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2015-10-16王志芳贺占哲

科技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中科院科研院所

王志芳,贺占哲

1.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北京 100863

2.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 100029

0 引言

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教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科研院所的义务和责任之一。

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因其拥有一流的专家、扎实的科学基础、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现代的科研设施,故具备从事科学传播工作的极大优势。近年来,中科院在国家科普政策的指引下,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多项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活动。因此,以中科院为例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科研院所开展科普活动的相关情况和发展水平。

1 科学传播政策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的科普事业进入了法制化建设和发展的轨道。2006年2月6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发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科院于2006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中科院将把科学传播作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全面发挥中科院的科学传播资源优势,发挥中科院在中国科学传播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使中科院成为中国科学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典型示范者[1]。

2 科学传播体系

中科院在科普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科学传播体系,包括科普机构、科普人员、科普受众、科普活动、科普经费等。经调研了解,在组织机构方面,中科院设有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普办公室,负责中科院的科普工作,力求将科学研究成果惠及社会公众。为了更一步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中科院于2013年筹建了科技传播局,该局负责对院属单位科学传播工作的组织管理、宏观指导与综合协调,负责策划与实施全院重点工作的传播活动。在科普人才方面,一大批科技人员是从事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包括院士、老科学家、科技人员、志愿者及院外人士。科普受众面向社会公众,尤以青少年为主。经过多年努力,中科院逐步打造了多项科学传播的品牌,消除公众对尖端科学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3 极具特色的科学传播活动

中科院具有特色的科学传播活动包括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老科学家科普演讲。

3.1 “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

“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是中科院一项重要的科学传播活动。中科院于2005年5月举办首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以来,此活动每年5月开展一届,至今已举办了10届。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科研院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并结合科普展览、科普报告、重点实验室开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公众和青少年走进科研院所,近距离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感受科学研究过程、共享科学研究成果,同时进一步提升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公益意识。

例如,2013年5月18日至19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举办了第九届公众科学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所在的科技周期间,植物园共接待游客10,000多名,发放转基因知识连环画册、转基因技术三十问、转基因明白纸等资料20,000多份,500多位游客参与了有奖答题[3]。

历年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情况

依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自2005年首届公众科学日开展以来,“公众科学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开放的科研院所、参与互动的院士、一线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及受众人数基本逐年增长。参与的院士基本保持在20-30人之间,参与的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人数自2010年起显著增加,每年达到3000多人次。2008年起,院属机构中开放单位达90个以上,十年累计接待公众220万人次以上。受众人数于2006年大幅提升,较2005年增长了83%,达到22万人次;2009-2011年每年的受众均达到30万人次,之后回归20多万人次每年。这充分反映了科学传播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逐年增强,传播效果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可。

3.2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

长期以来,中科院推动科普工作联动,与其他部委联合开展科普工作。“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活动于2002年由中科院牵头发起,是与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六家单位共同主办的高层科普宣讲活动。目的是通过科普讲座的形式,在院士、专家与社会公众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4月,“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共举办报告会近九百场,1007人次的院士、专家参加活动,会场直接听众达40万人以上。

近四年“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情况

院士专家演讲场次于2011年达到百余场,之后趋于稳定。听众数量于2011年达到4万,比前一年增幅105%;之后每年的听众人数保持在2.5万以上。十年间,活动范围由北京地区,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如今,已成为受到社会关注与认可的科学文化传播品牌领域的“知名品牌”。

3.3 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组建于1997年,科普队伍以中科院为主,包括各部委、院、校的退休和部分在职的专家、教授组成。现有团员40多人,受众包括小学、大学、中学教师、公务员和社区。

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非常重视人员的选拔,新成员进团需要“过三关”:第一步审查演讲提纲,第二步在演讲团内试讲,第三步是到中学给老师或者学生试讲,只有通过这三步,才能成为正式的团员[4]。十多年来,先后有100多位专家入团试讲,而成功入围者只有40多位,被淘汰、被拒绝的不乏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研究所所长[5]。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16年以来,演讲遍布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数量已达1万多场,受众400万余人次。

近几年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活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老科学家的报告次数逐年增加,2008年之前的几年增长幅度不明显,2008年之后大幅提升,达到1000场以上,并保持逐年较大增幅。相应地,受众人数在2008年之后也有较大的增幅,2010年受众达到50万以上,之后趋于稳定,于2013年达到70余万。

