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实录

2015-10-15陈雪媛王维剑

科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剑龙三体物理学

陈雪媛 王维剑

4月12日下午3点,《〈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在广州方所书店隆重举行,这是本书全国巡回签售活动的第一站。

本次活动由《科幻世界》副主编杨枫主持。本书作者李淼、责任编辑姚海军、特邀编辑李剑龙和刘慈欣老师悉数出席。

首发式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随后的签售更是长达三个小时。以下是我们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精选出来的文字资料,希望能借此让没能到场的广大读者感受到各位嘉宾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李淼:大刘的科幻文学重点不在文学,而是在可能性

杨枫: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我特别想知道《三体》作为一部小说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李淼:我觉得还是探索各种可能性,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因为大刘对现代物理学特别熟悉,这个也是令人吃惊的一点。他想探索现代物理学给我们未来提供的可能性,而这恰恰是大刘写科幻的主要目的之一。因为我还是比较了解大刘的,通过阅读他的小说和跟他的私下交往,我知道他认为科幻文学重点不在文学,而是在可能性——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杨枫:在您眼里大刘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淼: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比我简单一些。比如他在生活方面就很简单。你看他今天穿得已经是比较好的了,平常更邋遢(笑)。我跟大刘完全相反,我现在越来越讲究,不知道是缺点还是优点,反正每个人价值观不一样。就从这点,我觉得大刘是非常单纯的人。而且他看电影、看小说涉猎面都比我深和广。另外我觉得大刘对人比较直率,当然跟他为人单纯也有关系。他有什么说什么,比如记者问他问题时,有时候我会打马虎眼应付过去,但他就是直说。私下聊天他也是这样的。我跟大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俩都喜欢运动,大刘每天要跑十几公里,我大概跑了两三个月——每天十几公里。但是最近我不怎么跑,因为我在家开始健身了,在家举哑铃之类的。

刘慈欣:科幻和科学是一对好基友

杨枫: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刘,您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三体》被一个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细细研读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刘慈欣:科幻小说严格来说是大众类型的文学,它不是面向科学家的,也不是面向高端读者群的。所以当我知道有物理学家在读《三体》时,我的心里是忐忑不安的。特别是在这之前我就知道李淼老师。首先知道他是一个科学家,但更多的是看他在网上写的很多诗和小说,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篇在《新发现》杂志上连载的文章,叫《中国古典神话与宇宙学》。他把中国古典神话中的一些东西在现代宇宙学中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那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很有意思,思想十分广阔,当时我的感受和严锋①老师一样:我们也有这样的科学家。他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狭窄的专业里,视野是很广阔的。我不怕他看了《三体》之后挑出一大堆的漏洞,这个不可避免,漏洞太多了。你到科幻里面挑漏洞,算是来对地方了。我怕他跟别的读者一样去一个劲儿赞扬科学,这样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毁掉了。当我看到他说后两部看不下去时,我那颗悬着的心就放下了。如果他像普通读者那样对这本书着迷的话,那他就不是个真正的物理学家,肯定就是冒牌的了。科幻小说不是写给科学家看的,更不是写给同专业的科学家看的。当然你说幻想宇宙小说写给生物学家看,这个倒可以;以生物学为题材的小说给物理学家看,这个也可以,互相可以有启发。但拿写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宇宙学的小说给这个专业的人看,这个大概可以当笑话看!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样。(笑)

这本书能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现代科学和它所展现的世界观上,但读者想要获得比较准确的现代科学知识,还得靠科学家写出科学传播著作。《三体》能引出这样一本书,作为作者,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我觉得小说如果能作为一个引导程序,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现代科学的内容和现代科学展现的世界观,能把人们吸引到这个上面来,就很好了。但是人们如果想真正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知识和比较准确的现代科学的内容,还要靠科学家来进一步地工作,就是进一步地写出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著作。

《〈三体〉中的物理学》因为《三体》才写成,但是它的视野远远不局限于《三体》这本小说,它只是把《三体》这本小说作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作为一个起点向大家全面地介绍与之相关的现代物理学、现代宇宙学这些尖端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大家不应该把这本书看作是基于《三体》的科学说明,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三体》引导出来的,对真正的科学理论进行的严肃介绍,同时又介绍得很生动。

杨枫:您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这是一本比科幻小说更神奇的科学传播著作,能给我们说说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刘慈欣:科幻小说是由科学催生的,是从科学知识中开发文学故事资源。科幻小说不是为了普及科学,它是借助科学来丰富自己的资源,来构造出更好的故事。

说到真正好的故事,其实科学本身讲出来的故事,包括科学史,以及科学发现的大自然的奥秘,这种曲折的状态其实比科幻文学要更加神奇。说到神奇,现代科学的神奇感比奇幻文学表现出来的神奇感要强得多。

我们一般人很难真正去了解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在数学上过分复杂、太尖端了,一般人除非穷其毕生精力,否则很难去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幻小说表现出来的科学神奇感就像洞穴中的影子一样,其实是很间接的。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还是科学本身表现出来的神奇感。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把现代科学的这种神奇感和它的世界观展现出来,是科幻作者和科学传播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需要很多科学专业人士去做这件事。

杨枫:您觉得李老师的形象和传统的科学家的形象差别大吗?

