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视角下班级中的幼儿
2015-10-14耿世恺
耿世恺
摘 要 在幼儿园班级这个初级的社会组织中,对幼儿最重要的两种人际关系即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又分为两种,即教育权威关系及依恋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最需要、最独特的一种社会关系。为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幼儿园班级的特点,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关键词 关系视角 班级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9.076
The Children in Class under Relationship Perspective
GENG Shikai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In the kindergarten class in the primary social organization for children two most important human relationships that is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fellowship.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is divided into two, namely, the author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ellowship young children most in need, the most unique kind of social relatio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paren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class, consciously help and guide children to establish good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fellowship.
Key words relationship perspective; class; children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而人际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个体的个性进行调节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独特的心理“截面”,它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受整个社会关系的制约。①幼儿在幼儿园班级这个初级的社会组织中,同样也摆脱不了人际关系的制约。在幼儿园班级中,对幼儿最重要的两种人际关系即师幼(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关系和同伴(幼儿与幼儿)关系。
1 幼儿园班级中幼儿的地位和角色
美国社会学教授和著名学者约翰·J·麦休尼斯曾经指出,在每个社会中,人们通常都会运用地位(指个人所拥有的社会位置)这一概念来构建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因为地位作为我们社会认同中的一部分,它有助于界定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社会学奠基者之一的齐美尔(Georg Simmel)所指出的那样,在我们与他人交往之前,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人是谁。②个人拥有一定的地位并履行相应的角色行为。所谓角色,指的是拥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人所期望的行为。比如说,处于学生的位置,你就需要履行上课和完成功课的角色。③
幼儿园班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社会,幼儿在学习和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宏观的社会关系体系在这个微观社会的折射和反映,每一个幼儿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扮演了一定的社会角色,而幼儿在这个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个性的社会化起着决定作用。④
在幼儿园班级的幼儿社会关系结构中,存在着一个正式的结构。在这个正式的结构里,幼儿处于被指派的位置,同时这个正式的结构里会发展一些非正式的结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相互作用模式的发展。幼儿园班级中的幼儿首先存在在一个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这个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的特征是:社会和幼儿园授予教师权力和领导位置,而教师拥有实施教育目标、社会规范和评价幼儿的权威。⑤幼儿在班级组织中的地位取决于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表现。
幼儿教育保教结合的特有本质决定了在这个正式结构里,教师不仅有传统中小学老师的权威,还是幼儿的依恋对象。有研究表明, 低龄幼儿与幼儿园里的老师间的关系近乎幼儿与其父母关系的翻版。⑥
在幼儿园班级中除了上述的正式结构,还有一些由班级中的小朋友三三两两组成的非正式结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班级正式结构的某种机能失常或是班级组织中的学生的一些需求在正式结构里得不到满足,就必然导致班级非正式结构的出现。非正式结构一般是自发产生的,主要是由相互选择的程度决定,建立在直接交往和情绪好恶的基础之上,它往往表现为“小集团”、“友好伙伴”、“一群密友”等形式。幼儿在非正式结构中的地位可能受到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身体特征、仪表、外貌、能力、性格、体育技能等。非正式结构对幼儿的影响,比父母的赞许、教师的评价或者在班里享有的威望更加重要,它在塑造幼儿性格以及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⑦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地位和角色是和在与老师交往中完全不同的。幼儿与同伴最大的特点是地位平等。相比同伴间横向的平等交往,亲子间的交往与师幼间的交往都是垂直交往。同伴关系既不像亲子关系一样是有血缘性质的,也不像师幼关系那样是根据幼儿园的安排而固定不变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相识小朋友来确定同伴关系。
2 班级人际关系中的幼儿
