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体验旅游开发的思考
2015-10-14秦春林钟泓
秦春林++钟泓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在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展体验旅游活动,符合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可以起到保护和提高湿地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发挥湿地的生态、游览、科普与环保教育等多种作用。文章以我国唯一一块峰林平原地区岩溶湿地——桂林会仙湿地为例,探讨了湿地体验旅游开发的原则,提出了根据湿地资源条件,体验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湿地;体验旅游;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3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2-0069-04
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蓄水防洪、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和文化遗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游憩场所,在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可以保护和提高湿地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游览、科普与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
湿地体验旅游开发的意义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于自然、人文环境探索需求的加强,融入了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多学科知识的湿地旅游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在目前湿地的旅游开发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将湿地旅游等同于传统旅游地的开发,主题设置、活动内容等与湿地资源特色缺乏联系,过于注重建筑等人造景观和设施的建设,活动商业色彩较浓等,导致湿地主要的生态价值和功能没能得到发挥,科普、环保教育意义不突出,甚至造成一些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注重个性化、参与性、求知性等特点的体验旅游需求越来越强烈,现代旅游正朝着体验旅游的方向发展。
湿地在开发体验旅游方面有诸多优势。湿地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久居城市的人们提供回归和亲近自然的场所,其中众多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以及人、生物、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是人们认识和了解自然、体验和感受自然的绝好机会,湿地中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积淀,则是一种良好的文化体验。因此,在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开发湿地体验旅游,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方向,能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湿地,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功能和意义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科普知识和环保意识,推动湿地的生态、游览、教育和经济等多种功能的实现。
湿地体验旅游开发的原则
对原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
湿地是一种复合型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则难以恢复。无论从湿地的生态功能要求、还是体验旅游的需求出发,在湿地体验旅游开发中,都必须以对原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为前提,一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保证湿地自然生态的完整性。
强调生态环保理念
湿地是保证人类和各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环境,在湿地体验旅游开发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确保在主题设置、设施建设、项目开展等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理念,让每一个人都自觉做到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
突出地域特色
湿地的形成与特色与所处地域的自然、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湿地体验旅游开发应充分体现湿地的地域特色。首先,要把握所处区域的山水、植被等自然特征,让湿地规划的整体风貌与其自然特征相协调,通过地方材料与技术的运用来体现地域特色。其次,准确理解本土文化的特质,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在环境、景观等建设中展示地域文化的精髓,营建地域文化氛围。
重视科普与环保的宣传教育
科普与环保的宣传教育是湿地区别于其他类型旅游地的重要功能之一,应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等特点,还可通过建设专门场所、体验活动项目等的设计参与,让游客了解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等特征和在改善空气质量等多方面的生态意义,增强人们对湿地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强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能为游客带来新奇、独特的感受,这是体验旅游追求的目标之一。不同类型的湿地具有不同的生态、生物、文化资源,这是湿地个性化、差异性旅游产品开发的原材料,可依据湿地的资源丰度与特色以及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差异,开发不同游览、体验方式和内容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
