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通络贴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1例临床观察
2015-10-16黄超李引刚
黄超+李引刚
【摘 要】 目的:观察四生通络贴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采用四生通络贴膏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舒肘通筋贴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8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生通络贴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四生通络贴膏;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8-0081-01
肱骨外上髁炎是伸肌总腱起点处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炎症,因网球运动员易患此病,故又称“网球肘”[1]。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笔者用本院经验方四生通络贴膏治疗网球肘31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门诊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1例,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年龄18~55岁,病程1~4年;对照组30例,年龄18~55岁,病程1~4年。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骨伤科学》之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2]:①初起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病久痛感逐渐加重,甚至放射至上臂及前臂;②疼痛可因做拧毛巾、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或遇风寒加剧,前臂无力,甚至持物落地;③肘外侧可有明显压痛点,腕伸肌紧张试验阳性;④X线检查偶可见肘外侧处骨密度增高的钙化阴影或骨膜肥厚影像。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首次治疗或者首次采用中医膏贴治疗者;③自愿接受治疗且依从性好者。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皮肤破损者;③中药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四生通络贴膏治疗,此药是我院经验方,由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地、川芎、丁香、花椒、樟脑、冰片等中药组成。用法:每次1贴,每12h更换一次,1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用舒肘通筋贴(生产单位:三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YZB0033-2012)治疗,每次1贴,每天一次,1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执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标准[3]:①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②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8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筋伤”范畴。体质素虚,筋骨不盛为其发病内因,发病外因主要为暴力、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对照组所用舒肘通筋贴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和消肿止痛作用。治疗组所用四生通络贴膏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其中生川乌可以祛风胜湿、温经止痛,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4];天南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有明显的镇痛和抑菌作用[5];半夏局部应用具有镇痛、消肿作用[6];生地水提液有抗炎、抗过敏作用[7];川芎功擅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治风寒湿痹要药;丁香辛温,功擅散寒止痛、暖肾助阳,有明显的镇痛、抗病原微生物作用[8];花椒能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有镇痛抗炎作用;樟脑涂擦皮肤有防腐和局部麻醉作用;冰片局部外擦有温和止痛效果,并有较强的抗炎止痛作用[9]。综上,四生通络贴膏所用药物大部分有温热性,较舒肘通筋贴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疾病而言,针对性更强,诸药合用主要发挥镇痛、抗炎作用,且药物经皮吸收不仅保证用药安全而且可以使药物直达病灶,故起效较快,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21-1022.
[2]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70-27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5-196.
[4]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7-182.
[5]王关林,蒋丹,方宏筠.天南星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4,(3):76-77.
[6]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47-348.
[7]郭琳,苗明三.生(鲜)地黄的化学、药理与应用特点[J].中医学报,2014,12(3):375-377.
[8]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10.
[9]赵晓洋,竭福,葛荣明,等.冰片抗真菌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2,20(3):295.
(收稿日期:2015-0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