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在质疑中前行
2015-10-15邱秀蓉
邱秀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教学阻断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重机械灌输,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跟从于教师的思维,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没有对话,没有质疑,课堂失去了生机与灵动。语文教师要避免“千人一面”,要注重自主自立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想象能力和独创能力,提升其批判精神。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质疑教学?
一、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首先,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创设质疑情境。教师困囿于应试教育模式,课堂气氛严肃,学生在回答时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学生不敢提问,更别说质疑了。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敢于质疑。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探求未知领域时发现问题,积极质疑。如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时,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同名课文,变色龙是指为保护自己,其皮肤颜色随周围颜色的不同而改变的一种爬行动物;而初中课文写的则是见风使舵,如爬行动物变色龙一样特性的沙皇俄国警察。所以学生凭借小学的学习基础,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和思维就能基本理解课文的喻义,而要理解其揭露的是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虚伪与沙皇统治的黑暗等主题,则需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不过这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经过努力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教者根据教材间联系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提出了这样的系列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课文写的是什么?”“本课变色龙说的是人,可为什么称他为变色龙?他有哪些反复变化?”“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想揭露什么社会现实?”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既巩固了小学知识,又理解了课文,还最大地发展了智能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的习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学会比较、学会辨析、提升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
二、掌握科学的质疑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授之科学的质疑方法,主要包括:
1.从题目处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阅读题目常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从题目处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教师要引领学生猜测作者的选材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写?如在“一面”一文,可以围绕题目这样质疑:和谁见过“一面”?怎样的“一面之交”?在“一面”看到了怎样的人?学生在质疑中,从“一面”之小感受到于细微处彰显鲁迅品格之伟大。针对写景状物的文章可以抓住其特点进行质疑,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可就题目质疑为: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写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课文关键处质疑
为避免学生走弯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句子、段落处质疑,或在难点处、困惑处质疑,在心中的疑惑问题得以解决。如“藤野先生”一文,“……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中,“标致”“精通”本是褒义词,但其语气有些特别,围绕这一语气引导学生质疑:这句话有怎样的语气?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情绪?
3.在文章的结构处质疑
结构如同人的骨骼、建筑物的框架,对文章起到支撑的作用,其形式多样,有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合理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者的情感变化?文章的行文线索?文章开头、结尾、过渡句有何作用?
三、努力提升自身的质疑意识
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诉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质疑意识,应围绕文本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质疑,对文本的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质疑。首先,质疑应具有灵活性,要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如“社戏”一文,教师可以从社戏之美的视角,感受自然的人性之美、如诗如画的风景之美,在作者的笔下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故乡图景;也可以将《社戏》与《故乡》进行对比,感受其故事背景、人物、自然景观的异同。通过不同角度审视、不同层次的分析看出了看戏之乐并不在戏的本身,而在于看戏的氛围。其次,质疑应讲求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急于抛出问题,而要把握质疑的契机,使每一个质疑都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如在教学“春草图”时,教师让学生抓住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用“钻”而不用“生”,是写出其冲破土层的挤劲,体现其顽强的生命力。最后,质疑应具广泛性。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自己去上网搜索、查阅资料,去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革除当前质疑教学低效的现状,要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分析材料,让他们在重点处、难点处和困惑处质疑,从题目、从结构等处入手,提高学生发现、释疑解惑的能力,提高语文成效,让语文教学在质疑中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
古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