注重活动的参与性
参与性体验活动是加强游客体验效果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湿地体验旅游开发应结合湿地资源特色,设计一些参与性强、愉悦度高的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融入到活动当中,获得独特的体验经历感受和身心愉悦。
会仙湿地旅游现状
资源概况
会仙湿地距离桂林市35km,是漓江水系唯一的湿地,也是我国唯一峰林平原地区岩溶湿地。据史料推测,湿地在宋代时面积达65km2,由于过度农垦开发,至今面积仅约l2km2,周围现有以睦洞湖为其核心的大小鱼塘共20多个。
会仙湿地集“山、水、沼、运”于一体,山水景观优美,历史文化深厚。这里三面环山,水域纵横,农田、溪流和水塘密布,有芦苇、野生稻、野鸭等上百种动植物。
湿地周围有毛家村、山尾村等7个自然村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牧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著名的抗日名将、昆仑关战役的指挥将领白崇禧的故居就在湿地周边的山尾村,是一座桂北庄园式民居建筑,建筑面积约l500m2,现存全木结构的一座主楼及配楼,四周青砖高墙环绕,气势宏伟。开凿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桂柳古运河贯穿湿地腹地,沟通了漓江和柳江水系,是西南重镇桂林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和军需通道,古运河湿地段全长15km,曾筑有石拱桥11座、陡门24座,目前陡门遗址基本完好,保存完整的古石拱桥有4座。
旅游现状和发展机遇
会仙湿地目前仍是一块少人知晓的处女地,平时游客极少,只在节假日有少量的桂林市民到此游览,以农家乐旅游为主,游客们只是顺便搭乘村民用于生产的柳叶舟到湿地中游览一下,拍几张风景照,吃吃农家饭,会仙湿地具有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基本上无法感受和体验。
目前,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在建设中,桂林市原有的旅游产品也急需更新换代以增强和延续其旅游吸引力,而会仙湿地体验旅游开发无论在形式、内容上与桂林传统旅游产品有极强的互补性,又符合现代旅游发展方向。2012年2月,会仙湿地成为国家湿地公同试点,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球峰林平原地区岩溶湿地一农田一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示范工程,这为会仙湿地体验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会仙湿地体验旅游开发建议
基本思路和体验主题
以恢复和保护会仙岩溶湿地原生态环境为主,以现有湿地自然、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富于资源禀赋的岩溶湿地科学考察和休闲体验旅游活动,让人们认识和了解会仙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意义及地域文化,开拓桂林旅游新的发展方向,达到湿地旅游的游憩、科普、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意义。
主题是体验旅游的基础和灵魂,主题的提炼应与湿地的资源特色与发展方向相一致。会仙湿地周边山水环绕,具有岩溶地貌的典型特征,千年桂柳古运河流淌其中,动植物品种丰富,周边村庄人居生活与环境和谐,是现代人记忆中乡村家园的典型代表,基于这些资源条件,提出会仙湿地体验旅游开发的主题口号是:寻觅千年运河踪迹,感悟山水家园温馨。
保护和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会仙湿地是我国唯一的峰林平原地区岩溶湿地,一旦破坏,损失难以估量。在体验旅游开发中,首先要严格保护湿地自然岩溶生态环境,保证山体不受人为的开发和破坏,在保证现有水体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和修复堰坝、陡闸等措施,拦蓄和引入水源,适当恢复被当地村民围垦用于生产的水域,逐步扩大湿地水域面积,阻止生态进一步恶化。其次,对于湿地周围村民粗放管理的种植业、渔业和畜牧养殖业,要积极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对环境有破坏的生产方式要坚决制止,对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要严格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湿地良好的水质。第三,旅游开发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进行,项目规模严格控制在可行的范围之内,坚持资源利用最小人工化,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持其天然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岩溶湿地自然生态景观。
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和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将有助于提炼主题,丰富资源内涵,使旅游者的体验获得升华。会仙湿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桂柳古运河是古代中原与西南往来的重要通道,曾发挥了“能航、能排、能灌,农商俱赖”的多种功能。在体验旅游开发中,一方面,要还原古运河历史原貌,疏通航道,开通游览船只,让游客感受古运河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适当选择恢复一两处陡门的建筑和功能,通过陡门开启的现场演示,让游客体会到陡门蓄水通航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体会到先辈们精湛的工艺和技术。
白崇禧故居虽保留完好,但内部几乎没有任何历史人物的足迹。在旅游开发中,除了适当恢复当年H家的生活陈设,展示一些白崇禧的物件,让人感受白崇禧的历史影响及相关史迹,还可以利用故居中保存的戏台,表演桂林本土的桂剧和彩调,既可让游客体验桂林文化特色,又可情景再现当年国民党代总统李宗r等为白崇禧母亲祝寿时的历史场景,强化白崇禧作为国民党名将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民俗民风的保留与创新
