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珞珈十八栋

2015-10-16黄颖琳

大学生 2015年19期
关键词:珞珈小别墅珞珈山

黄颖琳

我很幸运,住在珞珈山下,宿舍离十八栋很近。在新生开学校园游的时候,带着我们参观的学长学姐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十八栋及其中居住的教授的故事,给我掀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或许是十八栋给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从此我没事总爱跑到十八栋去,或是抱着一本书去读,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坐在那里任凭思绪天马行空。

一见倾心

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十八栋的具体位置。即使问在校学生,他们要么不太清楚这地方在哪里,要么很难指明一条路线。隐藏在珞珈山一角的十八栋,注定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地方。

第一次去十八栋,是开学不久的一个阴雨天,历史系的学长带着我们这群新生参观校园。学长介绍说,十八栋在珞珈山东南麓的半山腰。大约走了四十分钟,我们见到了十几幢依山而建、中西结合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郁郁葱葱的珞珈山上。

由于年久失修,这些小别墅有的长着野草,有的墙体略带斑驳,有的窗玻璃已经破碎。这些小别墅是二合一体式的,一栋小别墅中间由一堵墙隔开,分为两个独立的空间。样式是中西结合,房顶由明橙色的瓦片搭成,墙体是灰白色的。房顶上有西式的烟囱,墙壁上有洋气的西式雕花,而窗户是中式的设计。每一幢别墅前的空地由石子铺成,较为平整。每一幢别墅都有石子路连通大路,上下比较方便。

别墅外表看上去有三层,实际上四层。第一层一般为客厅,第二层多为书房,第三层是卧室,第四层或是佣人间,或是杂物间,还有阁楼可存放东西。但是阁楼比较低,一般人要弯着腰才能走进去。

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为上下两层。面朝东湖之水,具有异域风情的建筑与山上的樟、栎、松、柏相互映衬,似乎暗合了士大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居住理想,东方的儒雅、西方的浪漫就这样巧妙地融为一体。我翻看了一下十八栋当年的老照片,那时珞珈山上还只有小树苗,十八栋在珞珈山上分外耀眼。当年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中这十八幢小别墅若隐若现。伴着丛林中的鸟叫声、青草香、和泥土的气息,我开始喜欢上这个地方。

珞珈山上智慧的渊薮

大师是大学的财富,如同珠玉需置于宝匣,大师们的住处也应是不同寻常和独具人文底蕴的。珞珈十八栋就是这样的房子。它是武汉大学大师云集的地方,是珞珈山上智慧的渊薮。这里,承载着武汉大学最光辉的回忆。

在风雨飘摇的1930年代,为了引进学术界的大师,极富首创精神的王世杰校长筑巢引凤,决定修建这片住宅区。第一批修建了18栋,后来数目虽有所增减,但武大师生仍习惯称这里为“十八栋”。它始建于1931年,次年建成,属于国立武汉大学一期工程建筑。十八栋建好后,前前后后共有几十位学者入住这里,他们都是“教授中的教授”,是当时中国学术界的顶级大师。叶雅各、杨端六、陈源、刘秉麟、查谦、刘永济、刘博平、汤佩松、袁昌英、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都曾住在这里。

居住在十八栋的教授们是当时学术界的风云人物,待遇自然也是优厚的。他们月薪约400块大洋,相当于普通教职员工的几倍,堪称白领贵族。曾在十八栋居住过的皮公亮校友回忆,小洋楼里电话、冰柜等一应俱全,生活设备非常完善,厨房的炉灶烧白煤,炉膛有盘状水管,可以为三楼洗浴间提供热水,这在当时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根据“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苏雪林回忆,当时教学区在老斋舍一带,从珞珈山南麓到老斋舍,以正常步速计算,至少需30分钟,且一路翻山越岭,十分劳累。学校为了让住在十八栋的名教授们轻松上课,专门开通了定时往返的交通车。要知道,解放初期全武汉市总共只有150辆汽车。在1930年代学校能有这豪华壮举,实在令人震惊!

于武大而言十八栋不仅仅是简单的豪华教职工宿舍,更是武大学术至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态度的体现。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1930年代武大大师云集,开创了“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局面”,成为武大教育史、学术史上的巅峰时期,他们给年轻的武大带来了莫大的名气和浓郁的学术气氛。

抗战爆发以后,武汉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重地。当时大部分师生已西迁乐山,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在地。十八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辟为特区,周恩来、郭沫若、康泽、黄琪翔等国共要员入住这里。蒋介石也入住十八栋另一侧的半山庐。

在靠近山顶位置的第19栋,就是周恩来当年住的地方。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在这里组织领导抗日宣传活动,会见国民党高级将领、民主人士、文化界和新闻界知名人士,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共商抗日大计。根据周恩来当年随行工作人员童小鹏回忆说:“那时周恩来同志和蒋介石都住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上,经常会在散步中遇到。”

周恩来故居斜下方的第12栋楼,是郭沫若的旧居。尽管他在武汉大学仅住了4个月,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有这样的湖景,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郭沫若1961年曾故地重游,还特意到旧居前留影。他在抗战回忆录《洪波曲》中也提到了这段经历,写到十八栋时说:“三层楼的小洋房,有良好的卫生设备,冷热水管,电器电话一应俱全。”称“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

十八栋吸引了中国近代教育史、学术史上的名家大师,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际会。而这些都已经成为浮尘往事,锁在这十八幢中西结合小洋房里,成为历史的回忆。

藏着历史的十八栋

现在的十八栋,与我第一次进校园时看到的已大不一样。2013年,武汉大学为迎接120周年校庆,对十八栋进行了大规模地翻新重修工程。我非常有幸亲眼看到翻新前后十八栋的对比,感受到历史沧桑的十八栋和焕然一新的十八栋两种风格。

十八栋曾是创造武大历史和大师云集的地方。现在这里的功能与以往不一样了,“武汉大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武汉大学国学院、台湾研究所、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部发展研究院等一批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入驻这里。珞珈山丛林中的十八栋,以珞珈山为天然屏障,确实是一个适合安静潜心做学术的好地方。学者们在此潜心做研究,一些极具现实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

我一次无意间找到了一条从宿舍到十八栋的捷径:从珞珈山的后山攀爬上去。这条路不好走,崎岖不平,但是每次当我爬到顶端、十八栋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的心就突然感觉到了宁静与安祥。渐渐地,我总忍不住一有空闲的时间就往这里跑,这里仿佛成了我在武大的一个私人空间,因十八栋厚重的历史气息,总能让我安静下来。这里的历史氛围,哪怕是安安静静地坐一下也能让人心情愉悦。

责任编辑:陈晓丽

猜你喜欢

珞珈小别墅珞珈山
玩具“小别墅”
来自珞珈山上的春消息
珞珈一号01星数据与应用服务
珞珈山的春天
“汉服仕女”敖珞珈:胖妹妹也有春天
春到珞珈
废物利用DIY苔藓微景观
她迎着世上最好的太阳
渔夫和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