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高校社会科学类课程导学课教学探析

2015-10-14鲍国政

成人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社会科学导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9-0065-04

doi: 10.3969/j.issn.1001-8794.2015.09.020

【收稿日期】2015-04-22

【作者简介】鲍国政(1968—),男,安徽枞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于教学过程也同样有效。学生学习一门新课程,教师的第一堂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法律、管理类的课程,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在第一堂课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了解该门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在此,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某些具体做法,谈谈点滴心得。

一、成人高校社会科学类课程导学课教学的独特意义

(一)社会科学类课程导学课教学的内涵

这里所讲社会科学类课程,是指以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构造的学科所设置的教学课程。其具体内容涵盖高等学校设置的行政管理、法学、工商(企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的以学科基本理论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法学概论、工商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理论课程,也包括思想政治课诸课程。但是人文修养类和实践操作类的课程一般不列入其中,如大学语文、名著欣赏、行政管理实务等。

这里所讲的导学课教学,主要指利用教材中“绪论”章节,进行新课的知识介绍和教学要求与建议的“入门”教学。在时间上,不仅仅指第一个授课单元(一般为3—4节课),还可能是接下去的一个单元。导学课的目标是把学生引进学科的大门,在第一时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是介绍课程的知识结构。

(二)成人高校社会科学类课程导学课意义

一般而言,高等学校每一门新课都会有导学课教学,甚至中学课程也存在导学课教学。那么成人高校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导学课意义在哪里呢?

1.社会科学类课程本身需要完整的导学课教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所区别也有所联系,它与人文科学一样有着价值的关怀,但也借助于自然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因此,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课程具有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实践经验的社会性两个重要特征:

就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而言,社会科学类课程一般从某一个概念、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准则出发,然后运用逻辑形式构造出一套知识传授体系。就知识来源的社会性而言,这类课程一般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社会实践才能凸显其意义,通过展示知识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的案例证明其内容的可信度,而这一点必须要在导学课教学中给学生作以介绍。

2.成人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类课程重视导学课教学

成人高校学生一般理论功底比较欠缺,逻辑训练先天不足,加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导致其在宏观理解课程知识体系上的能力总体上是不足的,这就需要通过导学课的概括展示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与结构。但另一方面,成人高校学生有不少是有一定社会工作经历的,因而对于社会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操作上的理解力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要强,甚至比有些授课教师的经验都要丰富。对于这样的学生,理论上的引导会使他们获得能力与素质上的提升,而导学课的“首因效应”会影响学生对这类学科的兴趣。

二、社会科学类课程导学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导学课是“入门课”,所以教师要清楚,任何一门学科是依据一定的原则体系、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建构起来的,就如同一幢房子。他现在是站在某一学科这幢“房子”的门口,指着门内,就是要让准备进去的学生大体上能够了解“房子”内的方向和构造、各个部分的功能及其路径。因此,教师必须在“入门课”上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通过理清知识脉络、说明章节关系,使学生对学科内在知识结构有初步认识;

(2)用精练、易懂、易记的语言和合乎逻辑的排列组合归纳出该学科的基本内容;

(3)以知识的现场感、实用性和引导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达到这三个目标,一般要借助两个渠道:一是教材中的绪论部分本身,这是较详细的文字叙述;二是教材的目录,这是比较直观的顺序结构。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最佳,教师应当灵活地把两者糅合起来,借助语言表述、课件展示、师生互动等形式开展导学过程。

如前所述,一般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材,都安排了绪论部分,大部分的绪论都编写得结构完整,但语言比较宏观、抽象。尤其是多数“绪论”那种面面俱到的体例,也容易使学生甚至教师产生心理上的疲劳,不同编写者撰写的绪论在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这就更容易导致人们对绪论部分的忽视,而愿意直奔“主题”。有些教师在第一堂课绪论部分讲得很少,很快便进入分章节内容。这样做,就像让不识水性的人(学生)在不知深浅的情况下扎入水中,其后果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要上好导学课,就必须研究导学课要讲的内容和方法。上导学课的基本要求在于:

(1)导学课必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体地说,导学课应该在一开始的时间里就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地位,这门课程是解决哪一领域里问题的,这门课程的核心知识(并非是全部知识原理)是哪些。

(2)要把教材的目录以串讲的形式进行分类、概括。一般教材对于学科的知识结构都能进行逻辑严密的目录排列,但也有教材体系不够严谨的。无论哪种情况,成人高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足的现实,使得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梳理、讲解学科知识结构。实际上,即使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经常把具体章节的知识与导学课上讲的东西联系起来。

