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开发:自成羽翼任飞翔

2015-10-15李桂英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校本利用资源

李桂英

袁振国先生曾在《校长的文化使命》一文中指出,教育改革的深厚动力应该来自教师自身。这是一种带着充分信任与高瞻远瞩的判断。面对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师自身的优质资源,让内蓄的深厚动力持久不衰,喷薄而出?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铺垫在先——以“知”作基求提升

《礼记·中庸》有言:预则立。预,是筹划,是铺垫。课程开发,不能心血来潮,造声势,靠排场,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精耕细作,犹如课程的实施一样,要依靠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的一针一线的“缝补”与一笔一画的“素描”。让教师充分认识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时代意义和特殊价值,充分认知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做到明确目标、正确定位。

一是自定角色——拥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早在十多年前,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上,与会专家就一致认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转变是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

基于此,我们重新认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具体做到以下“三重”。其一,重置人性假设前提。以道家“人皆有才”的人陛假设为前提,提振全员信心,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让每一位教师确信自己能独立担当起某一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重任;其二,重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以教师志愿者为主体的课改先行小组,将一大批有才华、敢出击的一线教师组织起来,投入课改;其三,重找课程资源源头,并将教师自身资源作为重点,提倡“一师一课程”的同时,掀起聚力行动,抱团创新,优势互补。在重新赋予教师课程权利之后,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上行下效的狭隘局面,真正让“教改”不再沦落为“叫改”。

二是自加压力——怀揣“山高岂碍白云飞”的气势。对于校本课程,虽然上面放权,但前无定式,样板不多,由此产生较多的自由度,却也带来不小的压力。而且,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来说,要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难上加难。在压力面前,我们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两自”:自己磨刀白砍柴——充分备战;自己甩球自己接一自练本领。

比如,我们组织教师储备课程理论,对于课程,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学校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既包括学校资源,又包括社会资源;既表现为显性资源,又表现为隐性资源;既包含物质资源,又包含人力资源。最终还认识到,教师资源是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既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

二、规则在手——以“导”引路候良机

所谓规则,这里是指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落实在具体运作中,就是指内容、过程、方法等的规范。在管理层面上的诉求就是一个字:导。导,是指引导、辅导。课程开发和利用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加以引导,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利用中遇到的困惑需要指导和解决。有了这种带有原则性、方向性的“导”,就为课程开发撑起了一盏“阿拉丁神灯”。

自觉开放。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系统自我封闭,那么必然走向衰退甚至灭亡。在管理学上,同样如此,故步自封,孤芳自赏,必然会夜郎自大,离进步就会渐行渐远。

“导”是管理层面的运作,我们的重点策略是把握“两势”:借势而行、因势利导。比如,我们在发掘“震泽桑丝文化”课程时,邀请了市区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并走进享有震泽“五朵金花”美誉的蚕丝被厂参观学习。正是有这样的“富氧离子”不断输入,才使得课程开发的空间清新而广阔,也使教师课程开发的双翼日渐丰满起来。如我们根据震泽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开发、编印了校本课程《太湖蚕》、《慈云被》、《禹迹魂》等。

自圆其说。这里所说的“自圆”是指自我运作,是引导教师自发自为的挖掘课程资源的行动。在发掘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专业技术性的难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传统的专业技术濒临失传,这就需要在搜集课程资料时做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

比如,在“震泽桑丝文化”课程资源发掘中,遇到桑树的嫁接技术问题,我们想方设法,通过多次寻访桑农传人,了解到桑树嫁接的几个关键性的技术,比如,桑枝嫁接,除了选好“娘身”和“良种”外,最关键的是三个环节——切口、插枝、护身,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精细的动作要求。从这种不怕辛劳、脚踏实地的“自圆自说”的精神“样板”中,我们看到了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曙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别人的思想不管如何明智,也不能取代自己的思考。”

三、成竹在胸——以“行”见美任飞翔

这里的“行”是指行动。课程开发和利用不是纸上谈兵,也不可虚晃一招,而是需要在实际的行动中检验、反思、总结和提升。这种行动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体现校本特色,要有自己的想法,展现校本文化特征。

一是自搭舞台。古人云,人皆可为舜尧。我们自己搭建土舞台,建立各学科课程开发小组,正是基于这种“人皆有才”、“各有优势”的全员观与人才观。比如,《学会发明》和《智慧同》是学校科技组的教师负责开发的,是他们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创新案例”版块中,展示了学校学生近几年来在全国及省市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为学生的创新发明、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创造者。

什么是课程?对于课程,美国学者罗纳德是这样说的:“学习者在学校帮助支持下,获得知识方法、优化思维、发展技能、转化态度、形成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所有正式、非正式的教育内容与过程。”所以,课程是多样的,我们的各展所长、各个挖掘的课程开发方略在此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二是自我检测。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先生曾说,教师是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广大一线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他们的心智日渐成熟,能力不断提升,他们来自实践,自然也要回归实践,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检测的过程。

比如,《古韵今风》开发组,这套循环使用诵读本是由我校语文教师负责的,分为低、中、高三个版本,精选了古诗、三字经、童谣和童诗,弥补了现有语文教材内容上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教师们在具体实施中,定期召开研讨会,重点交流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观内怀仙》中云: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怀揣这样的自信与执著,我们频频振翅、殷殷试飞,自信而不自负,自勉而不自弃,在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校本利用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画与理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资源回收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