再次指出,“从目前的环境看,需要大大发展的地区就是广东、湖南、河南”。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53页。3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正式决定,“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干部和部队在湖南湘水和资水之间以衡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54页。
11月5日,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简称南下支队)召开第一次军政委员会会议,确定其“主要任务是到湘粤赣边去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同时护送一批干部到南方去开辟工作。”④王首道:《王首道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237页。10日,南下支队正式出发。1945年1月下旬,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5师胜利会师。经过短暂休整,2月14日,南下支队继续向南进发。
南下支队以哪里为中心发展华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起初建议是,“全部进到衡阳附近,选定一处作中心点,然后向各县扩展”。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78页。南下支队在进占湖南平江后,为适应斗争的需要和扩大政治影响,经党中央、毛泽东批准,取消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的番号,改称“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并获准“在湘北工作一时期,建立联系南北之中间地带(包括崇、通、平、刘、岳、湘、长、潭),然后再南进。”⑥《 毛泽东关于建立湘北根据地给王震、王首道的指示》(1945年3月31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68页。同时,中央也指示广东东江纵队等中共华南抗日武装,应该“以湘粤桂边为主要发展方向,方能向北有所依靠,并便于造成更大的根据地,进行持久的斗争。”⑦《对华南工作的指示》,《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6页。
王震、王首道率领的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占领平江,向湘北发展,很快遭到了国民党的阻挠。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等制定“进剿”计划,企图在平江、浏阳等地区夹击,消灭这支部队。对此,毛泽东指示王震、王首道“可以采用机动作战”,其“机动办法,或以大部分向修铜行动一次,或由王震率精干支队向南行动”;并强调“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必需创立,以为南北枢纽”。⑧《 毛泽东关于创建湘鄂赣边区根据地等给王震、王首道的指示》(1945年5月4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42页。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决定由王震率领主力第1、第2支队和第5、第6支队的一部分,“跳跃式向湘北挺近”;王首道、张体学率领军直机关及第3、第4支队坚持鄂南斗争,“南北配合”,进一步巩固、发展鄂南根据地,从而为建立湘鄂赣边区根据地打下基础。⑨王首道:《王首道回忆录》,第365页。
1945年6月,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认为,“南洋战区由英国负责,美军不打广东,故日寇放弃南宁,缩短防线,巩固粤汉,并东攻三南河源。美军由欧东调,须要时间,日美决战当在明年夏季以后”;而战后国民党虽有发动内战的可能,但如果华南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能具备相当规模,“造成南方一翼”10,就能够发挥牵制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作用。据此,中共中央决定加快实施“发展华南”的战略决策,6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继续派遣第359旅第二梯队和警备队南下。同时,就“发展华南”,建立南方战略根据地有关问题连续电示王震、王首道、广东区党委及东江纵队。
15日,中共中央军委就南下发展方针给王震、王首道的指示电指出:“(一)仍在现地坚持;(二)向南发展。如取第二项方针,又有(1)王震先率精锐南进,首道率余部在现地;(2)你们两人率主力(大多数)南进,留小部配合张体学创造湘鄂边区等候张启龙、文年生等。南进时之目的地又有两项:(1)以三个月左右时间一直进至湘粤边,在赣州、韶州、梧州、桂林、衡州五点之间创造游击区及根据地,与广东部队靠拢打成一片,启龙、年生等亦以八个月左右时间进至同一地区,建立南方局面,并准备被隔断;(2)你们进至衡宝地区创立根据地,张启龙率九旅后续进至此区,而以文旅进至湘粤边与广东打通,亦须准备被隔断。”①《军委关于建立南方战略根据地问题给王震、王首道的指示》(1945年6月15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43—144页。
16日,中共中央致电广东区党委,要求必须在华南“建立战略根据地,以便在敌人败退时,我华南武装,能进退有据;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你们能配合全国起来,制止内战。”同时,“华南战略根据地不可能以目前之东江地区为中心,依今日敌情及将来变化,均应以湘、粤、赣边区为中心,并可东联闽、粤、赣,西联湘、粤、桂,中央即将电令现在湘、鄂、赣、边区之王震部队,沿粤汉路,经衡阳、宝庆间,直向湘、粤、赣、桂边区发展,另由延安派出五千人部队,由文年生率领,沿平汉、粤汉路南下,向湘、粤、赣、桂边地区前进,并负责护送七大广东代表,及二百名军政干部给你们,计时七至八个月可到,以至配合你们创造南方局面,成为制止内战之一翼。”②《中央关于华南战略方针和工作部署给广东区党委的指示》(1945年6月16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46页。
7月22日,毛泽东再次致电王震、王首道,强调在湘粤赣桂边以五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并要求他们和东江纵队会合,“使他们获得援助,保存并发展这个多年创立的南方力量,避免可能的失败,具有极大战略意义”。③《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创立五岭根据地等问题给王震、王首道的指示》(1945年7月22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86—187页。进入8月后,随着日寇投降迫近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仍强调“发展华南”,创造五岭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1日,中央要求广东区党委应该趁“蒋、余两系军队又忙于进入广、韶等大城市之际,仍以最大主力用极大速度迅向粤北发展,以便与湘粤边两周后可能到达之王震部队取得联系,造成我华南制止内战的主要根据地。”④《中央关于创立湘粤边根据地等给广东区党委的指示》(1945年8月11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26页。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加快占领华南大中城市的步伐,华南国共力量对比悬殊。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全国的战略布局作出调整,同意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北上与五师靠拢。”⑤王首道:《王首道回忆录》,第423页。
结 语
“向南发展”,是中共中央于抗战后期作出的重要战略方针。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毛泽东又具体制定了三个有机联系的战略决策,即“绾毂中原,控制河南”“发展东南、控制苏浙”和“发展华南”以创造五岭根据地。到抗战胜利结束时,经过新四军、八路军一部及东江纵队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就为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延缓内战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