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技术创新:民族经济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2015-10-15郭永园
郭永园 施 瑾
民族经济既是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地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束缚,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较高。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要融入和统领经济建设等其他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即要实现民族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民族经济生态化是以生态化技术创新为动力,进而推动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但传统的技术创新是以实现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技术革新。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只关注经济效应的单向度的技术创新。单向度的技术创新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无视环境保护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的西部,多是高原山地和河流发源地,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生态承载力十分有限,极容易引发生态危机。[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不足,传统的经济增长实现方式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由于超载过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无序开采等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民族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工业污染森林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优势已经衰退,依靠传统要素优势驱动增长的粗放式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现实决定了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够延续传统的只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应当转向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上。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创新目标的生态化和技术本身的生态化。[2]按照技术创新的目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自然生态化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社会生态化技术创新、人性化技术创新。自然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遵循自然规律,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生态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创新等。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信息技术创新、新材料技术创新等。社会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谐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危险源或恐怖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信息获取、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创新,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创新等。人性化技术创新是指尊重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围绕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精神面貌、思维方式等研发的与人的本性相适宜、相和谐的技术或产品,如数字化医疗技术创新,食品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创新等。
生态化技术创新立足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人文关怀统领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开发生态技术,研发生态产品,实现生态营销和生态消费。同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技术网络,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民族经济整体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要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要求民族经济要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较重;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很低而且在现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影响下日趋恶化,民族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协同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无疑是化解这一困境的最佳选择。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够为民族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在确保经济规模增加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废物的微量排放甚至是负排放,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最终实现民族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生态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即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必然会孕育生态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出现无一例外地源于新兴科技的诞生,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会将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效用集聚和外化,进而引起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生态化重构,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因而,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属于我国后发地区,在较长时期内一直是以农牧业和资源开采为主要产业,技术创新对民族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各类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生态化技术创新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均十分有限。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基础薄弱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对技术创新的批判与超越,目的是克服传统的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不够而产生的缺陷,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高级阶段,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是以一定技术创新水平为前提的。技术创新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为有限。技术创新在民族经济的三大产业中的影响程度均十分有限:在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中,技术创新的各个指标与同一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部分指标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因此,民族地区传统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
第一产业曾经是民族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民族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依然处于粗放型经营的落后阶段。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播种面积的扩大和育活仔畜数量的增长而实现,技术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如青海省2013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5.77千公顷 (833.66万亩),比上年增加1.56千公顷,增长0.3%;全年全省育活仔畜748.4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 1.4% 。[3]
第二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更多是工业增加值较低的低端产业,如青海省2013年工业增加值超过百亿的产业均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尚未成为民族地区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整体而言,民族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较低,产品的科技含量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2013年民族地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专利情况的各项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科研人员的数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6%、6%、8%,科研经费分别为37%、30%、6%、12%,最能体现地区创新能力的专利发明数为13%、17%、4%、6%,而西藏各项指标过于偏低,接近于0。[4]617
第三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中仅次于第二产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0%-40%,但主要是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导,如餐饮、旅游、娱乐等,而高端的现代化第三产业如金融、物流、交通运输、公共卫生等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对技术创新依赖较重的高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
表1 2013年民族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及专利情况
(二)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经济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我国当下,高新技术产业是生态化技术创新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衡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要标准。从表格2中可以发现,广西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领先于其他自治区,其企业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达到或者远远超过其他四个自治区的综合,属于相对领先的水平。而西藏地区在高新企业的发展中处于严重落后的水平,全区仅有6家高新企业,主营业额8亿元,利税3亿元,几乎没有出口贸易。[5]40-45但是,如果将民族地区置于全国整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就会发现,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整个民族地区的各项指标总额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影响较低,发展很不充分,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方面使得民族经济尚未完全脱离依赖资源和能源获得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使得原本就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没有完全实现生态化转向,无法克服传统的经济至上技术创新带来的消极影响,难以促进民族经济的绿色转型,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表2 2013年民族地区高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三、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民族地区属于后发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必然有别于先发地区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是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政府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核心推动者,负责具有战略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各国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无一不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和扶持作用:从国家战略到行动计划,从资金保障到能力建设,从法律法规到配套政策,从体制机制到组织实施。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态化技术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生态化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民族地区是后发地区,不具备先发地区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因此,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不能够寄希望于民族经济的内生演化,因为内生演化发展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和较高的时间成本。基于此,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就要采取政府的强力推进的外生型发展模式。民族地区政府要为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为生态化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民族地区政府要将生态化技术创新纳入到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政府组织研发战略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全方面推进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生态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强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是欧美各国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依赖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
我国在2006年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多元参与主体协同机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也必须要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协同作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新疆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由自治区经信委、教育厅、科技厅等部门共同负责建立完善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自治区产学研信息网站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前沿先导技术支持,推动面向市场转移科技成果。
(三)生态化技术创新要重点突破
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通过重点突破进而带动整体全面的推进。在民族地区现有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的发展规划,选取一些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和较大产业关联度的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突破,从而带动整个民族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通过具有战略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而引领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西藏自治区为促进传统藏药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藏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和“藏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等重点项目,在藏药材人工种植、藏药新剂型新工艺开发、藏药材质量标准化、藏药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传统藏药秘方抢救整理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特色产品。[6]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
技术是产业的先导,产业是技术的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生态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必然会孕育生态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出现无一例外地源于新兴科技的诞生,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会把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效用集聚和外化,进而引起整个经济机构的生态化重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必然要通过生态化的产业平台获得实现。
基于世情和国情考虑,我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7]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转向。因此,也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创新朝生态化方向发展的逻辑必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载体。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提高民族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进而引领民族经济结构的生态化重构。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要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突破,以重大技术突破为目标,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整合资源要素,争取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中心
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要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发展,就必须要将重点置于民族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民族地区已根据国家政策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因此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配置资源,率先在最有基础、最有潜力的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突破,并加快技术的成果转化,促进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早日形成。如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8]新疆把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兴能源汽车产业等作为其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8]因此,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应当以各自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培育关键性的战略技术,为民族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生态化的增长点,摆脱传统的民族及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现状,化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要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
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势,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矿产、生物、光热、风力等多样化的资源基础,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属类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生物产业,光热资源、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新能源产业。[9]因此,民族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在关注共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对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技术创新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广西在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中重点关注与八角、青蒿、玉桂等特色资源相关的中药创新产品和壮瑶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要坚持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无论是生态化技术创新还是战略性新产业,两者在民族地区均属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全力支持和培育,通过政府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民族地区政府要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重点技术领域,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创新政策保障体系来鼓励、扶植重点创新型企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成,促进民族地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繁荣超常规地提升。但是,生态化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符合市场规律,政府要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政府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注意通过财政补贴消费等政策引导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点,逐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培养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内生成长能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最终目标。作为后发地区,民族地区的技术创新要把政策支持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协同作用,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轮驱动”,着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技术创新产业化和新兴企业成长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选择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而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是这一模式的动力源。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够在民族地区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突破民族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束缚,为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EB/OL],(2011-06-08)[2014-09-20].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2]彭福扬,刘红玉.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4).
[3]青海统计局.2013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11)[2014-09-20].http://www.sei.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85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推动西藏藏药产业创新发展[EB/OL].(2013-10-17)[2014-09-20].http://www.most.gov.cn/dfkj/xz/zxdt/201210/t20121016_97238.htm.
[7]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指导目录[EB/OL].(2013-08-05)[2014-09-27].http://www.xjhc.gov.cn/tzz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150.
[9]周民良.民族地区如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中国民族报,2010-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