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职教育几个突出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基于会计专业

2015-10-14袁中文,蒋虹

成人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精品课工学资源库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9-0080-03

doi: 10.3969/j.issn.1001-8794.2015.09.024

【收稿日期】2015-05-26

【作者简介】袁中文(1968—),男,四川广元人,副教授,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蒋虹(1970—),男,四川广安人,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高职教育。

一、高职教育的探索历程

高职教育风雨兼程走过快20年了,从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本科教育开始向应用性靠拢等实际现实,证明了高职教育的正确性。成绩并不代表完全正确,有一些做法还有待商榷:

1.治疗硬件、软件之伤

1999年的突然扩招,使很多学校措手不及,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规模和层次,没有充分准备好扩招后的对硬件的数量及质量要求。由于多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从数量上不能适应要求;同时硬件设施陈旧,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社会对设施的质量要求也水涨船高,在此双重压力之下,即使已经开始的收费,也不能满足这些基本设施建设的需要,造成相当的学校处于负债运行状态,一段时间盛传某大学破产的传言也不绝于耳。同时也催生民间资本的进入,民办高职如雨后春笋到处发芽。但是无论公立、民办都面临软件之伤——教师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以至于现在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2.学习和借鉴工学结合

最初都是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学习经验,通过学习、借鉴、探索,一些学校走在前面,成为“后续部队”的标杆。但是与国外相比,存在国情、人口数量素质、基础条件等差异;国内相比存在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工科与文科等区别,使得学习借鉴不具有同质性,仍需要各自根据自身实际做出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主旋律是在探索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培养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技术人才。如何满足工作实际要求,工作的多样性、同一工作不同企业的差异性,给学校提出来严峻的挑战。工学结合的模式、方法该如何进行?如何操作?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3.大力进行内涵建设——教材、资源库、说课、微课、精品课

围绕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这个“主线条”,各个学校基本都围绕内涵建设这个主旋律展开,包括教材配套改革,与此对应的是精品课、资源库建设等。虽然本科院校也在进行资源库、精品课建设,包括省级、国家级,但笔者理解应该有本质区别,因为培养人才目标、教学对象有一定差异。

实训、实验室改革和重新设计,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习和工作的零对接,使之符合工学结合模式。同时与不同企业合作,建立前厂后店或前店后厂方式,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场地、场所。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与企业的不同关系,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这些包括PPT、flash、动漫、说课、微课等专题模式轰轰烈烈的应用。这些属于具体的教学方式探索,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懂。

二、当前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否定多、创新多,效果有待验证

否定传承,过度起用新东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个专业的很多课程,基本都有前后关联关系,会计专业这个现象非常明显。多年的积淀留下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打破一个旧体系,就必须有一个新体系建立。新体系的作用、效果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经过探索的体系,还需要几届学生的实际运用,在运用中发展完善,才能大范围推广应用。笼统地把过去的课程体系全盘否定,除了名字的改变,有没有实质的变化,需要认真反思。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全国大多数的高职学校都有会计专业,但是高职改革这么多年,还没有找到一所学校的高职会计教育模式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案例。基本是不同学校在某一方面有特色有优势,其他学校难以复制。

2.重形式、轻实质,后遗症有待观察

急功近利心态严重,急于改革,但是没有搞清改革的实质。做了许多形式上的改革,有点邯郸学步,画虎类犬的嫌疑。

这期间通过改革出了很多新成果、新做法、新形式,如: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课;还有不同层次的资源库。在百度上搜索“会计基础精品课”词条,仔细看不同学校(包括高职、本科)有近百种精品课之多,怎么理解同一门课程出来这么多精品课?同样再搜索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等会计核心课程也会得出类似结果。同样,搜索“会计资源库”词条,有多校联合、高等教育、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几百条。这还不包括不同网站、不同网校的会计网络资源。这么多的重复建设与我国家的工业建设如出一辙——产能过剩。好像稍微有点名气的学校,如果没有几门精品课、没有编写几本教材、没有主持或参加资源库建设,这个学校将不称其为学校。同样,一批批省级、国家级示范学校的建设和验收,造成这些“示范”学校的辉煌,但是仔细研究看,这些示范效益、效果如何?这种改革已经形成气候,基本很多学校、相当多的老师都按此模式照办。这种模式对新教师的影响有待观察,因为新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社会、教学经历;同时对学生教学效果的影响,也不会能立竿见影,即所谓“百年树人”。

