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的基本内涵

2015-10-17刘照惠鲁子问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中华民族民族

刘照惠 鲁子问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试论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的基本内涵

刘照惠 鲁子问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发展乃是国家安邦富强的重要基础。民族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民族师范教育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基础。我国民族师范教育事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民族师范教育理论研究尚存在诸多空白。从民族教育、师范教育入手,探讨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的性质、特性、体系与形态,以为民族师范教育理论研究抛砖引玉。

民族教育;民族师范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与血缘长期相互融合[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大多世居偏远、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差距,“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关涉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民族教育的基础,则为民族师范教育。

现代师范教育出现之前的教师培养,虽非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但也属于本质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依此可知,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的历史与民族教育历史一样悠久,因为民族教育必然需要师资,从而必然需要一定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亦即,培养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教师,无论培养于专门培养学校或项目,或是培养于普通师范教育之中,是有意识培养,亦或是非专门培养,都属于民族师范教育。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则是起于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后,民族师范教育亦是如此,只是规模长期甚小。一直到1951年之后,我国民族师范教育才开始规模化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艰辛的工作,中国的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终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民族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道路。”[3]

数十年的规模化民族师范教育发展,成效十分显著,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民族教育工作者。但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理论研究,尚成果不多,迄今仍无一部民族师范教育专著、教材。专著与教材乃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显然,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理论研究亟待建设。

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之际,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亟待教育发展的支撑。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脱贫,乃是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路径。所以,民族教育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国家更加举足轻重。民族师范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发展的基础,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必须首先加快少数民族师范教育发展,而加快民族师范教育发展,首先必须厘清民族师范教育的理论内涵。

本文将尝试探讨我国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特色、范围,以明晰民族师范教育内涵,促进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理论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师范教育、乃至民族教育的加快发展。

一、民族师范教育的性质

民族师范教育是民族教育与师范教育的结合,从而具有民族性、师范性的双重性质。探讨民族师范教育的性质,需从民族教育与师范教育入手。

民族教育不仅是以民族学生为对象的教育,也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教育,而是整个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4]我国的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特性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性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每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都应该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建构并发展统一、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我们不仅应该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教育,也需要面向所有民族进行民族教育,既包括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更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而且,我国民族文化与血缘的融合长期存在,不仅汉族融合了东夷、西戎、南越、北胡等诸多民族,而且汉族等各民族也融入了其他民族,使得我国任何一个民族完全都与其他民族有或多或少、或此或彼、或深或浅、或广或狭、或宏或微的文化与血缘融合[5]。

由此可知,我国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实质上乃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基于此,民族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本民族的发展,而是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发展,也就是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而各民族的发展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组成部分。那么,民族教育,狭义而论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广义而论,则是面向各民族所有公民的教育,以使各民族公民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共同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6]

基于此,民族教育应促进各民族学生有意识整合自己作为本民族成员个体与国家公民个体的双重责任[7],有意识融合本民族聚集区与本地区的共同利益,有意识统一自己作为本民族文化呈现者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呈现者的部分与整体关系意识,并基于此,促进民族—地区—国家三维互动建构机制。民族教育的对象也因此分为三个维度:民族学生、民族地区学生、全国各民族学生,三者具有显著的包含性,即民族学生同时是民族地区学生,民族地区学生同时是全国各民族学生,只是三者因民族教育的维度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性。此三个维度则构成民族教育的三维特性,如下图所示。

图1 民族教育的三维特性

当然,三个维度的民族教育有着不同特性。面向民族学生的民族教育,是完整的国民教育,包括品格教育、学科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国民教育的各个层面,同时具有本民族文化特性,进行本民族文化的教育,促进本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的发展,从而通过促进民族学生个人的发展,促进民族发展。显然,面向民族学生的民族教育,属于国民教育范畴,是面向民族学生的国民教育整体,具有国民教育的全部属性。面向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其国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之外,增加本地民族教育内容,引导民族地区学生充分本地区民族的文化价值,从而与本地民族学生共同继承本地区民族的文化,促进本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从而通过促进民族地区学生个人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形式颇多。若以地方课程形式呈现,则属于地方教育体系;若以学科教育形式呈现,则具有学科教育属性;若以品德教育形式呈现,则具有品德教育属性。面向全国各民族学生的民族教育,同样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团结教育范畴,具有显著的品德教育属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知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共同继承各民族文化,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通过促进全国各民族学生个人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当然,也可将面向全国各民族的民族教育融入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呈现学科教育属性。