(3)教师应该在具备该门课程的两层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认知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两层基础的知识体系是:专业课程体系坐标——明晰本课程与前置课程、后置课程以及同级课程间的关系;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公认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过滤”、重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毕竟,多数成人高校的教材还是有着类似普通高校教材的那种高深、繁复的知识结构的痕迹,而成人高校学生则需要简易、明快的知识结构框架。毕竟,社会科学课程不像理工类课程那样严丝合缝地构造知识,而是相对严谨地构造知识谱系,所以,教师有必要也有一定的自由度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在上“法学概论”的导学课时,整整花了4节课(一个单元),从“法的起源”“法的价值”“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部门法分类”四个方面分版块,完全不看书本展开介绍(学生也不必看教材),并在黑板上分出这四个板块,通过简要的板书,勾勒出四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完之后,笔者指着板书与学生一起简单复述这些知识框架。这是我所构造的“法学概论的框架”,也是学生初步认知和接受的框架,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了共识的桥梁。接着笔者让学生翻开教材,一起研究目录,对目录内所列章节进行概括,学生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把相连或不相连的章节归类,于是对法的基本理论路径有了宏观的把握。

三、导学课的过程

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必须以高屋建瓴的手段达到指引路径的目的。因此,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成人高校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导学课就应该像一篇论说文,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凤头”——好看,“猪肚”——丰富,“豹尾”——有力。相应地,导学课的过程分为切入、叙述、点题收尾三个阶段。

(一)巧妙切入,引人入胜

找到准确的切入点是上好导学课的关键。大部分教材的绪论部分体例完整,但是未必所有的体例都能够把问题讲清楚。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读书”(更多情况下教材是让学生自己看的),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大致了解学生可能对这门学科有什么疑惑、成见、印象(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然后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从恰当的知识点“破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列几种方式进行切入:

(1)概念解析,开门见山。即首先从课程名称讲起,引导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发生兴趣。教师可以用列举法,自问自答(最好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讲起),也可以请学生分别表达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从学科的名称(如“政治”、“法律”、“行政”等等)谈自己的认知,或由教师罗列一些普遍的看法,比如,笔者上“政治学原理”课程时,就首先请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类型的学生谈谈他们对本课程的第一感觉——即便从没学过也没关系,要的就是直觉的判断。结果多数学生把这门课程与思政教育课混为一谈。当笔者告诉他们该学科的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时,多数人觉得很奇怪。于是笔者就从汉字“政治”两个字的拆解来说明“公共权力”的起源和目的(或者说是权力使用手段),这样,学生就马上明白了课程的全部核心在于“公共权力”的原则和构造,兴趣大增。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参与的方法效果最好。

(2)热点讨论。即利用热点社会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笔者结合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从政治学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承担的较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获得了国际政治声誉以及战略优势,学生听后感到对该学科中的“政治”、“经济”以及两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很快就能与教师一起进入课程。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学科知识来观察同一类社会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对时政予以深切的关注和敏捷的反应。

(3)命题疑问。即以某个哲学命题、名人格言或谚语作为开场白。这种方法适用于政治学、法学这样具有较为系统丰富价值体系的学科。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了本学科的价值,还可以激发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的意识。教师对命题解释得恰当、出彩,还能增加自己的魅力形象,从而奠定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二)宏观描述知识体系

切入课程主题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介绍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介绍时要注意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紧扣切入的主题。在描述知识体系时,必须紧紧围绕切入时提出的学科主题,否则切入时的“精彩”就会被知识逻辑的严谨所冲淡。

(2)合理安排知识体系。导学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讲目录,但是教材目录有时可能出现章节断裂、分散的情况。教师必须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提纲挈领,不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讲。

(3)表达清晰。表述的逻辑要严谨,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原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具体构成的互动作用等等,应该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表达的语言要生动、到位,尽量多用判断句表达,提出疑问应尽快给出答案或思路。