4 中科院年度科普专项经费资助

为了鼓励科普事业的发展,中科院为院属机构设置了科普专项,申请类别包括科普活动、科普作品、科普场馆展示内容的升级改造及软课题研究,并对每一类别提出相关要求,明确一年内须完成项目的目标和内容。如科普活动须为高端科普活动,支持额度不超过8万元,项目数量不超过8个;软课题研究需在高水平科普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并对科普工作具有应用价值,一般不超过10万元,项目数量不超过2个。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科院面向公众的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强,受众规模也保持了一定规模。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为了从制度层面保障科学传播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序地发展,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第一,从组织建设方面来看,科普体制相对松散,中科院科普办公室的职责表述为“负责全院科学传播工作战略、规划、政策的制订及宏观指导与管理”;科技传播局的职能明确表述为“负责对院属单位科学传播工作的组织管理、宏观指导与综合协调,负责策划与实施全院重点工作的传播活动”。可见,这两个机构起得主要作用是在宏观方面的指导,并不具备对具体事务的管理权力,因此无法对各单位形成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为了进一步增强科普工作的实效,建议中科院提升科技传播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能,强化对所属机构的实质性管理与监督的作用。

第二,从经费方面来看,中科院就各单位的科普工作尚未设立固定的专项经费支持。要求各单位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却并没有正式文件对经费数额、开放形式以及成效做出明确规定[6]。设置的年度科普项目专项经费所支持的单位也很有限,如科普场馆展示内容的升级改造项目,获资助的科普场馆(厅)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25万元,项目数量不超过2个。为了解决科普经费的问题,建议中科院制定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各院属机构每年投入科普经费的数额、科普任务及科普成效。同时,增加年度科普项目专项经费支持的数额与单位。

第三,从科学传播队伍来看,专业科学传播队伍规模偏小。公众开放日活动的科普人员除了科研院所的科普管理人员和科普讲解员外,还有大量在职和离退休科研人员及志愿者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非常年开放的单位绝大多数没有成立专门的科普部门及设立专职科普岗位,科普人员也是由行政人员及科研人员兼职承担。鉴于这种情况,中科院需要制定相应的科普培训制度,加强对相关科普人员开展系统专业的培训。

第四,从科普评估机制来看,中科院尚未形成科学的科普工作评价体系。大部分科研单位对科普工作的评价往往是追求规模而忽视效果,而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监测评估,并且一些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如德国、澳大利亚等都很重视对投入相对较多的大型科普活动开展适时的评估。基于此,建议中科院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将科学传播评价纳入科研院所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逐步促进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五,从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绩效评定来看,由于缺乏合理的评定制度,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在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科普活动,科研人员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开展与科研任务相关的科普活动,且这部分内容作为科研成果评估中重要的一部分,直接与科研成果的评审、跟踪和考核挂钩。针对中科院尚未制定科研人员开展科普活动的评定和奖励制度,建议将科普绩效纳入到科技人员评价的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之中,解决好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参加科普的动力和利益问题,营造出有利于开展科普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6 结论

加强科研院所的科普工作既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中科院响应科技兴国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开展科普活动,并积极建立新型的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理解科技、参与科技、监督科技。目前已形成几项品牌科普活动,受众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可以说,中科院的传播模式为其他科研院所从事科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推动了全国科研机构科学传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中科院的传播模式在新的形势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组织建设、经费支持、人员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有效激发单位及个人的积极性,吸取国外相关经验,提高中科院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影响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科学传播能力。

[1]中国科学院网站. http://www.cas.cn/kxcb/kptx/200909/t20090903_2463583.shtml.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年报(2012.10-2013.9).

[3]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科学院第九届公众科学[EB/OL].http://www.cas.cn/zt/kjzt/djjgzkxr/bjfy/xcbd/201305/t20130521_3843904.shtml.

[4]权威专家奉献时尚精品科普[J].今日科苑,2012(10):29-30.

[5]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纪实. 中国科学报,2013-09-30(1).[2014-1-14].

[6]刘佳莫扬.科研机构向公众开放活动中的问题研究——以中科院为例[J].科普研究,2010(4):15-21.

[7]姜联合,袁志宁,马强.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现状比较[J].科普研究,2010(5):39-47.

[8]表格的数据和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年报(2005-2014).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中科院科研院所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中科院专家:京津冀何以成雾霾重灾区
2010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