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四年,档案学的科普
2015-10-16郭念琦
郭念琦
大学录取结果出来的那天,我们全家都大跌眼镜——我被调剂到档案学专业了,对这个专业我是一头雾水。到了学校我才发现,全班3/4的同学要么是调剂来的,要么是提前批“一不小心”录上的。对于到底什么是档案学,大家都说不上来,纷纷感慨这真是个冷门专业,不免对未来就业有些担心。唯有我们班的四川姑娘燕燕,她姐姐就是学档案的,燕燕虽然也说不清楚档案学是什么,但是她笃定又神秘地告诉我们:“其实咱们专业特别好就业。”
转眼四年过去了,我终于有底气给大家做做档案学的科普,讲讲学档案学专业遇到的很多没想到的事情。
冷门专业好就业
作为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全国只有不足2% 的高校开设档案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在我所在的吉林大学,档案学专业属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系,与情报学、图书馆学并称“图情档”。在其他学校,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档案学属于专门的信息管理学院。本科阶段,综合性大学提倡的通识教育也体现在档案学的学习中。我们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要和同学院的同学一起学习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基础会计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大三开始,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历史和基础外,还要学习许多档案学特有的课程,比如电子文件管理、现代文书实务、数据库技术、文献编纂、知识产权法等。
大四,当我的文科同学都在懊恼自己的专业没有学到扎实的硬技术时,当我的工科同学在各个企业间纠结到底要不要下车间时,我们班的同学几乎都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档案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对这个专业的需求集中在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或者文献编研工作,档案学的保密性质也带来了许多“神秘”的就业机会。在大四上学期的前几个月,一门心思找工作的同学们基本上都早早地签了约。可以说,只要想找档案学相关的工作,就一定能找得着,还有得挑有得选。在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的情况下,燕燕曾说过的“其实咱们专业特别好就业”真的应验了,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埋藏了三年的彩蛋。
回头想想大一刚入校时担心就业问题,其实是对档案学专业不了解造成的,其实历年来档案学的就业方向都相当高大上,比如说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国家安全部、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只有想不到,没有走不到。档案学相关的工作专业性较强,有的同学的任务是维护原有的档案管理体系,也有的同学肩负起了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重担。我们的工作比较稳定,这让档案学的学生们可以安心踏实地完成本职工作。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档案的不可替代性,这是任何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单位必然会涉及的领域,需要专门人才进行管理维护;另一方面,归功于档案学的“冷门”,企业有刚需,大学每年输出的毕业生数目有限,供求稳定,波动较小,在就业市场上反而比热门专业更吃香。
古代档案库——金匮石室
要说档案学,就一定要先谈谈档案,档案作为档案学的灵魂,不仅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是人类社会的印记,在一定程度上,它比博物馆更全面,比历史书更忠实。谈起对档案的最初印象,我和大家一样,头脑里浮现的一种是普通的,诸如毕业时需要办理的人事档案,另一种就带有些许神迷色彩,比如有些历史感的国家档案。
对档案稍有了解的时候,我知道重要的档案一般会放在专门的库房进行保管,对库房的环境自然要求很多,比如通常档案库房的温度不应大于30℃,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5%,另外对光线、空气质量、防火防盗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特别是发展到现代,档案的载体更加多元,纸质、胶片和光盘等又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要求,所以我对古代档案的保存产生了兴趣。毕竟古代技术不及现在,不知道古代有没有专门的档案库呢?如果有,古人建的档案库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番,在一个名为中国古代档案库房建筑探秘的公共主页上发现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chéng)。
皇史宬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它始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嘉靖15年7月,清嘉庆12年(1807年)重修。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分为宬门、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御碑亭五部分。正殿是我国大型古典无梁建筑之一,座于1.42米高的石基上,四周环以汉白玉护栏,屋顶盖以黄琉璃瓦,吻兽相向。檐下之深柱斗拱、窗棂檩桷以及用汉文满文书写的皇史宬匾额,全为整石雕砌,外表油饰彩画,似如木结构之宫殿建筑。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墙厚6米多,乃石砌拱形建筑,整个大殿不用一钉一木,是谓“石室”。殿内地面又筑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3个外包铜皮鎏金雕龙的樟木柜,是谓“金匮”。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既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湿度相对稳定,非常适合保存档案文献。
其实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金匮石室”的制度。《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与功臣刻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所谓“金匮”,即是铜制的柜子;所谓“石室”,就是用石头砌筑的房子,其目的均是为了防火,让其保存的珍贵档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之后历代档案库,均因袭秦、汉旧制,而又各有所发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实录、圣训、玉碟(皇族家谱)之类的皇家档案。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建有这类档案库,但多数已毁,像皇史宬这样保存完整的几乎都没有了。
明清两代在这里主要贮存列朝皇帝实录、圣训、玉牒等皇家档案,另外还存放过《永乐大典》副本、《大清会典》、将军印信等重要文献。
1949年以前,皇史宬一直被封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档案局接管皇史宬。国家先后拨了专款进行修缮,后交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管理,并作为历史档案及档案工作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场所。从1960年代起,皇史宬即被列为北京市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一个小小的疑问引发探索一段历史,这也是学习档案学后带给我的乐趣。
还要学满语!