3.重实干、轻分析验证

在这一轮的工学结合改革运动中,学校、老师、企业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实实在在干了许多实事,这是有目共睹的。有句话“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个人觉得是目前高职改革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明白了需要“工学结合”的大目标下,实际做出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成果”,但是没有对这些“成果的效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验证,对实际工学结合的效果如何?缺乏详细论证,以至于只要是“新东西”就是好东西,各种成果遍地开花,真真假假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让人眼花缭乱,对缺乏核心定力的人,无所适从,只能人云亦云多走弯路。当然不能全盘否定,有些精品课,示范性院校确实有过人和优异之处,如何归纳总结,全面推广是关键。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家层面已经针对高职教育出台了相当多的文件,但基本都是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制造业的核心基础教育,应该战略层面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要制定战术性的具体可操作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给学校一些能进行创新实验的政策优惠,让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同盟军”,以解决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具体问题。

1.制度的顶层设计

针对具体专业,组织国家层面的“试点”探索。从招生、就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探索改革,主要是课程体系设置、具体课程内容取舍、教学方式方法的适用、学习成绩界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式和能力水平鉴定等等。对一些工科专业可以先进行探索,商科类的会计也可以同时进行。这种试点探索关系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利益,没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下面是难以开展的。目前就业压力大,学生和家长有顾虑理所当然;学校面临声誉、招生压力也会有顾虑;企业有经营成本担心也是正常。如何解决三者的后顾之忧,必须要从政策上加以落实。过去有深圳的改革试点,最近有营改增的试点,但是就是缺乏教育的改革试点,而教育是“百年树人”,更应该慎重。没有试点,就全面推开,教育是承受不了反复的折腾,试点可以减少大面积的损失,更积极地取得经验,推广更具有说服力和借鉴性。同时必须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这是前进中必然过程。如具体操作上,对企业在参与工学结合时,税收上给予优惠,鼓励企业的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应付。

2.创新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效果验证的科学性

对于资源库、精品课、示范性院校建设等,不应该一哄而上,物以稀为贵。对于同是高职、同一门课程出现数个国家级省级资源库、精品课,笔者认为欠妥。可能不同学校有各自特色,但是同一课程不会差异太大,名义都是精品,如果不出意外都不是绝对精品,简单道理精品一般是难以超越,众多的精品课与社会上众多的评奖一样,太滥就没有多少含金量。故应该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认定,且应该是国家层面,且认定了就应该推广,其他学校没必要重复建设。特别是资源库,应该对全国所有相同层次院校的同一专业都可以适用。这样可以把教师的精力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主要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所在。

减少评级、示范之类的形式主义。不可否认这种活动有相当积极的一面,对促进学校管理和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学校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靠一次两次运动就能完成的,需要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特别是在评定过程中仅靠几个专家,在几天的时间内把一个学校多年的工作做出一个评价,是否科学?是否全面?有多大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教育不是企业的产品,能马上得到市场的检验。同样示范院校的示范效应如何检验?这些都必须有一个权威、科学的规范性文件或可以检验的量化指标,让各个学校在长期的过程中努力完成,而不是在一次评价中完成,同样后期的持续效果也是需要检查。

3.同一专业的教学标准统一

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主要基于标准统一,才能很好地评判各个学校的好坏。但有人可能担心这把双刃剑,会造成“产品的同质化”。笔者认为不会,标准虽然一样,执行教学的老师、各个学校的管理理念、地区环境等还是有较大差异,最根本的是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知识内涵迥异,道理和同一个老师会教出不同的学生一样。

4.面对现实对象的学生,研讨可操作的教书育人标准

由于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前些年的学生状况差异巨大,在现实条件下对学生的育人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但是公开讨论教育的对象(学生)实际状况,目前还是“欲说还羞”,这与近年来过分强调个人意识、学生的人权意识,而忽略学生是处于未成年应该是接受教育的阶段,同时部分家长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造成了教与学的矛盾对立,而媒体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家长感慨孩子不听话、教师叹息学生难教、企业抱怨员工没有责任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是国家层面应该反思的问题。学校教书育人到底该如何做?还要防止极端事件的出现,学校、教师的具体操作行为规范,哪些是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标准,明确各自的法律、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免相互推诿。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面临为国家输送产业人才,人才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高职教育是这个环节的重要一环,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妥善处理,正确引导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所在。

猜你喜欢

精品课工学资源库
盐工学人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传动系统诊断与维修》精品课建设
盐工学人
——沈 妉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盐工学人
——李 琦
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