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斑块稳定性关系研究
2015-10-17赵荣华郑颖洁
赵荣华,郑颖洁*
(1.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斑块稳定性关系研究
赵荣华1,郑颖洁2*
(1.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10;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管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临床上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两组患者斑块性质及数量,并对比其hsCRP水平。结果 CTA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是炎症反应客观而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CTA的资料结合hsCRP水平可以反应颈部斑块的稳定性,进而为临床中的脑血管缺血性事件提供更积极的治疗方案,为预防复发提供帮助。
超敏C-反应蛋白;缺血性脑血管病;CTA;血管斑块稳定性
脑血管病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类疾病,如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复杂性疾病,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可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早治疗,对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极大地帮助,特定生物化学指标具有方便、及时等优点,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重视,hsCRP就是其中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各30例。年龄51~76岁;病程3 h~1周;不稳定斑块组男20例,女10例;稳定斑块组男18例,女性12例;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脑中风量表(NIHSS)评分0~10分,头颅CT或MIR见新发梗死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选标准:①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②急性发病1周内,年龄>50岁。③对临床表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在22分以下。
排除标准:①心源性脑栓塞、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②病程在1周以上;③对临床表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在22分以上;④具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CTA检查者;⑤病程中伴有发热、感染或有免疫系统疾患、血液系统疾患、严重肝肾功能疾患、肿瘤等者;⑥对碘过敏者、自身因素不能配合CTA检查者。
1.2方法
符合上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纳入标准、不具有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院1周内完善CTA检查,操作及图像处理CTA者均由指定的专职人员完成。具体的检查方法:患者入组后行CTA检查,均由我院的GE公司Light Speed VCT 64排螺旋CT机指定技师完成,图像处理采用ADW4.4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分析颈部血管斑块的稳定性。
对hsCRP检测、标本的采集与保存,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操作人员由我院检验科指定的专职人员完成。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一般情况、发病情况、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及入院时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头颅影像学做详尽记录。并对患者急性入院时、入院14天、20天进行NHISS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CTA结果(见表1)
表1 血管中所见斑块的比较
2.2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及分析
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为(4.28±0.78)mmol/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08±0.3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沉着在弹力型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殖,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病灶动脉壁增厚,使血管硬化、管腔变窄,甚至局部斑块完全阻塞血管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2]。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相互作用所致的动态的、进展的病理过程,是一种血管炎症后损伤表现[3]。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因素,目前认为是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沉积[4],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以氧化应激最为重要。
3.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血液动力学、炎症浸润等的改变,随时可能破裂、脱落等,进而引起临床事件的发生,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贺庆红[5]等人研究显示,在所入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达95%,并通过CT和MRI定位缺血部位的供应血管,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的发生基本符合。
3.3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是一个慢性、炎性反应的过程,超敏C-反应蛋白是慢性炎症反应客观而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终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性反应的过程,超敏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客观而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hsCRP可以间接反应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1] 于 晖.C反应蛋白、血管生成素2遗传变异及其血浆浓度在脑卒中发病风险及复发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2,6:256.
[2] 崔广亮,邵国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CTA研究[D].苏州大学神经病学.2014,7:223-225
[3] 黄 燕.炎性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2012,6:84
[4] 王浩然,于春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1(6):828-833.
[5] 贺庆红,李治安,章新新,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初步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19(12):1679-1681.
本文编辑:孙春宇
R743.3
B
ISSN.2095-6681.2015.017.030.02
郑颖洁,E-mail:xiaohua6601389@qq.com,电话:13030485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