刚上大三我们还开了一门谁也没想到的专业课——满语!作为曾经的伪满国中心,吉林大学所在的长春市留存了大量重要的满语档案,这也是我们开设满语课程的主要原因。
满语分字头字中字尾,不同的字头字尾拼在一起就组成了文字。每节课,我们全班都像小学生一样拿着铅笔画圈圈画点点,给这个字头加上小尾巴,给那个字头勾上两个圈,相互辨认对方写的究竟是什么字,相视大笑。老师讲课的重点在于辨认文字和基础发音,满语现在已经不是流通的语言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和千百年前的史书对话。期末的时候别的班级在画工图做数学的时候,我们全班乖乖地坐在教室里数圈圈,也是校园一景。
满语确实是非常有趣的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冷知识”。比如说满语的“格格”并不是特指皇家的公主,而是对适龄女子的一般称呼;再比如说满语中的“月亮”念做“BIYA”,没错,你读的没有错,就是“吧唧(biyaji)”一下子摔倒了的“biya”。学到了一定的层次就可以进行满语水平的等级测试,只有通过认证的满语阅读能力,日后才能从事相关的历史编纂工作,总的来说还是一门有趣兼具实用的课程。
专业学习到一定阶段,就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大三下,我们统一到北京进行认知实习。所谓认知实习就是要去北京的各大档案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在中央档案馆了解整个国家档案机构的运行,在各城区档案馆了解地域特色和档案工作如何结合,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书本上的知识是怎样转化为日常的实践的。
可能还要学装裱哦
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影响,不同学校的档案学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像我们要学习满语一样,有的大学档案学专业还要学习装裱与修复课程,比如辽宁大学。档案纸张在保存和利用过程中,发生强度下降、脆化或部分残缺、霉变,修裱实质上就是将破损的档案原纸与特选的装裱新纸进行粘合加固的过程,通过中国的传统技艺为珍贵的历史档案延长生命周期,抵御岁月侵蚀。
中国早在晋代就有了修裱技术,我国传统手工修裱技术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物,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历史上为保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至今仍在纸质档案文献修复及书画装潢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尤其在档案部门,更是修复纸质档案、抢救各种受损档案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装裱对于今后从事档案修复工作来说非常重要。
装裱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要修补,对已经残缺破损的档案文件修好补齐,主要用于档案纸张破损,但机械强度较好的文件。修补的时候要根据纸张的吸水性、薄厚等情况选择不同稀、稠程度的浆糊。然后是托裱,在破烂文件的背面托上一层新纸。它适用于那些纸张机械强度较低 (如焦脆 、霉烂)和严重破损(如洞孔过多过大)的档案文件。说起来简单,其实托表工艺非常复杂,要求技术高、动作也要快。最后是整修,把修补和托裱好的文件再进行最后的加工处理,使其整齐美观,便于保管和利用。
整个装裱学下来,技术上的长进不用多说,这等细致活也磨练了心性,让原本坐不住的同学都变得沉稳下来,也算是另一种收获。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