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源液压公司:基础件企业的再生范本

2015-10-14□王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液压产品企业

□王 羽 苏 僮

力源液压公司:基础件企业的再生范本

□王 羽苏 僮

在贵州,有这么一家以基础件起家的企业——力源液压公司,它50年来专注一件事,把液压泵产品做到了世界级水平,让小小的泵产品闯进了强手如林的大世界。

大与小的搏弈,就是一种纠结。尤其是在全球化市场的今天,中航重机副总经理、中航工业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姬苏春,产业投资布局对他来说是最大的考验。过去“管一个厂几个车间”,相对来说轻松得多,如今同时要管2-3个同等规模甚至更大的省外企业,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这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争。”业界专家认为,如果输了,有可能将输掉一个国家的高端液压产业。

因为,他们正是目前中国高端液压产业的积极践行者。

“小企业”眼里的 “大世界”

说到力源,知道的人并不多。

说到“航空工业第一股”,股市里捣腾的人应该知道些许。

事实上,力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国民政府时期在贵州建立的第一家航空发动机企业——大方大定厂,其生产了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代表人物有“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和中国高温材料先驱荣科等杰出人才。

前者是生产航空发动机的主机企业,后来者却是发动机液压泵/马达产品的专业化企业,两种文化的重叠和繁衍,生成的,是两代三线人,一部航空报国史。

泵,液压振动装置,体积是很小。小到配套在飞机等大型设备上,看不到身影。其价格是主机的1/50,或者更少。四五千元1台,对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大型装备来说,更是不足挂齿。

但是,别看小小的一个泵,却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华禁运的高科技产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到火箭、导弹,神舟飞船,战车,小到挖机、助力泵甚至儿童玩具等民用产品,无一不需要泵/马达产品。

“50年,我们就做一件事。”姬苏春平实的叙述,可以把产品说得栩栩如生,几乎能听见机器工作时振动的声音。

“专业化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密码。” 姬苏春自信地形容,没有专业精神,我们无法把一个小产品做到世界级水平。

一次,他率团去美国,在芝加哥机场,一位美国安检人员在检查他的护照时询问他去哪儿,当听说他们是去卡特彼勒谈合资合作时,老外立即睁大眼睛,竖起大拇指:VERY GOOD!

小小的一件事,折射一个大道理:做任何一件“小事情”,只要做到与世界巨人对话的水平,就是一个“大事件”。

小事做精,大事亦成。

听起来非常简单的经营哲学,真正做起来,难度非同小可。只有甘于清贫,耐得寂寞的人,才有可能把“小事”做到极致,小事就可能做成大事。

也许国际知名企业能用世界一流的材料制造出世界级的液压产品,而用国内材料却倍受煎熬。力源却能用中国材料,制造出世界级产品,这就是核心控制能力。大学毕业就从事液压系统设计工作20多年的公司总经理胡冬生坦言,泵产品,没有十年八年的积累,想都不要想出成果。

以专业化为路径,技术做精、专业做强,力源逐步走出了一条从转产试制、测绘仿制、改进改型、消化吸收到自行研制的创新之路。

目前,该公司产品配套率在航空、航天领域达到90%以上。航空液压泵几乎覆盖了国内全部机种。成功配套于“神五”、“神六”系列载人飞船以及“嫦娥一号”、“二号”登月工程。

与大企业玩,与世界级企业对标,大处着眼,小处收获。

“小企业”里的 “大格局”

翻读力源,我们发现一个怪现象: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战略的大考验,力量的大整合,产业的大升级。

党委书记李杨回忆,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次次危机四伏的成功突围。1980年,工厂从大方搬迁到乌当,职工从此从“村民”变成了“居民”。

进城后,企业如下山的老虎,过关斩将,一路高歌。成功地开发了一大批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军品实力大增,民品产业开始布局。

1985年,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台高压柱塞泵。随后相继开发的全系列挖掘机配套用高压柱塞泵/马达,并替代了进口,使工厂迅速地走出了困境。从而实现了企业军转民、内转外的发展战略转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大洗牌”,工厂出现生存危机:资金短缺,贷款困难、企业举步维艰。

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打开一扇窗。

公司以敏锐的嗅觉,抓住了国家第一次发行股票的战略机遇,独家发起创建了贵州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1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作为中国液压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航空工业第一股,公司不仅募集到大笔资金,使工厂摆脱了徘徊不前的困境,更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十年内两次搬迁,三次大规模的集体迁徙。这在三线企业很是少见。许多企业经不起如此大的折腾,还未搬完,整个工厂就垮了。力源却是另类,越搬越有劲儿。如今,处于贵阳高新区有新厂区完全处于房地产高楼的包围中,有人戏言:再次搬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大家纷纷捂紧钱包,现金为王。偏居一隅的力源却迈开步子,到江苏去收购一家基础件企业,逆流而行,在危机中寻找商业的最佳机会:别人惊慌时,正是你放开手脚大干时。

从2008年开始,力源将战略锁定在与大企业“玩”的生态链中,以此激活中小企业配套市场;以国际视角为标准,以产品升级为载体,全面提质提速。

关注“大腕”的结果,让有限的力量更为集中,集群优势更为明显,品牌效应得到了有效发挥。

2010年,力源液压公司正式与全球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在江苏省无锡市建立合资公司,实现了融入世界液压产业链的产业梦想。各以50%对等的股比合作,这在中国工程机械的合作史上较为少见。

紧接着,公司产品又成功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农机制造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采购目录,供全球采购。

