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团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探析

2015-10-14眭国荣郑慧

理论观察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资助育人贫困生

眭国荣 郑慧

[摘 要]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通过创建贫困生精品社团等模式,探析高校社团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利用社团的优势与作用来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学生社团;贫困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52 — 03

目前,高校贫困生在大学生中所占比率逐步上升,国家及学校给予的各项关注与资助,使之成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2007年,我国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通过“奖、助、贷、免、补、勤”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使相关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但单纯的经济资助已不能满足当前贫困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何将资助与育人更好地结合,从单纯的经济资助转变为对高校贫困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资助是现阶段学生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而经过广泛的实践探索,活跃的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学生成长成才、素质培育与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利用学生社团这一发展平台来帮助贫困生自立自强,真正实现心理上的脱贫,不失为高校资助与育人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探讨如何创新高校贫困生社团模式,探析其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从而培养贫困生自我解困能力。

一、传统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缺陷

对于贫困生的救助问题,多数高校是以物质资助为主,教育为辅。与物质上的困难相比,更为严重和难以改善的是贫困生心理上存在的障碍与困难。面对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缺乏了一定的以人为本精神,只是采取机械化的传统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有些高校,甚至缺乏对贫困生的精神教育,只是一味的财务救助。

目前,较为普遍的贫困生教育模式主要定格在政策解读性讲座、诚信类教育活动等传统路径上,教育方式相对单一,对贫困生的心理、综合素质没有真正起到的“育人”效果。首先,在对贫困生的精神激励上,由于对精神激励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所采取的精神激励方式主要集中在学校公开表彰,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谈心及同学之间的关心鼓励等,这些激励方式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都是通过外界因素来激发贫困生本身,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精神激励仅靠外因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载体,让贫困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与激励,靠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才能共同实现对贫困生的有效精神激励。其次,对贫困生的教育内容机械枯燥,只停留于表面的宣传教育,没有从实质上关注贫困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各大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不外乎说教、讲座及发放教育手册等,只是简单的介绍国家关于贫困生救助政策的内容以及本校在贫困生救助方面的一些工作成果,这种教育方式流于形式,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及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甚至引起多数贫困生的反感与排斥,这就容易导致贫困生在遭遇挫折后,心理诉求无法满足,产生心理问题,可能最终引发校园悲剧。

二、社团模式在贫困生救助工作中的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在校学生依据共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或自身需要,自愿自發组成,并按照相关规定与章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自主开展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生群体组织〔2〕。利用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对于激发贫困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引导他们认清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方面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与作用:

1.有助于改善贫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精神贫困”是高校贫困生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3〕。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打扮、物品配备等方面都比较拮据,与身边一些同龄人相比之下形成的巨大落差,势必会给贫困生带来一系列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比如自卑、焦虑、敏感和孤僻等,在缺少倾诉渠道的情况下,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只能压抑在心里,极易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而通过参与学生社团,则能较好的改善这个状况。无论是普通社团还是专门的贫困生社团,内部成员都是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信念而聚集起来的,所谓志同道合者才能惺惺相惜,特别是贫困生社团,主体成员都是贫困生,大家家庭经济状况相似,容易在心理层面产生认同感,并能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归属感,通过一系列社团活动,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动能有助于改善贫困生的心理自适应能力,帮助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2.有助于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在提升自身技能方面的投入较少,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尤其是电脑、互联网等这类新型知识,他们较少接触,但这些又是在将来就业中所必须学习和拥有的技能,由于专业设置的限制,多数学生只能依靠一门简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够的。另外,由于贫困生往往只知通过学习成绩来改变命运,在参与校园活动时不积极,使得自身缺少参与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其就业。学生社团中的一些部门设置,如科技部等,以及社团举办的相关的电脑专题培训,比如Word、Excel、PPT等常用工具的使用等,能帮助贫困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电脑知识。并且,社团经常组织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能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贫困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这些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能极大的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就业能力。

3.有助于加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和产生。在大学这个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贫困生由于思想不稳定和对花花世界的好奇,极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袭,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诚信、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高校贫困生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社团通过举办感恩系列活动,渗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将爱国主义、感恩教育等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学生身上得以内化和传承。贫困生社团还鼓励大家走进孤儿院、敬老院参与志愿服务,或前往边远地区进行义务支教等,引导他们从“自助”走向“助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将此转化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优秀的道德楷模形象,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高校社团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稳步推进,大量的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的群众性组织出现并活跃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门的贫困生社团,更是为学校开展贫困生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社团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目前,为了强化对贫困生的育人工作,助其真正实现心理脱贫、能力脱贫,国内各大高校都已经陆续建立了贫困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育人,提高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以河北大学为例,学校专门成立了河北大学自强社这一实体组织来有效推进贫困生教育工作〔4〕。其宗旨定位于“助困和育人同步,扶贫与励志携手”,立志于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的同时,培养其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定期举办以“自强”为主题的公益励志讲座,并通过树立自强典型,倡导与鼓励贫困生要内心强大起来,学会独立与自助。同时,社团还成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对遇到困难,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另外,自强社还经常举办“爱心超市”、“爱心包裹”等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与感恩意识。除了这些单方面以社团为主体举办的實践教育活动,在社团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创办宣传高校资助政策的阳光助学网站与报刊,实行校院两级运行机制,实现了以社团为载体,以媒体为窗口的双向互动。如今,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河北大学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贫困生为教育重点,辐射全校学生”的自强教育社团模式,极大促进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强教育,有力地推动了本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也为其它高校创新社团教育模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二)高校社团资助育人的引导措施

