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线”“面”有序推进学校教科研
2015-10-15盛洪华
在美丽温馨的长寿中学校园,活跃着一支充满智慧和生机的队伍—长寿中学教育科研共同体。他们耕耘于科研领域,成长于科研园地,有的已经成长为江阴市教育教学能手、新秀,有的荣膺“江阴市首届教师专项课题先进个人”,有的在各级各类比武、竞赛中斩获嘉誉,成为菁菁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构建研究共同体,力求“点”上突破
2007年江阴市教科室搭建教师专项课题研究平台伊始,学校教师基本呈园丁型、经验型,教师科研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学校规划课题举步维艰。如何启动学校教育科研并以此来加快推进教师发展?学校多措并举,硬是逼着B教师、L教师、H教师等三位教学骨干率先摸起石头。就这样,学校终于赶上了江阴市第二批教师专项课题研究这班教育科研的航程。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严格遵照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管理实施办法、规范研究过程、开展研究实验的同时,学校组织三位教师深入研讨、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并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研究感受与课题收获,要求全体教师从我做起,从实际出发,为扩大学校第三、四期乃至以后的教师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播种。就这样,边实践,边播种,边收获,再播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教科室为核心,学校很快构建了两个层面的研究“共同体”。第一个层面是“校长挂帅—教科室指导—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共同体;第二层面是“教科室—教研组长—学科教师”研究共同体。在构建教科研共同体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整合、完善,建构了“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无锡市教育规划课题—江苏省规划课题”三级网络,以省课题为依托,以市课题为核心,以教师专项课题为基础,形成三级课题网络,依据“整体规划,分层推进”的原则,互相支撑,彼此深化,互促共进。截至2014年底,学校先后承担三项省级课题,两项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校已有48个教师专项课题结题,超过一半的教师,顺利经历了一次实在、完整的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研究,有数位教师已经完成了两至三轮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研究。
二、搭建沟通学术交流平台,做到“线”上畅通
1.搭建科研制度平台
2008年以来,学校建章立制,通过发展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来实现“创新人力”,以科研课题为基础,以人际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与专家的互动)、组际互动和媒体互动来共创、构建课题研究,从而实现整体交互。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教育科研目标考核和过程管理,学校先后制订并完善了《江阴市长寿中学教科研工作五年发展规划》《长寿中学教科研制度》《长寿中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基本要求》等多项教科研制度,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落实;整理、健全了教师个人科研档案、科研工作管理档案和课题档案。严格教科研过程管理和考核,从立项、课题设计、实施研究到成果形成,都严格按照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具体要求进行操作。教科室定期检查各课题组的研究情况,并及时做出通报,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考核的可信度。通过科研制度建设,我校形成了多层面、多元化的课题研究网络,增强了教师实践的深刻性和创新性,展现了教育生命活力。
为激发教师教科研积极性,学校积极构建科研工作多元评价体系,保证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2008年以来,学校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多政策性支持,为科研的多元评价奠定了基础。结合本校实际的专业发展要求,学校出台了《长寿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估考核细则》《长寿中学教科研成果奖奖励细则》多项激励机制,在教育、教学、教研、教师培养等方面体现了较强的导向性。
2.搭建活动与实践平台
在打造学校教科研团队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十一五”课题结题、总结、推广和“十二五”课题立项的契机,把课题研究引入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构建“教研和科研一体化”模式。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功比武,公开“同课异构”教研,实施“循环实证”教科研活动,展示科研实验观摩课;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科研信息摘录交流,征集优秀课堂反思、教学案例评比,结集成册,积极推荐各级各类优秀教学科研论文评选;每学年开展“教科研积极分子”“教科研骨干”“教科研带头人”评比活动,让教师将教育科研作为各项工作的原动力,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开展教育科研良性运转的土壤。
3.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积极谋取城乡结对、专家结对,先后与江阴市中、江阴要塞中学等十所学校结成“教科研同盟”,组建研究共同体,提高我校的研究层次和水平;学校还成为江阴市教研室、江阴进修学校的教育科研基地,每学期邀请省市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提供最新的课改精神和经验。学校也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交流学习活动,开阔视野,丰富自己。同时,有计划外派骨干教师到名校取经,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并召开加强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不断积累、反思、总结,促进学科优势发展。
三、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实现“面”上提升
第一个阶段,学校的管理策略定位为“全面培训,全员培训,整体提高”。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均面向全体,借助外力,进行课程理念的大面积宣讲和学习,并先后邀请了无锡市教科所吴麟祥、单本荣,市内名师贡和法、江山,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洋思中学刘金玉校长、常州市北环中学陈小平校长、江阴市教研室副主任许建国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和本校教师面对面开展合作交流,作专题讲座,为教师解读新课程理论,为课堂改革把脉,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滋养和方法上的指导,为教科研团队的组织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阶段:主要定位为“分层培训,重点突破,形成‘灯塔辐射效应”。学校为培养骨干,打造名师,发挥校内骨干名师带动引领作用。具体操作为:
一是高层次培训,给校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供外出学习、讲学、交流的机会,提高教育科研的研究能力,丰厚名师底蕴,扩大名师影响;
二是科研骨干培训,通过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以及校本培训,使学校骨干以上的教师都能接受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课题的确定,成果的表述、评价与推广等方面较为完整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扩大科研骨干队伍,使这部分教师成为“十二五”课题攻关的主体力量;
三是基础性培训,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种研究会议,参加理论学习,使大部分青年教师了解教育科研基本流程,消除畏难情绪,使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就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与我们朝夕相处,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培养,需要教育科研。
第三阶段:重点开展交流培训,通过相互学习,促同伴互助。
学校开展了“案例共享”活动,围绕身边的典型案例,开展深入的讨论,教师在交流和案例分析中澄清了许多混淆的认识。教师们意识到,要想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就需要“有效的学习”,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目的,变消极被动的应付学习为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学校还开展了以培养教师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共同钻研、共同设计、分工行动(上课、说课、评课)、集体评议”为流程的“循环实证”合作教研、同台展示等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合作学习、教研、科研实践活动中,都得到了发展。
经过三个阶段的校本培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研”转为“我要研”,才可能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为此,学校鼓励一线教师设立个人的研究专题,向“自主培训,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努力。
教师教科研团队的组织和经营,需要我们在“点”上不断突破,在“线”上更加畅通,在“面”持续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力、整合力、服务力、创新力,最终转化为教师的“学习力”。
盛洪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江阴市长寿中学校长。1980年参加工作,30多年潜心于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曾担任无锡市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组成员、江阴市初中化学中心组成员、江阴市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主持过多项省级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独到的见解,教学质量优秀,曾获评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园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