刘慈欣:差别很大。别说传统科学家了,和李老师相比,我小说里的那些科学家都显得很乏味了——他们既没有李老师帅,也不像李老师这么有魅力。

传统科学家我也见过很多,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文理科分科的原因,他们总是缺少一种灵气,视野也总是局限在自己的领域里——当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造诣都很深。但我觉得想要在任何领域取得成绩,特别是前沿科学领域,你需要在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更广的视野。这样的科学家目前世界上有很多,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们,但我读过他们的书。那些科学传播著作读了后会很震撼,这些科学家不光文采很好,他们的知识面极广,在自己专业上的造诣也很深。这样的科学家在国内可能以前不多,但是近年来渐渐出现了,比如像李剑龙博士所在的科学松鼠会,里面有很多科学专业人员,他们既在本专业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广的知识面和兴趣,而且每个人都很有魅力、很有意思。所以我相信,像李老师这样的科学家在国内以后会逐渐多起来,他们决定了中国科学以后会有一个很光明的未来。

杨枫:我们也衷心希望像李淼老师这样的偶像级、明星级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也祝愿像大刘和李老师这种的好基友越来越多。

刘慈欣:我们不是好基友,但科幻和科学确实是一对好基友,它们的友情已经有一两个世纪的历史了。当然,现在在西方,它们有闹别扭的趋势,就是科学和科幻有所分离。但我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幻作家,还是希望科学和科幻的友情可以继续下去。

李淼:自由意志与量子力学

杨枫:今天为了参加我们这场活动,李淼老师和小李老师是专程一早从杭州赶回广州的。小李老师,作为这本书的特邀编辑,看完这本书以后有什么感想?

李剑龙: 因为我是在物理学中的晚辈,很多东西我看的视野没有那么宽,《〈三体〉中的物理学》这本书不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谈《三体》里的物理学,还经常跳到科学之外。以我目前的认知来看,跳出科学来就是站在哲学的层面上。因为我们知道有一个“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说在某一种系统中,有一些东西是不可能通过系统内部的东西判断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就是说这个系统没有办法自主,你必须跳出来。那么当我们讨论物理学的时候,我们也不可能单单从物理学本身的认知判断物理学怎么样,什么东西的价值怎么样。我们经常要跳出来,当我们跳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哲学的高度上讲的。

我有个问题想问李老师。这本书里讲到了自由意志,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说的:在量子理论中,当你去测量一个东西,只有在你测量的一刹那,你才知道结果。我想问李老师:你觉得这个东西能给我们宏观世界一些怎样的提示?比如说明没有任何事情是天注定的。

李淼:对,这个是我最近几年的一个信念。说到信念,它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证明的信仰。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我在国内的文献里没有看到过具体的陈述,但在西方已经存在很久了。自从西方人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后,特别是宗教出现后,基督教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以后,涉及很多哲学和神学的问题。人们经常会想:如果上帝是爱我们的,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受苦?基督教对此的解释是说,因为上帝给了人选择的权利,那么人就可以选择做好事或者做坏事。做了坏事的话,就惩罚你。但这又引起了一个矛盾:既然上帝是好的,那为什么还会允许你做坏事?那问题就是:你既希望上帝不惩罚你,你又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木偶人,受人操纵。这里面有个两难的选择。所以西方人一直在思考:人到底有没有选择的权利?还是说一开始就是天注定?要是注定的,我们就“信命”。“信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懂什么是命,但它是冥冥中注定的,一直在那里,你没有自由,你的命决定你日后有没有将来、有没有成就、挣多少钱。

从物理学上讲,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就是说,假定人类也是一个物理学系统,那么人是不是由意志决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意志与我无关啊,父母把我生成这样的。父母也会很无奈:不是我想生你的,是命让我生出你。那不管你做了好事还是坏事,谁都没有责任。量子物理学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明朗了:有些事情在量子物理学里严格来说是没有办法预言的,你可以预言这件事有比如三分之二出现的概率,但你不能预言它完全会出现或者完全不会出现。

人的大脑到底是不是由量子决定的?我们到底能不能找出一个机制来说明大脑过去做的选择跟我们的意志没有关系,父母对我们没有责任,社会对我们没有责任?人的自由选择跟物质的量子性有没有关系?——这是李博士刚才问的问题。