“这是亚洲最好的厂房之一,主厂房所有风水电气都不走地下管理。8条国际一流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力源公司副总经理兼苏州公司总经理杨劲松描述,“所有的行为理念,全都对标国际标准。”

如今近2万平米的大厂房内,近3个亿的国际著名精密设备将在这里聚会。“到时,肚子会填得满满的。一切都以国际为标准。”

第三次战略转移,“市民”变成“国际公民”。

这一次的跨越,不是数量的提升,而是“体质”的提速。

公司产品全面从中、低端向高端领域迈进。公司用户全面从“零散”的20家用户转向向全球1-2家国际知名企业靠拢,向全国最大的3-5家工程机械和农机制造“巨头”联手联姻,确保公司背靠“大树”而不倒。

配套企业不增反降,过去一项产品配套10个厂家,如今发展到1个厂家配套20多个型产品,一些产品在一台主车上配套价值多达10万元。中国工程机械前三强的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三联重工等业界“大哥大”上,甚至是力源独家供货。

农业机械液压系统过去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水稻收割机泵/马达液压系统,国内尚无系统配套,国家科技部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1988年,力源厚积薄发,攻克重重技术难关,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HST高端农机液压系统。产品一炮打响,成为公司继军工、工程机械之后的第三增长极。系列产品成功配套到中国最大的水稻收割机生产企业星光农机等优势企业上。5年间,公司产值连年以1000万元人民币、2000万元人民币、4000万元人民币、8000万元人民币、1.2亿元人民币的骄人业绩逐鹿市场,年均增速达30-35%。

“我们的产品价格要高于进口产品的30%。”胡冬生两手一摊,“没有别的,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目前,力源研制生产的静液压传动装置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开发了四大系列近2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居国内同行业配套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年产50000台套的产业能力,产品还随主机出口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公司农机液压产品,成为响铛铛的中国农机行业液压系统第一品牌。

读懂一个企业,是在读懂一群人。

“小人物”里的 “大对话”

和姬苏春交流,很少听到虚浮的说词、空泛的口号,更多的是,点对点的实干对话。

做大做强是企业的最终归宿和最高目标,但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特质。产品成长的基因不一样,选择的路径自然不一样。

“想像不要这样简单,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想都别想。”胡冬生笑称。

对于一个基础型企业来说,如何定位?把小事做精,这点难能可贵,特别是在大伙儿都在做大做强的狂飙车道上,谁肯停车和减速呢?

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做基础产业的人,必须信守自己的底线: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

姬苏春举不少例子,中国为什么很多产业做不好?都是好大喜功惹的祸。很多人很多事,都是在根本不具备做大之前,盲目奔跑,累死沙场。

“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大?”姬苏春自问自答,因为我们的基础和管理水平远还没有达到扩张的能力。力源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路:从基础产业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踽踽独行。甚至宁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投在基础建设和设备进口的“铁砣砣”上,也不去收购一两家企业。

有人说,这不是为企业发展缓慢找理由吗?不是!这是出自于一个基础件企业基因的个性之必然。

基础件企业的工艺和原创性时间长,是慢工出细活的“内容”工程,甚至于是名工巧匠手工调试出来精品工程,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叠加出来的品牌。

“什么叫战略定力。”力源群体给出的答案,让人想到了斩钉截铁一词:“战略确定了,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坚持。”。

保持战略定力,一是眼光“上行”,把战略平台移植到国际视线上,与大企业为伍:点上突破;二是力量“下沉”,重点确定突破一批科研成果,创新成就未来。

党委书记李杨有此同感,过去太多纠结于数字的些许起落,而忘记企业发展的方向。现在基本扭转过来,以质取胜,靠“体质”赛跑。

她总结说,力源人的市场嗅觉可能是天生的,非常敏锐。每一次新生事物出现前,力源人都能紧紧抓住。

如今,公司已将发展战略延伸至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长三角”,主动融入世界产业链,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圈,投资近10亿元先后在江苏如皋、无锡等地落子布局,谋局全球化,势取规模化。目前7家子公司已初具规模,集团化经营格局,渐成气候。

战略的定力说白一点,是企业家在大风大浪中能保持清醒的认识,不盲目从众,而是倾听自己企业“心脏”的声音,决定加速或是减速?这是自己“内心”与企业“外力”的一种意志力较量。

有专家说,中国工业的问题,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基础材料工艺过不了关。就像人走路脚不好一样,走得了路,却走不了多远。

“我们过多的关注了高大全项目,三五年就能出成果。”姬苏春叹息说,有谁关注过基础产业?说得多,做得少。“根”在土壤里,不易被人发觉,更不会主动露出来。只有越埋越深,长出来的果实才会越来越大。

“基础产业没有20年的积累,不会有成果。”视技术为公司第一生产力的胡冬生分析,国外一些做基础件的家族企业能做成百年企业,关键一点就是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棒式的专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精做透,做到无与伦比。

“坦率地说,我们今天才初步具备向外扩张的能力。”姬苏春说。

投资接近3亿技改的金河铸造基地,已形成了精密铸造三条国际化的生产线,达产后产值将以年增5000万以上的规模,快速递增。代表亚洲最高水平,投资高达10亿的的中国高端液压产业基地,今年年底建成后,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过去以千万元的增长,如今以亿元为单位的增长不再是梦想。

3-5年内,公司产值将以10亿、甚至20亿的增长极实现跨越。“十三五”期间,公司产值将达到30亿元左右。

猜你喜欢

液压产品企业
基于仿真的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机床与液压》投稿要求
基于Stateflow的民机液压控制逻辑仿真与验证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小型车用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开发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