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里的烧脑理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2015-10-15陈寂姬少亭
陈寂 姬少亭
李淼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曾就任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院,
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创办者并任院长,
同时也是诗人、科普作家。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是高维度生物干涉造成的影响?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很可能只有两类人:
科学家和科幻作家。
在日前于广州举行的《〈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上,这两类人就各自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三体〉中的物理学》作者、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李淼说,目前为止还没看到这些现象。《三体》作者、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则说,你把钱包放兜里拉好了拉链,却发现它丢了,这可能就是高维度生物的干涉。
“到科幻小说里挑漏洞,你算是来对地方了!”
中国读者对“高维度生物”的关注,显然源自一举“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高度”的科幻小说《三体》。在“三体”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刘慈欣用文字展示了从高维空间中看到的非同寻常的美丽而复杂的三维世界。
对高维度的类似想象,在热门电影《星际穿越》中被不谋而合地呈现为“书架背后”炫目的五维“超立方体”,再一次激发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进入高维空间的场景”“面壁者”的设定、“二向箔”发生作用的场面——在物理学家李淼的眼中,小说中的这些部分都“非常有创意”。从《三维人进入四维会发生什么?》这篇文章开始,李淼动笔陆续“拆解”《三体》物理设定的硬伤,最后形成了一本关于《三体》的理论物理学科普著作——《〈三体〉中的物理学》。
“你要是到科幻小说里挑漏洞,那算是来对地方了!”刘慈欣一句话,引起了首发式全场的笑声。
刘慈欣认为,这本书并不专注于挑小说的硬伤,而是以《三体》中的科幻内容作为引子和起点,描绘了一幅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宏伟图景。
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多维空间到黑洞,从宇宙的诞生到最后的终结,甚至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命题——《〈三体〉中的物理学》几乎涉及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的所有方面。
这些物理学的知识,趣味何在?参加首发式的“科学松鼠会”成员、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李剑龙用3D眼镜形容理论物理学:“比如说走进一家3D电影院没有戴上3D眼镜,看到很模糊的影像,可能一点都不觉得这个电影好看;而理论物理学的作用,就是给你戴上3D眼镜,让你突然发现——哇,这是一部大片,真好看啊!”
熟悉的现实世界,因为这副“3D眼镜”变得非常不同。“现实世界要比我们认识的广阔得多,除了看不见的光之外,还有我们没有办法用常规思维去理解的世界,比如说量子论。”李剑龙说。
“现代科学的‘神奇感’要远超文学,只是因为其艰深和复杂,一般人很难去了解到。这种情况下,科幻表现出来的神奇感,就像‘洞穴中的影子’一样,是一种间接的东西。”刘慈欣说。如何把现代科学的神奇感和世界观展现给普通的读者和公众,是科学传播的巨大挑战。
中国科幻百年第一本衍生科普书
我们到底能不能移民到太空去?有没有必要建一个容纳上万人的太空站?未来二十年内能不能建成太空梯?——现任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李淼,打算在学校里开设一门名为“奇幻和科幻中的物理学”的课程,回答一些“特别有趣”的物理学问题。
“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讨论一部科幻小说中涉及的科学部分是否和当下的科学完全吻合是有趣的事情,更是无可非议的事情。”李淼说。
中国科幻文学的重要推手、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认为,《〈三体〉中的物理学》的特别意义在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百年至今,它是第一本科幻小说的衍生科普书。
姚海军透露,很多科幻作家也很渴望和科学家进行交流。“有些科幻作家写作某一篇小说的时候,甚至会特地找一些关系去请教科学家一些问题。”刘慈欣在写作《死神永生》之前,也一度向李剑龙请教“黑洞”等物理学问题。
“科幻里面的知识,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想象的,未必科学。但它主要是让读者对科学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是科普的重要基础。”姚海军告诉记者。
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从科学中开发文学的故事资源,以构造出更好的故事,但科幻文学无力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因为科幻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像和变形。而从广义上看,科学和文学的结合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向社会传播,对文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美国物理学家刘易斯、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这些国外的自然科学学者,也都是知识广博、文理俱佳、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同时做着非常有影响的科普工作。作为一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国内还很缺少这样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超越性眼界的科学家。
中国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何时来临?
《〈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所在的广州方所书店,当天出现了书店工作人员没有预料到的景象:前来“围观”刘慈欣和李淼的读者,挤满活动席位,并填充进书店内的书案旁、书架下、咖啡馆所有空挡。
上一次出现这种爆满的活动情况,是陈丹青来此演讲。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三体迷”的“坚强队伍”。中国科幻文学借由“三体”系列的出版,一下子从小众读物成为大众文化现象。
这股热潮的背后,是一个近来一直“纠缠”于中国科幻界的问题:“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何去何从?换问之: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来了么?
李淼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阅读和写作科幻小说在国内还是一个小众群体……科普和科幻界的读者多寡,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的状态……最多再有10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文化高峰期,或者更恰当地说,文化健康期。到那时,无论是中国科幻还是中国科普,都将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刘慈欣也同样乐观。他说,当一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未来充满吸引力的时候,这种环境正是滋生科幻文学的土壤。
但姚海军却认为现实不太乐观。“大家觉得《三体》大卖能够带动整个科幻。但今天看来,这种带动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作品,《三体》再成功,和其他人也没有关系。”他说。
据他介绍,作为国内目前仅剩的培养科幻作家的纸媒体,《科幻世界》杂志一年十二期,每期以五篇小说计,总共六十篇,实际上也就是几十个人能够经常发表作品。“想到这儿,未来的刘慈欣在哪儿?想来就有压力。”
“现在《科幻世界》发表的作品还是核心科幻作品多一些,当然也会发韩松这样风格特异作家的作品,但整体空间还是有限的。”姚海军告诉记者,“我希望中国也能有更多风格不同的科幻类杂志出现,给不同风格的作家更多的机会。”【责任编辑: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