自由意志是两个在美国工作的数学家证明的,就是说,如果人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基本粒子也有选择的权利,在你测量基本粒子前的那一刻,它不知道要告诉你什么,测量完毕后它才决定要告诉你什么。当然这个说起来很玄妙,但确实有这个定理。

所以我们的大脑是有类似的量子现象的。但这还只是信念,我现在还没有办法拿出任何证据来。

李剑龙:那我顺着这个问题再往下问。

人脑在想什么,我只要把每个神经连接都搞清楚就可以了。但是涉及量子力学的话,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你用神经中的原子去模拟人脑的时候和当你用计算机中的“0”和“1”去模拟人脑的时候,两种方式的媒介不同。就相当于之前大刘说过的,写小说的时候是写一个故事,但一模一样的故事拍成电影,可能就不好看了。也就是说,媒介本身也是内容。神经连接决定了你的大脑,又是什么东西组成了神经?是由原子组成了神经,还是由“0”和“1”组成了神经?

从这个层面来讲,如果说量子力学在自由意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是不是说用我们现有的这套计算机技术去模拟人脑,它将来可能会失败?

李淼:对,这个又涉及非常根本的问题了。最近大家都在说,人工智能时代要来临了,人工智能有可能超过人类,我们就彻底失控了,真的像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里面展示的一样,机器人开始要消灭人类了,这种景象会不会出现呢?其实我的回答是不会的。

对此我有两个层面回答。

第一个层面是根本的,人的智慧在根本上是量子现象,特别是自由意志。电脑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你输进去什么东西,它就会告诉你什么东西。比如你设定一段程序,然后输入“1”,那么它就会输出“100”,它不可能擅自给你输出“42”。电脑没有选择,它不是真正的人。我觉得人工智能将来可能会发展到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就是,人工智能能不能真正地超越人类?人的神经、大脑用现在的物理学技术能不能实现?物理学技术就是你告诉它什么,它就会做什么。当然,这一点我也还没有证据,这需要神经科学继续发展才能告诉我们。

然后就涉及下一步的发展,就是量子计算机。因为量子计算机不是纯粹的绝对论,那就有可能会出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现象。当然这是我的一个观点,证明不了,我希望未来科学的发展可以证明这个观点。

李剑龙:理论物理学的最大乐趣,

在于用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杨枫:在一般读者心目中,理论物理学是一个特别高大上的存在,我不知道对一般读者来说理论物理学的趣味性在什么地方,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李剑龙:我觉得理论物理学的趣味性是这样的,比如说你突然没有戴3D眼镜走进一家3D电影院,看到大家看得津津有味,这个时候你不知道大家看的是什么。因为你如果没戴3D眼镜的话,你看到的会是模糊的影像,你就一点都不觉得这个电影很好看,理论物理学就是当你戴上这副眼镜的时候发现原来是部大片,这么好看。

对于我们现实世界来说也是这样的。比如,人能够看到的光的波长大概在四百至七百纳米之间,比四百纳米小的有紫外线、X光、伽马光,比这个更长的有红外线、远红外线、微波等。什么是宇宙,什么是现实世界呢?当你看到这么窄的波段里的东西都习以为常时,你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子的。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经验都是来自于这点有限的认识,但是现实世界比这个认识广阔得多。这“广阔”就表现在光的这些我们可见的波段之外,还有很多你没有办法用常规思维去理解的事情,比如说量子论。这些东西的有趣之处,就是你要去探索。当你发现你身边非常熟悉的世界其实对你来讲是非常陌生的时候,当你发现你对它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非常狭窄的观测能力上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东西真的太有意思了。

所以我们说理论物理学的趣味性在哪里?当然理论物理学的语言非常难懂,因为很多物理学家编造名词,用来代表自己想要表达的一些概念。但是,所有这些努力的目的都是为了认清我们的现实世界。而我觉得它的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帮你用全新的方式去认识现实世界,这就好像是宗教中说“开天眼”之类的体验。

杨枫:我注意到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剑龙转发的第一条微博上说这是一本“未来人类祖先的必读书”。我想请剑龙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李剑龙:这句话我是说,这本书是未来人类的祖先必读。我觉得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是短期的来看未来,什么叫短期看未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的电子设备信息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祖辈很少有人能够跟上这个时代,比如说我们在微博上看到的都是年轻人,很少看到有八九十岁的人在看微博。当我们回家跟爷爷奶奶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不接受这样的新兴事物,你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发现说不到一起,没有共同的基础。今天我也跟李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老年人特别希望子孙们常回家看看,因为他们没有办法适应这个时代,他们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边缘化了,然后觉得唯一能够心有所系的就是我的孙辈,这个时候孙辈又觉得跟他们聊不到一块儿。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就不愿意跟我的祖辈聊,所以当这个时候我就产生一种恐惧,因为现在人类的生命会越来越长,我就在想当我九十岁的时候,会不会我的后代看我不顺眼,觉得我好无聊,我会觉得我走在大街上不愿意跟大家交流,觉得你也好怪,我看不上你们,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想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作为未来人类的祖先该有的生活,应该作什么样的准备呢?我觉得就是要阅读李淼老师的这本书。

