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提升历史教学实效
2015-10-14梁智孟
梁智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37-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在“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中要求“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看得到、容易很快接受的知识。新课改将其看作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乡土历史”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遗迹遗存等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源,它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历史是学生生存环境的历史,那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方的历史,可能学生的祖辈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可能事件就发生在学生居住的地区,可能就是学生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好像手捧着一杯茶,拉过一把椅子可以促膝长谈的对象。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具有亲和力,既可改变空间上的遥远,也可缩短时间上的距离,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的,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如在讲授必修一第3课中“科举制度”一目的内容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所在的诗山镇名称的由来吗?”然后让知道的学生来讲述,最后老师补充总结:诗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人文底蕴深厚。其名称由来与“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有关。唐贞元8年(公元972年),曾在诗山境内高盖山结庐攻读的欧阳詹高中进士,喜登龙虎榜,“开八闽文风之先”,被任为四门博士。此后,因欧阳詹博士诗名远播,著作颇丰,文人雅士纷纷登临于此,争相吟诵凭吊,留下遍地墨迹和琅琅诗声。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慕名而至,瞻仰欧阳詹曾在此读书留下的众多诗词佳作,由衷感叹:“此诗山也”,于是“山头城”遂更名“诗山”。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增强自豪感,拓宽了自己视野。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二、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是加强人格教育、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上,提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和明确任务。虽然现行的教材中不乏这种教育素材,但我认为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有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不少古圣先贤、名臣大儒、民族英雄、社会贤达,他们的先进事迹是进行人格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是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的,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如讲到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我重点介绍了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的“异端”思想家李贽;讲到台湾问题时,我适时地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和帮助康熙统一台湾的施琅将军;讲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我列举了对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黄仲咸先生等爱国侨亲,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注重气节、品德,注重个人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爱国爱乡、热心公益,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思想对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三、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是增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历史学科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入乡土历史,运用乡土历史开辟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泉州大地,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广阔天地。可以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和研究性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就近参观考察本地的历史遗存(如建于宋代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婆罗门塔)、纪念馆(如叶飞将军纪念馆、黄仲咸纪念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诗山公园烈士陵园)、名胜古迹(如凤山寺、龙山宫),指导学生进行人物专访,访问附近阅历丰富的长者,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乡土历史、家史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引导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乡土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何运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应使之与历史教学相辅相成,完美结合,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作为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泉州地区的历史教师,我们理应将这些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再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的有机整合,这样,我们的学生自然会“爱”上历史。这样的历史教学自然会更具实效性。
(责任编辑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