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根课题研究:基于“普惠”的科研

2015-10-15俞蔚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校本教研普惠

俞蔚

[摘要]好教师既是好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公平的关键。南通教育科研中心将建设“好教师”队伍作为基核,提出了“普惠教研”这一深具变革性的创新理念。“普”即普及、普遍,“惠”即泽惠、实惠。“普惠教研”意在由“教”的普遍性向“研”的科学性、普及性转变,从而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既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获得生命发展之惠,也使“好教育”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得以实现,使学生获得“好教育”之惠。

[关键词]普惠;草根课题;教师成长;校本教研

启东教育在“普惠教研”理念的指引下,应时而动,鲜亮地举起了草根大旗,提出了“扎根草根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科研主张,凸显“在场”和“草根化”气质,一改过去“教”与“研”两张皮的状况和科研高不可攀的“象牙塔”气质,给启东教育科研带来了新气象、新机遇。

一、卸下教育科研的面纱,唤醒草根沉睡的梦想

我们将“教研”定义为教学与科研的组合,明确教与研之间的内在关系:即“教”是“研”的根基,“研”是“教”的提炼和升华,脱离了“教”的“研”是无本之木,难成参天巨树;没有“研”的“教”是缘木求鱼,难得真经真果。但放眼教育的现实,科研对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讲仍然是个奢侈品。大部分教师仍然在机械教学与分数的丛林里疲累、盲目地奔波;“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这些喊得震天响的口号在许多学校无非是装点门面。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科研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研究俨然成了极少数教育精英的专利。因此,要想搞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必须让科研走下神圣的殿堂,回到课堂和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于是,“在实践中研究,为改进实践而研究”的草根课题研究进入了启东教育人的视野。

“草根课题研究”源于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和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它着眼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形式。其研究的基本流程是:课堂发现一问题筛选—计划制定—研究路径一实践与反思—总结与交流。

1.三大原则

一是有效原则。草根课题研究深深地扎根于教学的实际,具有鲜明的实践操作性和及时反馈行动性。推广草根课题研究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实践运用,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不进行形而上的高谈阔论,而是注重脚踏实地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是群体原则。草根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争取最大的参与度,引导最广泛的教师草根群体投身到科研中来。积极鼓励教师将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使科研工作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教与学,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以无痕研究、快乐研究吸引尽可能多的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三是服务原则。草根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推动教学,它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服务教育的手段。草根课题研究以更务实的研究态度、更有效的服务手段、更有力的实践抓手,依托扎根教学,升华提炼教学,促进带动教学。

2.五大研究特征

一是生动、鲜活的情景研究。离开教学情景的研究,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研究。在生动鲜活的教学背景下的情景研究,是一切研究成果有效性和价值性的基础,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基点,也是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接的桥梁。

二是直接、无痕的行动研究。草根课题研究的目的直接指向教育行为,研究的需要直接来源于教育中的问题。教育实践成为研究的资源,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教育实践的过程为无痕研究的过程,研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并寓于教育过程之中。

三是精炼、独到的原创研究。原创与独到体现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薄弱我发现,我的问题我解决,我的理论我构建”,教师在独到的研究中不断完善课堂,获得自身的成长。

四是持久、深入的反思研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也许三年不足以让一个教师成为名师,但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在相互借鉴中反思,我们的教育生命一定会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五是多元表达的个性研究。草根课题研究可以一边注意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一边持续不断地研究学生,做观察与谈话记录,改进教育实践,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正因为它表达的多元性、丰富性,可以让所有的参与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许多畏惧课题研究的教师亲近研究、走进研究。

二、培育教育科研的土壤,孕育教育生命的希望

1.人力土壤

草根课题研究实施的具体操作是开展“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微小课题、一份申报文本、一年研究时间、一套过程资料、一篇发表文章”。其目的是降低科研门槛,鼓励全员参与;使每所学校都有研究课题,每位教师都能参与课题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课题常态化”,培育教育科研丰沃的人力土壤。

一是营建草根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课题研究具有内隐性的特质,引领教师意识到研究是自身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主动投入到教育科研中。要帮助教师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性,增强教师开展草根课题研究的信心。同时,要考虑教师的精力、能力、素养等因素,帮助教师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二是提供草根课题研究的专业支撑。将常规教研与草根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通过个人研究或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回到教学、听课、评课中去实践,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我们主张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让具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选取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轮流上课和研讨,一起实践、交流、分享、提高。同时,利用教育科研网、教师教育沙龙、教育广角、教育博客等为教师提供辅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盲目性,让草根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鼓励草根课题研究的个性差异。关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教师的个体需求为出发点,让教师根据自身兴趣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课题,并帮助教师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允许教师研究操作的特色化,保护教师开展个性化研究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草根课题研究的多维评价。基于普通教师的差异性,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定位不应太高。应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提倡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2.制度土壤

构建草根—果题研究的制度体系。草根课题研究使曾经不被重视的教育科研恢复了应有的活力,我们力图使之合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一套行为的规范模式,使教育科研真正具有“普惠”的特点和生命的意义。

构建草根课题研究的有效操作模式。一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型研究。包括示范课展示、优质课竞赛、同课异构、一课一得等。

二是基于现实教学问题解决的,以“东疆之春”为主题、以课题为载体的科研型研究。包括教研年会、论文评比、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

三是读书与思考、观摩与交流等对话型研究。包括读书峰会、教学观摩、参观考察等。

四是指导型研究。包括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课题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题咨询等。

3.精神土壤

今天我们提出草根课题的研究,旨在弘扬一种自由、质朴、坚韧的研究精神,带着这种精神去研究教学、探索教学、开拓教学、升华教学,树立一种高尚的教育观、正确的拼搏观,渐渐从“被科研”到“自发科研”,最后上升到“自觉科研”的理想境界。草根课题研究涉及三个维度:草根人、草根问题和草根精神。其中草根精神是魂,一群具有草根精神的草根人去扎扎实实地研究草根问题,甚或一群草根人在不断研究草根问题的过程中滋长草根精神,让草根精神之光照耀学生、激励学生,教师在得到专业化成长的同时,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引领作用,这是教育的本真,也是科研的本真。

三、根植普惠教研的理念,激扬东疆教育的活力

“普惠教研,智慧服务”是南通教育人对新教研理念的个性化表达,它关注与理念相吻合的行为支撑,使理念演绎成具体行动,使行动生动诠释理念,让区域内的所有学校和教师获得教科研的实惠;并着力关注三方面的发展,即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据此,我们确立了科研改革的发展思路:即通过草根科研,提升教师素质;通过草根科研,推动课程改革;通过草根科研,改革教学模式;通过草根科研,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草根科研,提高办学水平。

我们确立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把教师当做研究者,把学生作为研究助手,把课程当做研究对象,把教学过程当做研究过程,从而使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模糊了“教研”与“科研”的界限,模糊了“教师”与“研究者”的区别,正是这种模糊提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研的质量要求,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凸现了教育科研的独特魅力。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上完课不等于教学结束,还要反思,写教后感、教育随笔、教育日记等。在反思中去浮躁,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寻规律,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我们将倾全市之力实践“普惠教研”的主张,将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发展的需要凝聚成合力,推动教育科研向深度和高度挺进,利用已形成的优势资源,借助“共同体”平台向各学校辐射,实现科研的“广覆盖,强联动”,从而激扬东疆教育持久的活力。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校本教研普惠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