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
2015-10-14杜宇
杜宇
解读《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
杜 宇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哈姆雷特》最能反映他人文主义精神。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剧情介绍,从人文主义的觉醒、人文主义的形象以及人文主义中的存在主义三个方面解读了此作中的人文主义。
[关键词]人文主义;觉醒;形象;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04 — 02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哈姆雷特》最能反映他人文主义精神。1601年,莎士比亚根据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编写的《丹麦史》中哈姆莱姆王子为父报仇的历史记载,用人文主义观点,成功地把它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的社会悲剧。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点:反对封建诸侯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一、 人文主义的觉醒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封建社会矛盾的悲剧,我们从哈姆雷特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来莎士比亚所带给我们的人文主义意义,而哈姆雷特把这种意义积极的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哈姆雷特对于人生命的态度,他认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极为重要的。不是可以随意去屠杀毁灭的,所以他在见到他父亲的鬼魂后,心中仍是有疑问的,他要求自己去求證这个事情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去复仇。因此,他先是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的怀疑,他去试探他的母亲,之后借戏班子演戏---谋杀,来试探他的叔叔,他要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判断。这样来看,我们就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人文主义。直到现在来讲,文中所展现的人文主义依旧具有极大的价值。对哈姆雷特来说,人文主义使他的思想大于行动,他要报的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他深深地感觉到复仇责任的重大,也勇敢地去承担了这个责任,如他说的:“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切要肩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这是他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想要通过复仇来消灭克劳迪斯所体现的罪过,这样整个时代就可以颠倒过来了。
哈姆雷特想通过复仇消灭克劳狄斯体现的罪,认为这样就可使时代再颠倒过来。最后,哈姆雷特认为这个世界真糟.感到绝望,他也没有给自己重整乾坤一个道义上的理由。社会秩序的失范与人心秩序的失序往往是共生的。哈姆雷特在生命价值还没得到确认之前,即在人心秩序还没安顿好之前.就被迫要去重整社会秩序。在层层真相的拷问下,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一瞬间遭受了他人无法承受的打击。因此,他不得不通过自己装疯卖傻是自己的内心得以短暂的安慰与冷静。我认为,他慎重的性格和人文主义思想是他行为延宕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他装疯卖傻的过程中,很伤心与无奈的面对着自己好朋友灵魂的背叛,无法向他们所说自己的情感,这样就更加深了他对这个伪善社会的厌恶与痛恨。
哈姆雷特是一个纯粹的人文主义者,在觉醒前只是从事于思想,文化的改革。甚至有些人文主义者中的一些人脱离人民,蔑视群众,有的人本身是官吏,贵族,或僧侣,同封建贵族,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人文主义哲学家,科学家也常常在唯物主义与经院哲学,唯心主义之间徘徊。凡此种种,都是人文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二、 人文主义的形象
历来在莎学研究者的心中都有各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却是毋庸置疑的。哈姆雷特一向认为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曾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有着远大的报复和理想,对世界、人生、友谊、爱情却有着一整套人文主义观点。像其他的人文主义者一样,他对人类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并坚信人的力量定能战胜命运。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平等互爱,要求士兵对自己“ 尽爱”而不应“尽忠”,愿意与他的好友霍拉旭以“朋友相称”。他相信人类前途是光明的,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理想的社会。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哈姆雷特那种人文主义“爱”的理想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当然,同黑暗的社会现实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是始终存在着的,不过是接触了丹麦现实之后,特别突出地显露出来罢了。哈姆雷特饱含着“爱”的激情,回到了丹麦。他看到的却是一个冷酷的社会现实,父亲暴亡,叔父篡位,母亲那双送葬的鞋子还没有穿旧,就匆匆改嫁,“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裘被”。朝廷里,荒淫无耻,花天酒地。心爱的人充当了敌人的工具,昔日的朋友现在变成了奸王的密控和帮凶,过去曾经对克劳狄斯扮鬼脸的人,现在都愿意出高价来买他的一幅小照。大小朝臣赵炎附势,唯唯诺诺,他发现处处是暗礁,事事有阴谋。“爱”的理想遭受到现实的摧残,诗人式的灵魂经受着现实的折磨。哈姆雷特把理想中的真善美同现实中的假恶丑对比。发现他所看到的这个实际世界同他幻想的现实不一样,感到“爱”的危机,“爱”的理想的破灭,从而引起了他对现实的失望、怀疑、愤怒和沉思。哈姆雷特由一个“爱”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头脑的人。但莎士比亚把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意识与新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合在哈姆雷特形象塑造的全过程中。哈姆雷特固然不能等同于莎士比亚,但他执着的思想性、追求人生一样的自我求证精神,显然传达了戏剧诗人作为“时代的灵魂”的心声,甚至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先进文化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自由的追求,以及关于人的“异化的沉思与迷茫”。