介绍学科体系可以综合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1)历史背景衬托。历史背景衬托通常需要借助于讲故事、打比方的手法来实现,其特点是轻松、有趣。如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多为现实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磨刀不误砍柴功”,让学生了解不同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他们少去死记硬背,从而真正记住学科理论的基本内容。比如在讲行政学课时,笔者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讲起,讲到欧美的工人运动、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主义一直到克林顿和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这些历史一般行政学教材基本上不介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罗斯福新政”,既有经济学常识,又有政治学意义),讲了约40分钟。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教师罗列出不同时期的理论流派用了不到15分钟的时间,但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并记住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2)相关学科比较。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极其重要,这一点在导学课上可以首先得到体现。教师必须对本课程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以便在讲课时化繁为简、点拨学生;教师还应该视野宽阔、旁征博引,使学生与教师有共同的兴奋点。在导学课上,不能局限于该门学科,而应该将与之相关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派生学科的知识作为参照系。比如在“政治经济学”的入门课上,笔者以“资本”为核心,分别从历史的角度(个人资本、国家资本、社会资本的生成与演变)、哲学的角度(资本与人的自由)、政治的角度(资本对社会资源分配的控制)来解释政治经济学,效果也很不错。设想如果讲授经济法却不介绍市场经济原理、讲授组织行为学却不懂得心理学理论、讲授行政法却不联系行政学原则,其效果应该会是怎样的?

(三)点题收尾

一般情况下,导学课用一个单元的课时即可,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用两个单元的课时。但正如写文章一样,收尾工作一定要简洁有力,具体地说,要做到两点:

(1)观点明确。要用鲜明的观点和结论对该课程的整体内容与结构作一个总结。

(2)语言简洁。这是实现观点明确的手段,到了课堂快结束时,如果教师还是语言罗嗦,不仅影响学生对课程结构的理解,也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

点题收尾的方法应该与切入时的方法相呼应,一般来说,切入时是疑问,收尾时就应该是答复;切入时是案例,收尾时就应该是观点;切入时是观点,收尾时就应该是观点的延伸,或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开头作准备。

四、导学课的教态要求与辅助手段

有人说过,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像导演、又要像演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认为,在每一堂课上,教师都必须以激情和智慧来完成教学任务——以激情引导学生的兴趣,以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导学课上,教师的表现应该像说书先生,更要具有指路人的角色能力,在切入、叙述、收尾三个不同时段,因为具体功能不一样,所以教师的教态也应该有所变化。

在切入时,无论是讨论热点问题、开门见山,还是提出命题,教师都应该以热情的心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良好举止亮相。

在叙述学科结构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大,知识逻辑性强,教师应该以平静神态为主,在知识结构的衔接处使用疑问神态加逻辑演绎的方法,在有些关键问题上表明自己的喜、怒、哀、乐、叹的态度。无论是哲理性内容还是认知性内容,教师都必须体现给学生自己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有所建树的印象(当然这需要真实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切可以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在表述时,教师最好能脱离讲稿,一气呵成。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适当参看教材某些地方的具体内容以佐证自己的介绍。

在收尾时,教师的神态不外有三:坚定的判断、启发式的疑问、引导式的悬念。

例如,笔者在上“政治学原理”的导学课时,一般在开讲之前都要板书: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这两句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了学生,很多时候,会有不少学生马上拿起笔抄写。笔者以讲故事的形式,从西方政治哲学中自然法假设讲起,引出“公共事务”与“政治”的概念。笔者时而与学生对问对答,时而讲述。到最后,黑板的左边是两句名言,右边是“个人—社会—国家”。笔者点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绪论上的论述逐条讨论。学生们此时所体会到的“政治学”完全不是日常生活中种种误会给他们的印象。在下课时,笔者说:“你们还是站在门口,不过已经抬起了一只脚,欲知政治学宫殿内情如何,下回分解。”这种说书人的口吻使一堂导学课在欢笑中结束,一门看似枯燥的课在好奇中开始。

最后还需要建议的是,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一些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辅助手段:

(1)善于比拟,以小见大。如把现代政府比作一个物业公司,学生就明白了公民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了,也明白了税收的本质。从一个中国大饼与一个美国汉堡的生产与交换讲起,引申到国际贸易,学生就明白了货币汇率的原理。

(2)注意板书逻辑。有时候,板书还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特别是在黑板上进行逻辑演绎,可以带领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达成共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好办法。更重要的是,好的授课过程应该包含板书的设计。如在绪论课结束之时,黑板上留下了路线图和结构图组成的课程知识体系,则更能体现知识的严谨性。

(3)运用多媒体工具,尤其是适合于导学的工具。如视频、PPT等载体,还有思维导图、Mindmap等适合导学的软件。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使用此类工具,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服程度,还能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运用新事物。

当然,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是可以权变和综合运用的,也是可以创新发展的。导学课中还有“学习要求”、“考核方式”等内容,限于篇幅,本文没有介绍。以上笔者只是就自己的经验提供管窥之见,以求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社会科学导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