显然,民族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民族价值在于促进本民族发展,其地区价值在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其国家价值则在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其个人价值则不仅仅在于促进民族学生发展,而且在于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发展,更在于促进全国各民族学生的发展。民族教育的个人价值、民族价值、地区价值与国家价值,构成民族教育的价值体系。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者,需认同国家意志,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国家意志,以国家意识培养国家的未来公民。

如前所述,民族教育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民族师范教育亦如此,即可以从民族维度、民族地区维度、国家维度进行分析。从民族维度看,民族师范教育是为民族教育发展培养所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从民族地区维度看,民族师范教育是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培养所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而从国家维度看,民族师范教育则是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民族教育的价值、并以民族—地区—国家三维互动建构模式促进国家教育发展,培养所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从民族教育价值而言,民族师范教育是培养实现民族教育价值的教育工作者的师范教育。

民族师范教育应培养民族教育工作者认知民族教育价值,认同民族教育价值,实践民族教育价值,促进民族教育价值实现。亦即,民族师范教育是具有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的师范教育,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的民族教育,是民族师范教育的价值属性,培养实现民族教育价值的师范教育,则是民族师范教育的专业属性。

二、民族师范教育的特性

从特性而言,民族师范教育首先是师范教育,然后是实现民族教育价值的师范教育。所以,此处首先从师范教育特性进行分析,进而讨论民族师范教育的特性。

师范教育是人文性、技术性相结合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引导受教育者发展的人类社会实践。

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传承人类已有文化,无论是历史,还是哲学,亦或是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积淀,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人类文化知识(既要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知识,更要有较为深入的学科专业知识)与娴熟的相关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还需要了解学生、了解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而且以春风化雨的心态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有所难的学生、不乐于学习的学生等等。

教师更需要促进学生成长为具有亲社会性人格的人,而力避学生成为具有反社会性人格的人。这需要教师自己首先成为一个亲社会的人,而不是反社会的人,更需要教师乐于、善于引导学生成长为亲社会的人。正因为如此,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师范教育这一较为传统的概念,而不使用教师教育这一似乎更职业一些的概念。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使用教师教育这一概念,不过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的概念虽然突出了职业特性,与医师教育、律师教育、工程师教育一样,但却弱化了教师职业所独有的“以身示范”特性,教师通过自己“以身示范”形成对学生的示范,从而引导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格,这与医师、律师、工程师有着显著不同。所以,笔者愿意选择使用貌似不大时髦的概念:师范教育,以突出教师职业“身正为范”的示范性,因为这是师范教育的人文性这一特性的经典表达。

师范教育也具有显著的技术性,因为普通教育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教育教学的大量有效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当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建构起非常体系化地教育教学规范,使得教师教育可以借鉴医师、律师、工程师的培养方式,采用临床式方式进行。而且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技术、学习科学的支撑,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可以基于规范的教学技术流程进行,更使得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加显著的技术性特性。

强调师范教育的技术性,有助于新教师在开始教育教学实践之时,就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教育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行为达到最基本的质量规范。比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粉笔字与毛笔字基本功训练等等,皆为师范教育的技术性规范的体现。

民族师范教育当然具有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但其人文性中,包含了民族的特性,如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等。显然,民族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中包含了民族性。民族师范教育肯定也同时具有师范教育的技术性,但其技术性也同样具有民族性,因为每一民族自身的文化传承、社会形态,使之在人类共同的学习的技术性层面上,还有具有其独特特性的学习的技术性。所以民族师范教育具有民族性、人文性、技术性。

民族师范教育的民族性不仅仅是单一民族的特性,更应是各民族的特性的交融,甚至共显。比如任何民族都有各自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认同,或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让学生认知各民族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认同,肯定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丰富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认同,形成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认同。这肯定优于只是基于本民族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认同的教育。

由此可知,民族师范教育需要引导民族教育工作者,充分认知各民族文化,形成对各民族文化的价值认知,形成对各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的认同与继承,从而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继承。

三、民族师范教育的体系与形态

实现民族师范教育的使命,需要建构较为齐备的民族师范教育体系。陈洪涛曾经提出较为系统的民族师范教育的体系[8],但仍然只是面向民族学生、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教育,而没有涉及面向全国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师范教育的相应体系。

基于前述民族师范教育三维结构,笔者认为,民族师范教育的体系可表述如下:

