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人民何以不会忘记抗战中的牺牲者?

2015-10-17文陈文兴

创造 2015年6期
关键词:芒市远征军滇西

文陈文兴

历史、人民何以不会忘记抗战中的牺牲者?

文陈文兴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以史诗剧的风格,揭秘了二战期间中印缅战场上一段鲜为人知的伟大史实

从那些为自己的国家牺牲的先烈那里获得启示,是对先烈最好的回报。

在文艺作品和现实中,很多将领、干部、领导、鼓动分子到危难时常常用“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鼓励自己、部下和将士,然后大家一起带着这一信念和想象奔向生死未卜的奋斗和搏杀中。这种情节在中华民族为独立、自由、生存而战的抗日战争中尤为普遍。无论是黑水白山之间搏命的抗联、在敌后纵横决荡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在正面战场上义无反顾的国军,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重要的精神依托之一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被未死的同胞记住、被史书记住,从而获得一种永恒感。而对于这些为国家、人民的生存奉献或准备过奉献出一切的人,给他们永远“不忘记”这么一点回报,是最起码的。

但所谓的历史记住、人民记住,是经历过、听闻过、研究过、思考过的人们,在宁静、宽松的环境中,依据充分的资料、证据对一个事件及其中的人的行为的判断的记忆。由于这些记忆被个人、组织或国家用口语、文字、影像、碑墓形式等固定,后来者可以借助这些记忆想象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和人物精神的可歌可泣,并从内心深处升华起追求崇高的热忱,这种记忆得以绵延不绝地向后传递,变成了“永远不会忘记”的事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中国办完日本受降手续,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这时,如果国家少些内部纠纷、多一点共识,或者政治协商这条道路能够走得通,中华民族一定会抓住奋斗了100多年才获得的宝贵复兴机会,发挥聪明才智于生计改善。然后,使国民、特别是政治家和文化人的心态更为平和,有心思以比较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恩怨,一步步消除历史上由于立场、眼界、利益等产生的对国际国内问题的歧见,给那些在抗日战争这场为民族存亡而战的包括军人、民间之士,普通受难者、在中华民族在艰困的时候伸出过援手的国家和外籍人士正确评价、真诚感恩和必要回报。这样,活着的有功者将享受应有的荣典,牺牲者将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方式在名垂汗青的同时得到及时的绵绵不断的公私祭祀,家属将在享受充分优抚的同时感受到同胞和国家的温暖,该“不会忘记的人和事”会被更好地固定下来。

令人心痛的事,由于化解歧见的方式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内战,战争的双方都努力将对方妖魔化、匪化,以便消灭对方的合理性、正当性得以凸显,任何人的心态都不再平静。这样,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受伤的,作过这样那样的贡献的个人和群体,在对立的另一方眼中,便不值一提。内战过后的在大陆执政的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起初也不能说做得很好。我们给了己方的抗日烈士应有的褒扬,但很长一段时间未能拿出足够的气度善待那些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官兵。

抗战时期的云南本属于国家的大后方,抗战初期除了国民革命军第60军等出省参加抗战和接受一些迁入的学校、企业及相关人员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凭着主要由妇女、老人组成的手持原始工具的20万筑路大军,用了8个多月时间在崇山峻岭、瘴疠之区修通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全长1000多公里滇缅公路。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军撤走,中国远征军受挫,日军占领缅甸,滇西30000多平方公里国土沦陷,云南成为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力量有限并且不具备独立领导敌后游击战争的条件,云南的对日作战都是由国民党军队或国民党领导的其他武装负责。远征军是云南战场的主力,受挫回国后,以坚强的意志先把日军坚决阻止在怒江西岸,然后重新组织力量在盟军支持下率先开始全面反攻,并于1945年3月30日攻克缅甸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3年零3个月期间,先后有40万人加入(现找得到名字的103141人),近20万人伤亡,相当大一部分牺牲在云南。其中除戴安澜将军这样的少数人外,都长眠在滇西、滇西南大地上、丛林中或其他地方。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和军队建了很多纪念碑、墓地,但在解放后的一些政治运动中,这些纪念碑和墓地被一些国人无知地毁弃。

改革开放后,国家各方面慢慢走上正轨,我们对那些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和作过各种贡献的人的态度逐渐理性起来,并把他们所做的一切越来越充分地放在历史的时空中、放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图谱中来看。在我们的历史叙述中,一些国军将士的形象开始正面、完整、清晰,影视作品中也开始出现他们在那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的伟大战争中的身影。就咱们云南来说,有了1980年代对腾冲县“国殇烈士陵园”的重修和1990年9月3日落成的芒市雷牙让山山麓“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

前者是牺牲于1944年腾冲反攻的国军第20集团军9618名将士最后的安息之所。但这块土地解放后首先是变成驻军的卫生所、林管所、学校,到文化大革命时,则基本被毁,剩下的唯一真迹是于右任老先生书写的“忠烈祠”匾额。后者是改革开放后,由德宏人民专门为参加解放芒市远征军烈士修建的。在民国期间,芒市曾在现团结大街中段、三棵树、红崖山建有三座为远征军阵亡烈士树的纪念塔,最大的是红崖山“陆军第二军新编第三十三师第九十七团抗日烈士纪念塔”。等到重修的时候,只在芒市东北部的红崖山荒草中寻见一个塔身和六块残破石碑,其中三块是阵亡将士墓碑。墓碑上有两个人的身份清楚,一是四川三台人中尉排长龚祖清、四川夹江人准尉排长廖福庭,第三块也属于一个中尉排长,但只能识别出他是河南人。这些残碑在建纪念塔的时候都被移到雷牙让山北麓“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旁,同时移入的还有别处找到的刘昌顺、王再煊、杨任桐、曹军伍、肖汉章等远征军烈士残碑。

我想,在一个国家间的丛林式竞争仍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时代,公民能从那些为自己的国家牺牲的先烈那里获得启示,把自己的国家建设的更好、更强、更受其他国家尊重,自己也获得自立和充实,不仅是深化自己生命的重要路径,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回报。

滇缅公路见证了滇西抗战历史

猜你喜欢

芒市远征军滇西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芒市总工会:为60名在档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中国远征军汽车兵陈文的传奇经历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
甘蔗新品种在芒市旱地引种试验的表现
中国远征军
滇西一次局地典型秋季暴雨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