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紫砂壶的审美
2015-10-17周南辰吴淑英
周南辰 吴淑英
(宜兴紫砂工艺厂 江苏 宜兴 214221)
宜兴阳羡茶,一壶醉天下。这小小一把壶,如何让天下人陶醉?紫砂壶作为一种器具的存在,它既能实用、也可观赏,既是公认的最佳泡茶器具,也让玩壶者欣赏到紫砂壶的美。一壶在握,泡茶品茗,舒体养身,在物质享受的同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砂壶,既给人视觉享受,怡情养性,增强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又是一种精神享受。笔者认为,紫砂壶之美,首先是审美者在紫砂壶上看到了人的创造美,正如韩美林先生所说的:一把草值钱在智,两块泥千金靠巧。同时它的审美表现为: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装饰美和意境美。
1 心灵手巧的艺人创造了紫砂的美
壶如其人,赏壶如同与作者对话。紫砂壶的藏家、玩家、使用者有时把赏壶称为“读壶”,读的就是作者的品位、手法、特长、个性、喜好、心声和心境,以至于在紫砂壶中“读”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纳子”(日本人奥兰田语)。
制壶艺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作品,使个人的勤劳、智慧、品德、性格、意志、创造力在作品上得以充分展现,在此审美过程中,赏壶者认识到人类实践与创造力量的崇高与伟大,以至于对人的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了审美愉悦,因此人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了审美的价值。
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若菊评价吕尧臣先生的壶:“……非常敬仰他的技艺,他的艺术一直给我很多启发,这一点是由衷的。他一生潜心紫砂事业,既是继承人,又是创造者。如绞泥虽在历史上就有,但是用于紫砂上是吕尧臣首先使用,像“玉玺壶”、“沙漠之舟”等,都是非常感人的作品,让人身临其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正安同样感慨:“湖南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我的《中国陶瓷艺术图典》一书,其中最后一个部分是精艺陶艺,里面收集的唯一的紫砂图典就是吕尧臣先生的“天际壶”,表达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和“天人合一”之意,体现了吕尧臣先生的综合实力及综合素养,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鉴赏者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发现了作者不同寻常的内在创造力和外在非凡的美,为之震撼、共鸣,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从这个角度来欣赏紫砂壶的美,首先看到的是人的美,其中更能体现心灵手巧的艺人的内在美,使壶更具魅力。
2 紫砂壶蕴涵的五种美
2.1 材质美
“世间只有一把紫砂壶”,首先讲的就是独一无二的黄龙山紫砂土材质。对紫砂陶土的认识和开发,是宜兴陶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独特的地质成因条件、压力环境、分子结构排列、丰富的色泽、宽泛的烧成温度,成就了紫砂壶独有的美感。高庄教授说过:“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紫砂陶的肌理之美是任何陶瓷材料所无法取代的。温润古朴,素面素心,庄重典雅、不媚不俗。儒家的内敛、文人的儒雅、官人的庄重,做人的中庸,一壶面貌尽情表达。紫砂泥的高可塑性、低收缩性、不同温度不同色的表现力,又给艺人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紫砂壶是无釉陶,以本色示人,就泥色美感而言:《阳羡茗壶系》所谓“嫩泥”,“以和一切色”;“石黄泥”,“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天青泥,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蜜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各类紫砂泥再经配以土,窑温变化,色泽更加多变。“造壶之家,取色土筛捣,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入窑,“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倾汤贮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为,亿千或一见耳”。
砂粒也有美感: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碙砂和制,縠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壶经泡养之后,更使其“美”不释手,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
2.2 工艺美
紫砂的显微结构是团粒状、层状气孔(双气孔)、鳞状表面,适宜拍打成形,形成宜兴紫砂壶独有的片筑法成形技法,进而使紫砂壶具有耐热性好、收缩小、透气不漏水、“水色”好等优点。这种成形方法,不同于其它陶瓷的拉坯成形、泥条盘筑、注浆成形。
拍打成形的片筑法,因为紫砂泥料的矿物晶体形态主要为较大尺寸的片状,拍打成形使泥片中的晶体产生了定向排列,导致紫砂具有收缩小,保温性能好等特点。因此,紫砂茶具具有端拿不烫手,冷热急变性能好的特点。泥坯收缩小,坯体不易变形,有利于制作复杂、精致的造型,可精细捏塑尽情发挥,成品率高。
