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火热”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
2015-10-14王宗磊
王宗磊
【摘 要】后勤管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要内容。加强高校餐厅、锅炉房的节能管理,不仅能节约能耗,降低学校办学成本,而且能引导师生养成勤俭节约消费习惯,带动全社会节约意识形成,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文章概况了目前高校在餐厅、锅炉房管理方面存在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措施,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解决问题措施可行性。
【关键词】节能减排;餐厅;锅炉房管理
1 我校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存在问题
1.1 对开展节能管理意义缺乏足够认识
(1)是“节约能耗,降低办学成本”节约举措
高校餐厅、锅炉房设施种类多、能耗总量大、人均能耗高、节约潜力巨大。基于2010年我校能耗统计结果测算:我校用水总量400.87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1.95倍。到2015年,高校水耗生均降低15%,按在校生15000测算,我校每年节水近4.35吨,相对于一个三口之家全年的生活用水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推算,如果我校餐厅、锅炉房都采取行之有效水电节能措施,每年节约水电约资金可达20多万元。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校校开展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的重要意义。
(2)是“量在节约,质在育人”教育举措
目前我校在校生达15000人,他们知识性强,思维活跃、敏捷,对科学发展的理念、勤俭节约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更重要的是,高校大学生是传播节能减排意识的重要载体,是传播节能理念,掀起民间与社会节能热潮的强大力量。我校每年毕业生4000多人,这些毕业生毕业后走入千家万户,走向全社会的每一工作岗位、每一角落,他们能像绿色的种子一样播撒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节能环保理念宣传的主要载体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在高校中开展节能管理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3)是全社会开展“绿色家园,低碳生活”创建活动的示范与引领举措
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大学”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高校通过开展餐厅、锅炉房等后勤领域节能管理等活动,带头做到了降低能耗,减少了水、煤、电、气、地、材等资源的使用与消耗,极大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量,有力促进了社会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与政府提出的创建“低碳社会”、推行“低碳经济”目标相辅相成,为创造碧海蓝天、清新怡人生态环境、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1.2 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经济学上有“公地悲剧”理论:即公地是公共的,随都可以拥有使用,收益是自己的、问题是大家的,只要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公共资源浪费与否无人关心。
目前大多数高校水电管理,由于制度缺失,使得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公地悲剧”理论在校园所演绎出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餐厅不关水龙头、水龙头不拧紧;锅炉房浴室无人洗浴时水仍长流;绿化浇水长时间“涌灌”到水漫金山;地下管网渗漏不闻不问或束手无策;水管破裂见者不报、置若罔闻;办公室人员下班不关电脑、显示器与打印机;白天光线充足仍然电灯开放;学生宿舍楼内“人去灯明、细水长流”;路灯不在规定时间内开启以及施工用水电大肆浪费等等。
造成这些浪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缺乏,缺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岗位职责不明晰;计量、统计、分析工作不细致、不及时;检查、指导、监督、考核、奖惩机制不落实;用水用电成本未与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挂钩;维修人员、经费、材料落实不力,程序复杂、相互扯皮、效率低下。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又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1.3 缺乏新技术、新产品节能改造
餐厅、锅炉房管理要取得更大成效,除了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实行精细化管理之外,还需要适时地引入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对水电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引入的节能产品数量少,节能技术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既制约了高校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也成了高校节能减排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与推进的瓶颈之一。
2 改进管理工作,打造“火热”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到政策节能
首先,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以餐厅、锅炉房为主要内容的节能管理工作在高校的必要性、紧迫性。要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创建“绿色大学”目标当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举措。其次,要结合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利用目前高校正在进行岗位设置的契机,从长远出发,设立专门节能管理机构,配备懂经营善管理、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强烈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人员、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从源头上保证学校节能工作能顺利开展。