李淼:他说的有点夸张,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样,我妈今年八十多岁了。她不愿意离开家乡。我说来珠海住多好,她说老朋友都见不着了。然后我就跟剑龙解释,我说这些老辈的人就是爱好太少,你哪怕爱好阅读,一本书也可以沉浸一天,根本不需要老朋友坐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八卦打麻将之类的。我觉得阅读本身肯定是将来所有人类必须做的事情,否则又要被淘汰了,就不是人类了。

李剑龙:刚刚我是从狭义的方面解释的。现在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一下。比如说,我们菠萝科学奖第一届有一个获奖奖项,就是测定曹操后代的基因。当时据说那个科学家找到八个号称是曹操后裔的家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这么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称自己是曹操的后代?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你就有两个父辈,再往上走有四个人是你的爷辈,再往上有八个人,一直到曹操那一辈应该有很多很多人?当然就不排除我们绕了一圈又回来的情况,但是肯定他的祖先不止曹操一个人。那么即使抛开我们父系社会文化来讲,为什么我们只认为曹操是我们的祖先呢?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的认同。打个比方说,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匈奴族的人是他的祖先,他从心理上不一定愿意认这个人是我的祖先,他更愿意认同曹操是我的祖先。

所以我们现在来想一下,我们的宇宙是一百三十亿年的年龄,在地球的历史中,从原始人到现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万年左右,这样的跨度中,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文明获得这么大的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更长时间的跨度,比如说几千几万年以后,未来的人类如何对我们现在的人进行文化上的认同,凭什么说你是他的祖先?并不是说你身上的基因传给他,他就认同你了,而是说你所做的一些事情开启了未来,你跟他的未来是有文化上的同源性的,他才会认同你。所以我这么说,就是如果你想做未来人类的祖先,我建议大家都要读一读这本书。

姚海军:科幻迷、科幻作家与物理学家

杨枫:说到科幻迷的概念,我想今天台上的四位嘉宾中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姚海军老师了(虽然大刘也在很多场合说自己是科幻迷)。姚海军老师从最开始创办《星云》杂志开始,一步一步从科幻爱好者走到科幻编辑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特别长的路。我想问一下姚老师,您是怎么看待科幻迷和科幻作家之间的关系的?

姚海军:科幻迷和科幻作家之间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限,很多科幻作家本身也是科幻迷,当然有很多的科幻迷后来也成了科幻作家或者从事其他工作。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科幻作家大多早期都是看科幻小说的。这两个群体很多时候都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大刘每次也强调自己的身份,我觉得大家确实有很多共通的东西。

而李淼老师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我们过去觉得可能是离我们很远的一个身份。然而当我们就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起探讨时,我觉得他特别平易,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两个人的惺惺相惜,就像科幻和科学。这是我参与做这本书的时候产生的感动。

刘慈欣:我补充一句。现在在场的科幻迷肯定很多,我们总是在这样一个亚文化群体的圈子里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科幻文学多么重要,启发想象力之类的,但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科幻文学远不如科学传播重要。

科学本身就包含了科幻,正是因为我们没法体会到科学之中的科幻美,科幻作为一种补充才不得已起了这么一个作用。而科学传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比作为大众文学的科幻要重要得多。科学中就包含了科幻,从刚才李剑龙博士说的那些我们就看得很清楚了。而科幻只能包含科学的一些皮毛。

杨枫:谢谢大刘的补充。在看完书稿之后,姚老师觉得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群呢?

姚海军:所有有好奇心的人都可以看这本书。

杨枫:《〈三体〉中的物理学》的首发式今天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参与。相信大家随着深入阅读这本书,大脑中的思考和疑问会越来越多。好在我们关于这本书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才刚刚开始,相信不久我们的主创团队又会在下一站和大家见面了,希望那时我们的各位大神可以继续跟读者互动,把我们对《三体》和《〈三体〉中的物理学》的热爱继续传递下去。谢谢大家!

(感谢方所文化共享资源)

猜你喜欢

剑龙三体物理学
剑龙的狂欢派对
美食物理学
剑龙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剑龙是武士吗?
物理学的困顿:下一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