泥坯表面再经“明甄(针)”加工。“明甄(针)”是宜兴紫砂壶成形工序中使用的一种关键工具,是对壶表面“精加工”的主要工具,更是紫砂工艺中极其重要的特殊的加工手法。瓷器施釉,紫砂上“明甄(针)”可造成迥然不同的审美效果。紫砂壶表面效果通过对半干状态的泥坯表面进行“明甄(针)”加工,紫砂壶坯体表面的晶体排列发生变化,形成鳞状结构,影响到成品的抗渗漏性能和“水色”。 手工拍打成形基础扎实、“明甄(针)”功夫过硬的砂壶作品,经使用泡养,气韵温雅,越发光润可爱。如闻龙在《茶笺》中所描述的:“尝畜一龚春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 独特工艺,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2.3 造型美
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千变万化,是日用器皿中造型最丰富的品种之一。譬如,圆器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轮廓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体现出圆、稳、匀、正的特质。方器的线面挺刮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直线横线为主、曲线弧线为辅、中轴线平衡线准确、方中寓圆、刚柔相济。花器是状物象形,维妙维肖。筋纹器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型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呈现出精密、整齐之美。
图1 荷叶青蛙壶
各类器型在设计创作过程中,遵循美的法则,兼顾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既有规范,又有变化,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如圆器中的“大亨掇子壶”、“景舟仿鼓壶”;方器中的黄玉麟“觚棱壶”、 俞国良“传炉壶”;花货中蒋蓉的“荷叶青蛙壶”(见图1)、陈国良“松灵芝壶”等,工精型美,如诗如画。
2.4 装饰美
作为一门传统工艺,紫砂壶发展到清代已十分注重器型表面的装饰。当代紫砂行业更是敞开胸怀,汇聚全国各地人才,博彩众长。较之其它陶瓷艺术,装饰手段更加多样化。装饰手法有陶刻、篆刻、泥绘、堆绘、点彩、剔花、堆花、施釉、绞泥、镂空、雕漆、镶金、锔艺、包锡、磨光等,眼花缭乱,因器思变,可以说是集中国陶瓷工艺装饰之大成。如清代由于皇帝的爱好,此时出现了宫廷指定烧造装饰的皇室用紫砂器,高贵、华丽,富丽堂皇,装饰工艺繁琐独特,有炉均、珐琅、描金、皇帝御题诗等,多姿多彩,品位较高。捧一壶茶,除了给予味觉及嗅觉的享受,茶壶外饰在视觉、触觉上也为品茶者带来另一番乐趣。
2.5 意境美
紫砂壶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随着“热爱工艺的文人”的介入,艺人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审美特征逾越了传统的“再现”框架,既有“再现”,也有“表现”。这种表现性是指紫砂艺人通过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某种意识及情感倾向,去追求和建构一个深远的意味世界。
如,清代韵石制,赧翁铭的“博浪椎壶”(见图2),此壶造型是仿古代的武器即带铁索的大铁锤,又称博浪椎。其创意出自秦时张良派刺客在河南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此举虽未成功,但其志可嘉。晚清紫砂艺人的韵石受此历史故事启发,经艺术设计改制成饮茶的茗壶,而赧翁梅调鼎的铭文为:“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该壶制于清末,当时外敌入侵,满清王朝对外软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腐败民不聊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托物寄情,体现出既忧国忧民又无力救国的无奈情怀。
图2 博浪椎壶
当代紫砂更强调“工”与“意”的结合。曹亚麟大师《鱼》系列中的“母子情深”(见图3),以相互依偎的金鱼母子为壶钮,壶身、壶盖、壶把等均为圆形,似乎是鱼儿吐出的气泡,壶身上的几圈“涟漪”,更见作者的用心,金玉(鱼)满堂、鱼水情深的美好寓意跃然“壶”上;《竹》系列中的“君风”,造型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并在壶身、壶嘴、壶把处都设置了竹节,以竹子之刚劲挺拔、虚心有节,象征君子的清正廉洁、高风亮节……。
图3 母子情深壶
清代郑板桥曾有诗咏壶:“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当代著名学者于丹曾经撰文,将紫砂归纳为“紫砂是一把握在手心的乡土;紫砂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载体;紫砂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培育”,睹物生情,小小茶壶大世界。托物言志,一柄在手,物我相通,发思古之幽情,品人生之沉浮。
总之,宜兴砂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充分发挥材质、工艺优势,在造型、装饰上鉴古开今,形成小小茶壶大境界。融诗、书、画、印、陶于一体,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于一壶,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壶在手,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