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三中6—10储层潜力分析
2015-10-15刘旭
刘旭
摘 要:该文通过水驱特征曲线法、Logistic法、无因次采出注入法等方法对油藏开发潜力进行预测,发现油藏的剩余油可采储量较大,最终采收率较高。通过对剩余油的定性研究,绘制小层水淹图,得到剩余油的层间和平面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的井网部署提供依据。通过对储层物性与开发现状的研究,结合经济技术条件确定了层系划分与组合的原则,确定了合理的注采井距与井网密度,确定了合理的井网部署原则,最后对注水开发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潜力预测 水淹图 特征曲线
中图分类号:TE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1 研究目的意义
濮城沙三中6-10油藏存在问题:藏水驱动用程度低,层间动用差异大;注水压力高,欠注问题突出;剩余油富集位置不明。
2 油藏开发潜力分析
2.1水驱特征曲线法[1]
(2.1)
式中: 为累积产水量,104m3; 诶累积产油量,104t。 为最终采出油量,104t。经推导可知:
B1 (2.2)
当油田最终含水率为 时,最大水油比
B1 (2.3)
式中: 为水油比; 从而,
NB1 (2.4)
由(2.2)式可知,累积产水量的对数与累积产油量成直线关系。根据沙三中6-10油藏历年的生产动态数据做出 的关系曲线,选取2012年l月至2014年8月直线段,直线回归得方程 y=0.0103x+1.2695,可求出直线的截距A1与斜率B1。将A1,B1代入 (2.3)式求出油藏可采储量253.4万吨,剩余可采储量150.34万吨。最终采收率34.52%。
2.2 Logistic法[2]
(2.5)
式中t为开发年限,年;a和b为模型常数, 为最终采出油量。
经推导,得: (2.6)
其中: 为年产油量
通过Q0/Np与Np关系曲线直线段回归求出b,c值,代入 中求出 值。进而: =b/c=192.5(万吨)故最终采收率 =192.5/734=26.22%。剩余可采储量为 - =192.5-102.97=89.53(万吨)
2.3 无因次采出注入法[3]
井注入量、采出量与采出程度有如下关系:
(2.7)
(2.8)
对两条曲线的进行直线段回归,得到a1=0.71,b1=8.022,a2=-0.17,b2=12.824,最大采收率 剩余采出程度 剩余可采储量
2.4 开发潜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采用甲型水驱特征曲线法等对油藏开发潜力研究,发现甲型水驱曲线法预测的最终采收率远高于其他方法。原因:从2012年初到2014年底,沙三中6-10油藏处于加密调整挖潜阶段。此时水驱不稳定,只有油藏结束调整阶段进入新的稳定阶段了,才能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预测。水油比的对数和累积产油量的曲线对油藏调整的反映敏感。油田处于稳定水驱的标准是: 和 两直线段平行或者后者斜率略大于前者[4]。根据2012年1月到2014年8月,做出 关系曲线,得到直线段的斜率0.0059,远低于 直线段的0.0103,故甲型水驱曲线法不适合目前预测。将Logistic法及无因次采出注入法的预测值平均,得到平均最终采收率25.51%,平均可采储量187.21万吨,剩余可采储量84.24万吨。
3 绘制水淹图
(1)把原始储量分配到各个流动单元上,计算出原始含油饱和度。(2)把油井累产油,累产水量分配到对应的流动单元上。①把相渗曲线经过处理后供计算应用,得到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②分流量公式:
(3.1)
油水相对渗透率都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可得到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③求注入水的孔隙体积倍数 [5] (3.2)
a.若油井排未见水,求注入水波及区的平均含水饱和度
(3.3)
b.若油井排已见水,求注入水波及区的平均含水饱和度
(3.4)
④求注入水波及区等饱和度面 的移动距离
(3.5)
⑤求每个流动单元的采出程度,通过波及区的平均含水饱和度计算出水的驱油效率Ed,体积波及系数:
(3.6)
⑥按照井点以及水驱前缘处的含水饱和度,结合注入水波及系数,求水淹面积的分布。
⑦利用油田的测井,地质等资料,结合油藏工程师的经验,绘制成各个流动单元的水淹图。
4 结语
(1)通过甲型水驱特征曲线法,Logistic 法,无因次采出注入法对油藏潜力进行预测。
(2)绘制水淹图,反映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该油藏采出程度低,水淹状况不严重。剩余油主要有4种:层间干扰型,断层高部位,注采不完善,透镜砂体。其中层间干扰型和断层高部位型比例很大。
参考文献
[1] 李限.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3):52-55.
[2] Lenormand R. Fluid in Porous Media[J].Institute Francais Dupetrole,1993,
48(12):18-19.
[3] Akshay S R G, Martin B. Theoretocal Analysis of Three Phase Flow Experiments in Porous Media[J].SPE 36664,1996:l-15.
[4] 林志芳,俞启泰,赵明,等.水驱特征曲线应用中的问题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20
(5):38-44.
[5] Murphy R P, Owens W W. The Use of Special Coring and Logging Procedures for Defining Reservoir Residual Oil Saturations[J].SPE 3793,1973: 84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