以社团组织模式来实现高校贫困生实践教育,是可以真正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正确认识自我,为应对以后的挑战打下坚实基础的有效措施。借鉴已有的社团建设成功案例的经验,并加入新的理念,对于如何更好的利用社团教育模式来完善对贫困生的育人效果进行思考。

1.转变资助观念,重视与发挥社团育人作用

部分高校的实践证明,社团育人作用明显。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能在社团活动中,寻求自我实现、人际交往等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社团育人价值,为其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和氛围。

第一,加强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要将社团建设放在学校工作计划的突出位置,应建立由分管部门领导,学生管理部门、团委、教务部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社团管理团队,各部门分工明确,统筹兼顾,合力渲染社团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社团有效发挥对贫困生的育人作用〔5〕。高校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是保证社团繁荣昌盛的关键,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特别是贫困生社团的思想领导,要求社团成员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学生遭遇思想矛盾和问题时,要对其进行积极的调节和疏导,坚决抵制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侵袭。其次是组织领导,高校应将贫困生社团的管理纳入高校贫困生的扶贫助学工作行程,并明确学生社团的监管部门,保证社团与学校管理层之间信息的通畅,以及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

第二,大力支持与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就业形势等一系列因素使得贫困生产生了过度自卑、焦虑不安、性格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羞于言贫”、唯恐丢脸等心理因素让他们错失参与社团活动提升自我的机会。对此,高校应在贫困生参与社团的政策上给予倾斜,通过经费补助,职位优先等措施来支持与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他们创造自我锻炼、自我展现的条件,促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转变观念,自立自强。另外,高校要重视充分挖掘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要利用社团组织自身的积极因素,增强其内部凝聚力和归属感,调动社团成员的热情,发挥其特长和优势,组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帮助贫困生培养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和表彰措施,通过评选标杆人物等活动来进一步深化精神激励。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校内外实践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将优秀的价值观念悄然内化为贫困生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2.创建精品贫困生社团,积极开展育人工作

贫困生社团是高校针对贫困生自身的特点,以自立自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生团体组织。精品贫困生社团的建立和社团活动的开展对贫困生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进行贫困生社团合理定位,确立育人目标

由于高校贫困生社团与其它高校社团相比,其主体对象的特殊性,高校贫困生社团的目标设定也必须明确而又极具关联性和针对性。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整体特征,他们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大、人际交往不良、适应能力较差、创新技能不足等问题。同时,高校贫困生的受助来源比较广泛,有来自国家、学校、社会基金、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资助,这些大大小小的资助对于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和促进他们的学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高校贫困生在学业之余,更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提升全面素质,承担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学会感恩和帮助他人,并且尽快的自立自强起来,创造财富造福社会。因此,综合考量高校社团的特点、高校贫困生的群体特征以及其受助来源和社会责任等,贫困生社团的目标定位应该如下:提升素质、自助助人、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第二,建立科学的社团组织结构,奠定育人基础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合理设立职能部门。通过制定章程和制度,可以使成员行为统一,活动开展有依据,确保社团的规范管理。并根据社会实践、思想教育、成员管理等功能设立相应的多个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统一,协力合作。其次,成员的培养与管理要更多的注重人文关怀。成员进入要设立一定的门槛,让贫困生认识到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加入,并且让他们感到参与贫困生社团是一种荣誉而不是包袱。在管理方式上要尽量体现人文关怀,做到团结友爱、以人为本,将成员作为社团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最后,择优构建骨干队伍。为保障社团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注重日常培养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根据工作表现构建精简的骨干队伍。骨干是组织的核心人物,对其它成员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发展进程。

第三,项目化管理社团的品牌活动,提升育人效果

精品贫困生社团应跳出传统的框架,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可将针对贫困生进行的活动类型分为感恩教育类、修身励志类、心理援助类和诚信宣扬类四个项目,通过对活动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实现社团成员的有效参与〔6〕。(1)感恩教育类。贫困生接受各方资助,理应培养其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通过举办探望孤儿院和敬老院等感恩教育类活动,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学会回馈社会。(2)修身励志类。贫困生社团通过举办修身励志类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广大贫困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平台,帮其树立自立自强、勤奋好学、不惧挑战的人生理念。(3)心理援助类。心理援助是贫困生社团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社团必须实现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与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4)诚信宣扬类。由于多个贫困生欠拖贷款的实例发生,贫困生的诚信状况成为近年来的教育热点,开展宣扬诚信的社团活动,可以使贫困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教育,树立诚信意识。

〔参 考 文 献〕

〔1〕刘俊杰,杨颖.推进贫困生社团组织建设——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西部,2012(02-03):166,176.

〔2〕王俊伟.学生社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提升的新载体〔J〕.沧桑,2010,(04):206-207.

〔3〕贾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1,(07):14,29.

〔4〕高洁,静茹,艳美.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新模式——团组织模式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03):39-41.

〔5〕杜俊玉.社团活动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探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31-34,68.

〔6〕吴旭东,杨木.学生社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激励的新载体〔J〕.教育研究,2008,(03):205-2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资助育人贫困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