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石湾地下“红军医院”
2015-10-15
“惠民医院”前身是设在石湾圩镇的“马炽昌医务所”,1941年5月由马烈(又名马炽昌,石湾西埔村人)、阮群治夫妇创办。马烈夫妇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护校,思想进步。他们以医务所作掩护,经常收治博西一带的抗日游击队伤病员,同时积极为游击队采购常用、必需和紧缺药品。
1943年5月,为躲避日伪军的骚扰,扩大医务所场地,马烈将医务所从敌占区石湾圩镇迁至家乡西埔村,改名“惠民医院”,以接纳游击队伤病员为主。医院设有诊疗室、药房、住院部和炮楼等共19间房子,占地约1000平方米,开设内科、外科和妇产科。“惠民医院”的规模、环境、设施、设备等,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医院开办后,为了躲避日伪顽军和国民党特务的骚扰,住院部前面住着日伪军的伤兵,后面才隐秘地住着游击队的伤病员,医院的病房经常满员。
战争年代,时局动荡,环境艰苦,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西埔村,马烈夫妇凭着一片丹心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在亲友们和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全力以赴,克服了种种困难,把“惠民医院”办得有声有色。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夫人阮群英、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妻子张逸,就是在这里生下他们的儿子曾德平、虞岳华的。而马烈医术高明,医治好了许多游击队员。对伤重不治牺牲的20余名游击队员,马烈夫妇和战友们把他们的遗体偷偷掩埋在西埔村北端“白九温”的荒丘上。
后来,“惠民医院”由于经常接纳抗日游击队伤病员,和游击队交往过于密切,引起当地汉奸、特务和不良分子的注意,最终暴露了身份,处境异常险恶,难以继续办下去。1945年5月,马烈、阮群治夫妇携带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惠民医院”在西埔村开办的两年时间里,克服设备简陋,药物缺乏的种种困难,救治了不少游击队伤病员,让他们重新回到战场;同时还冒险为游击队采购许多紧缺药品,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武装,为博罗人民抗战胜利贡献了宝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