2.1 师幼关系中的幼儿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学校的媒介。幼儿园的这一过渡位置使得其教育既具有学校教育的某些教育特点,又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园的这一特殊位置决定了幼儿园班级中的师幼关系应该是兼具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点与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某种特质。
2.1.1 教育权威关系中的幼儿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对老师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和服从就是教师权威的体现。在这种权威关系下,幼儿大致被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这类孩子通常比较活跃,上课积极发言,在一日活动中对于老师口中的“不许”“不准”不会轻易“越雷池半步”,通常不用老师提醒都会知道相应的时间段应该做什么并主动去做。比较有礼貌,早上入园和下午离园都会主动跟老师问好及道别。第二类是“安分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没有那些“好孩子”活跃,他们是属于比较沉默的群体,也因此通常都是被忽视的群体。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他们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很少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打闹,要么就是无所事事地坐着发呆,要么就是顾自顾地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会刻意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给老师增添什么特别头疼的事。最后一类就是“令人头疼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都是坐不定的孩子,集体活动时不会很认真地听老师指挥,通常还时不时地搞点小动作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活动。经常成为小朋友“告状”的对象,不是打了这个小朋友一下,就是撞了那个小朋友一下。
2.1.2 依恋关系中的幼儿
关于幼儿的依恋类型,通常分为四类,分别是: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和无组织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相信别人的同时,也信赖自己; 反抗型依恋的幼儿相信别人但是不信赖自己;回避型依恋的幼儿相信自己但是不信任别人;无组织依恋的幼儿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⑧这四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在师幼依恋关系中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因为对别人和幼儿园环境都很信赖,所以通常会表现得乐观积极,比如积极与老师互动,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等,这样很容易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那些没有在幼儿园与老师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常常出于多方面原因,比如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不太信任等不愿意与老师互动或者在互动中比较被动,这样的孩子不管是在自我概念的形成还是自我效能感觉的提升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2.2 同伴关系中的幼儿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平等交流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⑨幼儿的同伴关系是相对于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而言的、存在于幼儿之间的一种心理上的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同伴关系是幼儿最需要、最独特的关系。
庞丽娟采用同伴提名法把幼儿园班中的幼儿划分为五种类型:⑩受欢迎幼儿、被拒绝幼儿、被忽视幼儿、矛盾型幼儿和一般型幼儿。受欢迎幼儿通常是班级中的“小明星”,这类幼儿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类型。在庞丽娟的研究中发现,在受欢迎的幼儿中,女孩子居多。这大概可以归因于性别差异。因为通常相对于男孩子而言,女孩子会比较乖巧,而且懂事。她们经常会得到老师的赞赏,这也无意会增加班上的幼儿对这些小朋友产生良好的印象。被拒绝幼儿由于各种原因是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同伴,或者是因为他们经常搞破坏,或者是因为自身性格的某些原因造成的“不合群”。虽然通常他们也有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意愿,但经常会遭到拒绝。而被忽视幼儿则是平时很少引起同伴的注意的幼儿。他们大多自身性格比较内向,较少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在一日活动中,中规中矩,不会表现的特别优秀引起别人的关注,也不会因为不守规则而被老师点名批评。矛盾型的幼儿本身比較活泼,喜欢与别的小朋友一起活动。但是又容易搞破坏,属于让别的小朋友又爱又恨的角色。一般型幼儿没有“小明星”那么受欢迎,但也不至于时常被其他小朋友忽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身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中的幼儿在幼儿园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不仅要受制于教师的权威而不得不遵守幼儿园班级各种的规则规范,而且因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又不得不对所在班级的教师产生依恋,同时又会在同伴群体中发展多样的同伴关系。为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幼儿园班级的特点,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注释
①④⑤⑦唐迅.班级社会学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1,114,115,116.
②③[美]约翰·J·麦休尼斯著.社会学[M].风笑天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8,171.
⑥ 芭芭拉·鲍曼,苏珊娜·多诺万,等.渴望学习[M].吴亦东,周萍,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
⑧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⑨ 池瑾,冉亮.学前儿童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65.
⑩ 庞丽娟.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