表1 民族师范教育体系

类别普通教育民族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民族师范教育特殊教育民族师范教育阶段民族师范教育体系 普通学科教育专门学科教育职前民族师范教育职中民族师范教育语文(中国语文、民族语文、外国语文)民族师范教育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区、计算机、通用技术)民族师范教育体育艺术(普通体育、民族体育、普通音乐、民族音乐、普通美术、民族美术)民族师范教育综合(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民族师范教育民汉双语课程师范教育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师范教育民族团结课程师范教育

有效的民族师范教育形态,是实现民族师范教育使命的基础。祁进玉较为全面地分析我国的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现状,指出我国民族师范教育具有三大趋势:一是教师教育的趋势,包括教师职业的高学历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确立教师资格证书课程标准,推动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建设;采用民族语言授课,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师资。二是师资教育的开放化,民族师资来源的多样化的趋势。三是民族师资培养和培训趋向整体化的趋势。祁进玉基于此提出了民族师范教育改革的构设,包括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师范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民族师范教育政策和民族师范教育理论的研究两大设想。祁进玉从三方面对后一设想做了进一步阐述,包括积极进行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教育机会均等与我国民族师范教育发展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改革三项具体措施。[9]这些分析有深度、有视野,然而,讨论的仍然是“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师资,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单向扶助式师范教育范式。

笔者认为,民族师范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建构“为民族发展、民族地区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培养实现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的面向民族学生、民族地区、全国各民族学生的民族教育师资”的三元互动建构式的民族师范教育模式。即:民族师范教育不仅仅培养民族学生教育所需的师资,也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所需的师资,更为面向全国所有受教育者的民族教育培养师资,任何民族学生教育都不应只是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而应该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教育,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继承各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民族—地区—国家三维互动的民族师范教育。

由此可知,我们需要重构民族师范教育的基本形态,以民族—地区—国家三维互动建构我国民族师范教育的形态。

每一民族都有义务承续本民族的文化,民族自身不能因为国家的民族扶持政策,而单向依赖国家扶持民族文化承续,而应基于国家政策、地方需要,持守本民族承续与发展自身文化义务,而建构三维互动的承续本民族文化的形态,基于此建构三维互动的民族文化师范教育形态。如布依族八音坐唱艺术的民族师范教育,首先可以基于国家民族政策,进行该项艺术的民族师范教育,同时基于黔西南自治州发展布依族文化与旅游的需要,进行该项艺术的民族师范教育,而布依族学生自身应持守自身义务,承续与发展布依族八音坐唱艺术、以八音坐唱艺术促进黔西南自治州社会文化发展、向全国各民族学生、乃至全世界,介绍八音坐唱艺术的价值,促进该项艺术的民族师范教育。显然,只有民族—地区—国家三维互动的民族师范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师范教育的使命。

加快民族教育发展,需要民族师范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建构。本文权且抛砖引玉,以推动民族师范教育理论研究促进民族教育的价值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共同发展。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2]国务院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Z].2015,8.

[3]祁进玉.我国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4(02):105-110.

[4]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5]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王震中.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182-203;徐杰舜,陈礼贤.汉民族发展新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72-79;袁义达,杜若甫.中国十七个民族间的遗传距离的初步研究[J].遗传学报,1983(5)398-405;陈仁彪等.我国大陆主要少数民族HLA多态性聚类分析和频率分布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启示[J].遗传学报,1993(5):389-398;张泰湘等.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2):63-68;高路等.云南16个少数民族群体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J].遗传学报,2005(2):118-123;杨留启等.线粒体DNA多态性揭示丝绸之路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的基因融合[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8(4)368-376;赵欣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鲜卑族的流向[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4-37;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35-43.

[6]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7]陈振明.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

[8]陈红涛.建构民族师范教育体系之管见[J].民族教育研究,1990(2):60-70.

[9]祁进玉.我国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4(02):105-110.

责任编辑:龚晓林

On the Contents of Norm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LIU Zhao-hui,LU Zi-we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y,Xingyi,Guizhou562400,China)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a key foundation for her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development,whose foundation is the normal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Norm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has being made great progress,bu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normal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has wide explored space.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nature,features,framework and types of norm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and tries to lay a brick for any further studies in this field.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normal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1009—0673(2015)05—0062—06

G659.28

A

2015—09—18

刘照惠(1963— ),男,山东蓬莱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鲁子问(1963— ),男,湖北秭归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中华民族民族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