历史的反复和螺旋状态,是人文主义理想者们不期然而然的规律。人文主义者们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绝非为了一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在哈姆雷特机智地以“戏中戏”的方式证明这一骇人听闻的罪恶时,本可以毫不犹豫的复仇,但在克劳狄斯慌乱地向上帝祈祷时,哈姆雷特不是趁机杀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敌人罪恶昭彰时,再举起正义的剑惩罚邪恶。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结,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
三、 人文主义中的存在主义
哈姆雷特最后提出的这个问题,生存还是死亡(To be or not to be),他总是觉得自己输给了这无耻的人生命运。想反抗却又无能为力的悲剧情愫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自己,哈姆雷特就这样成为整部剧的悲剧的主角,在剧中处处体现了悲剧精神。剧本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就背上了三道伤痛: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他曾经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幻像破灭了,背上了这样不堪的现实。
由于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哈姆雷特想到了以死来解除痛苦,但是在那个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那么美好的世界就被这三道伤痛无情的击溃,满目疮痍。就从这里开始,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成长的童话般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这样的话。仅仅在几天之内,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种悲剧的命运,而这种悲剧的命运将伴随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他的叔叔以他装疯卖傻的病为借口,将他送到英国去治病,而哈姆雷特知道这是一个阴谋时,借机在半路上跑了回来,他并不是真的疯了,他只是在采用自己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复仇计划,但是,当他回来后,发现自己最爱的奥菲利亚已经死了,他那充满人文主义的内心情怀又激发了他那因奥菲利亚的欺骗而隐藏的爱情。他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时的哈姆雷特才是真的疯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失去了爱情与爱人,而是此时的哈姆雷特已经身无一物,他早已经没有了亲情与友情,再当奥菲利亚的离去,这使他彻底失去了理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逝去,内心的痛苦与仇恨使得他走向了毁灭的复仇。
哈姆雷特一直被“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困扰着,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生与死的问题,而是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心理,他对是否去复仇,该不该这么做产生了困顿,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对死亡的思考使他想到了他死后的境遇,是不是痛苦的,可怕的,而且必然再回不去了。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
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延宕体现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文主义善良仁慈的一面,从而反映出的是,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现实给内心造成的伤害是极大的。他所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黑暗与伪善,他的亲人、朋友与爱人都给他造成了悲剧的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痛苦的生活中,哈姆雷特勇敢的为父亲报仇,这是他英雄形象的体现。这是他的特质。假设他最后活了下来,我想他也会被之后的现实所谋杀,他定是忍受不了这样的恨与伪善。他头脑里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无法让他能与这个肮脏的世界所苟同的。
其次,哈姆雷特的延宕也是他审慎性格的体现。从前文可以看出,这样的性格使得他的复仇计划一次次被推迟,而这样的性格就是一位伟大的君王、一个英雄所应该具备的,他作为丹麦王位的继承人,无论在政治、军事、生活上都是应该思考清楚后才能做决定的。凡是不能够武断。复仇这件事不仅仅关系到他的父亲和家族,还关系到挽救整个丹麦社会,也是他内心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这使他本身英雄形象上又增添了一道光环,他的高贵体现的非常酣畅淋漓。
《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因为文章以所有人的逝去为结局。但是在文中更多的体现了哈姆雷特的英雄形象,他是那样的勇敢坚强、思维审慎、可爱善良,这些都使的他在压抑恶劣的环境中表现的那么出色,夺人眼球。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他高尚具有吸引力,善良而不畏惧恶势力,这足以体现他的人生价值。尽管结局是悲惨的,没有改变残酷的现实,但是哈姆雷特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哈姆雷特是作者理想化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也是作者用以表现个人同社会的冲突、理想同现实的矛盾的艺术典型。《哈姆雷特》是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部力作,哈姆雷特的学问、英明以及他的悲剧都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哈姆雷特是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者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倾吐了作者对人文主义者的追求与惶惑。人文主义者在认知理性的高度,崇尚冒险,积极主动地征服自然,从而产生渴求知识和理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普希金在谈到莎士比亚艺术本质时指出:“莎士比亚在悲剧里所展示的是什么?悲剧目的是什么?是人和人民,是人类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这就是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参 考 文 献〕
〔1〕 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 李公昭.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达.哈姆雷特:超自然与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J〕.西华大学学报,2005,(01).
〔4〕 何其莘.英國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5〕 张亚娟.再论哈姆雷特延宕之根源: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J〕.科教文汇,2009.
〔6〕 刘杰.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5.
〔7〕 Chen Jia.英文作品选读〔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