地方民俗文化是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之一,在旅游开发中,应给与高度重视,积极保留,并结合游客需求变化适当调整,开发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会仙湿地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特征: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牧业,劳动、生活与水、船息息相关,人们的日常农事劳作、出行,都是以船代步、代车,划着船去田地里干活,甚至连耕牛都是乘船去犁田的,一叶叶扁舟在水面上、古石桥下穿梭而过,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在会仙湿地体验旅游开发中,除了常见的农事参与、传统美食品尝等活动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好独特的水上风景,不仅要鼓励村民保留带有浓厚当地民俗文化的生活、生产方式,以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还要开辟一系列形如村民的柳叶船的特色游船,让游客乘着游船,跟随村民穿梭在水域之间,甚至和耕牛一起乘船去参与农事劳动,之后回到村庄,与村民一起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真切体验会仙湿地上传统的文化与家园生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景观营造与设施的完善
在湿地的景观营造与设施的建设方面,要特别强调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尽可能与湿地的自然环境、整体风貌相协调,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例如在植物种植中,以乡土植物为主,配植模拟自然生境,让植物自然生息繁衍,以减少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又如在建筑外观的塑造上,以桂北民居中人字形坡屋顶为主,采用桂林山体起伏的山形和灰蓝色调,体量小巧,隐约出现在树丛中,与周边岩溶山水地貌融为一体,体现湿地所处桂林岩溶地貌的地域特色。
环保科普功能的发挥
首先,可以设立结合现代的光电声、高空影像等的电子展室,让游客了解会仙湿地的全貌和特征,以弥补游客在湿地现场无法全面把握和感受的不足。其次,结合环境条件,在实景旁因地制宜设置一些图文或语音的科普解说板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引导游客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并结合实物的观察,增强感受和记忆。例如野生水稻是会仙湿地上一种极珍惜的植物,在保障其生长、科研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开辟一小块区域,结合系统解说和实物的观赏,让人们了解它的生态习性、环境变迁对其生长的影响,深刻地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三,通过一些设施的建造,在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同时,展示环境生态功能,达到科普教育目的。例如,在会仙湿地水域边上,结合自然界中水的净化功能建设一处集科普、观赏、游戏为一体生态水景,顺应自然地形和水流方向,由高到低设置有:取水口、厌氧沉淀池、植物床系统、养鱼池、出水口等设施。取湿地中部分有污染的水体,让水流流经这些设施,通过物理沉淀、生物分解、降解等作用,改善水质,向人们展示自然生态的能动作用。还可结合设置一个水质监测观察室,配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工具,让游客特别是孩子们分别抽取、检测通过水景前后水体的某些污染物指标,通过亲自操作的对比试验,深刻体会到自然界中水的净化功能,唤起人们对水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参与性体验活动的设计
根据会仙湿地资源条件,体验活动项目设置可以涉及到水体、动物、植物等多方面。例如在水体资源的开发方面,可以设置划船、穿越芦苇林,采莲、垂钓等多种水中、水边活动;在植物资源的开发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情况,开辟多种活动项目:如可以利用秋季植物的落叶制作叶脉书签,作为特色纪念品;利用会仙湿地较多的芦苇、狗尾草等植物,适当地开展编制小花篮、螳螂等草编工艺活动,让游客跟随工作人员,完成从原料的采摘、烘干、到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完成的全过程,加深记忆;在动物资源的开发方面,根据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设置不同的活动项目:观察动物的出生与孵化过程、辨别动物特有的肢体交流、捕食方式等。例如会仙湿地生长着一种叫南方狸藻的沉水草本植物,以动物为食,人们都非常希望知道它是如何捕捉食物的,可以在南方狸藻较多的水域,设置水下观测仪,游客通过在水上操作仪器,观测到南方狸藻利用叶片上长有的很多带刺毛的捕虫囊的伸缩捕食小虫子的过程。通过各种参与体验活动的设置,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动手、动脑参与实践,加深体验感受,激发他们对湿地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湿地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结语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一个地区生态和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带给人们认识了解自然、解读文化、科普等多种深入的体验和感受,湿地体验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保护和研究,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发挥湿地环保、科普、休闲、游憩、体验等多种功能,实现湿地开发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湿地生态建设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