2.2 推进餐厅、锅炉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做到管理节能
(1)制订餐厅、锅炉房管理总则,使学校节能管理有章可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能管理也是这样,没有科学、明确的管理制度,水电管理就缺少了“尚方宝剑”、就失去了制度支撑、丧失了“法律”依据,管理的水平与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各校首先要必须重新审视并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办法》,对水电计量、统计、核算、分析、回收以及水电使用程序与违章处理都做出严格规定,真正使水电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规范运行秩序,树立节能管理部门权威形象,推动学校节能管理水平提升。
(2)完善岗位职责制,健全岗位标准规范
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实行严格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标准、规范,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如计量岗位工作职责中,要明确规定各餐厅、各锅炉房水电表多长周期抄录一次、多长周期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如何处理;核算岗位工作职责中,要明确规定统计分析周期,制订严格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及年报表制度。并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数据分析与比较,及时发现了水电管网消耗异常现象;在餐厅、锅炉房运行管理岗位职责中,要求根据水表安装动态变化情况,及时绘制计量网络图、地下管网图以及用水设施分布图,及时为科学统计分析提供详细基础资料,对报修项目,需在第一时间安排处理,确保小修不过夜,应急项目全天候安排抢修;巡查岗位工作职责中,每天分区制、多轮次轮流巡查制度,发现情况,及时登记反馈;测漏岗位工作职责中,要明确规定餐厅、锅炉房各范围定期测漏、重点部位根据巡查及数据分析情况随时测漏,并将测漏情况及时反馈到水电运行管理人员,及时安排施工队伍维修。
(3)大力推进高校节能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节能指标管理
要通过经济杠杆对水电使用进行调节,逐步建立“谁使用、谁管理”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耗使用机制,增强高校办学成本意识和师生员工节能意识,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与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在推进水电节能精细化管理方面,要在“查、控、堵、护”上狠下功夫,即加强检查、加强监控、及时堵漏,及时维护,切实做到“不漏一滴水、不费一度电”,师生共同努力,把餐厅、锅炉房管理工作做细做透。
2.3 加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再生能源使用与推广力度,做到技术节能
管理节能必须与技术节能相结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各个领域节能新技术及新产品研究,选择行之有效节能方案,促进节能效果提升。
在锅炉房节能减排方面:
(1)大力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在当前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运行成本不断增大的大环境下,针对大耗能的锅炉,应该对生产中z用的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进行推广。
(2)不断提高锅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在锅炉生产中,为使能源被高效地利用,同时能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那么锅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就要不断的提高,从而确保锅炉系统能高效安全地运行。锅炉操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技能培训需要不断加强,这样锅炉操作人员对锅炉设备的使用就更加熟练。此外,锅炉操作员还要定期试验锅炉设备,积极联系检修,进行设备消缺工作,以确保锅炉设备处于高效运转的最佳状态。
(3)积极改造锅炉的燃烧系统要通过锅炉设备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就需积极改造和升级当前的锅炉设备,例如对锅炉中的燃烧室进行不断优化。可改造机组低碳燃烧器,即让燃烧器各喷口标高和一次风喷口结构型式保持不变,在燃烧器上方增加四层SOFA风以达到炉膛空气分级燃烧的目的。对二次风喷口面积进行重新设计,确保二次风速。改造后,优化锅炉运行的配风方式。利用炉膛空气分级燃烧和优化配风技术,使锅炉NOx的排放量低于450mg/Nm3,同时改善锅炉结焦积灰的情况。
(4)在管理中积极推广锅炉水的相关处理技术按照相关测算,锅炉内的水垢厚度每增加1mm,那么锅炉的热效率就有约3%的下降率,并且这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要加大技术创新及改革力度,在锅炉工作场所对新的水处理技术和除垢技术积极推广,从而加强对锅炉中给水、原水、回水及锅水的质量分析和检验,以实现锅炉无水垢运转的目的,促进锅炉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餐厅节能减排管理方面:
(1)光盘行动”减少餐厨垃圾
光盘行动不但为消费者减少了浪费,也为餐减少餐厨垃圾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鼓励学生吃光盘中餐,可以通过设置大小份菜单、给予用餐者一定优惠幅度来自觉践行减排增效。
(2)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和浪费
“出于环保和节能的考虑,我们成立了保护森林为目的的‘筷联盟,拒绝或减少提供一次性筷子。提倡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仅是餐厅的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促使学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节能理念。”为此,餐厅为到学生提供瓷质碗、碟、勺及密胺材质的筷子,所有用具在每次使用完后都会经过严格的清洗-冲洗-消毒-再冲洗-高温灭菌五道工序才再次供学生使用,让学生用得放心、吃得安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非一次性筷子。
总之,餐厅和锅炉房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认识高校开展节能管理重要意义,客观分析目前在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推新创优,对降低学校能耗、节约学校资源、节省学校办学成本、加大学校育人力度、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推进环保与低碳经济社会快速形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