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对策

2015-10-14鲁勇

成人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普洱培育农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9-0053-04

doi: 10.3969/j.issn.1001-8794.2015.09.017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鲁勇(1958—),男(彝族),云南普洱人,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培训。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特征、分类及成长的社会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业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具备一般农民的特征外,还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在政策上、安全上、法律上、组织上都必须有保障。新型职业农民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思想观念要新,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有目标追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见识,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组织,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生产经营型: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专业技能型:指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的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指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村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一是要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营造农民存在和生存的法律环境;二是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三是系统的学习条件,新型职业农民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零散的、短期的技术培训。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四是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鼓励和支持致力于从事农业的人才到农村兴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国人吃粮问题最终依靠亿万农民,特别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粮食安全才能有所保障;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随着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要求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要求能够掌握应用现代的农业科技,能够操作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发展现代农业,突出高原特色农业,普洱实施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培植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农村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将成为未来农村主要的生产经营形式。

三、普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制约因素

1.普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2013年普洱农村劳动力127.02万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含不识字或识字少)占59.1%,初中文化程度占33.8%,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5.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7%,与云南省平均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1年,比全国平均值低1.9年,比全省平均值低0.5年。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 16—25岁农村劳动力占15.1%,26—30岁农村劳动力占11.9%,31—40岁农村劳动力占26.3%,41—50岁农村劳动力占27.2%,5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占19.4%,高龄劳动者达一定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5 873元,人均粮食442公斤,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 141元的9.6%,处于云南省州市中下水平。普洱农村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普洱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高,制约职业农民的培养

2013年普洱市两所普通高等院校招生3 914人,在校生9 468人,毕业2 925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5 005人,在校生11 199人,毕业3 048人;职业中学招生3 135人,在校生9 109人,毕业5 555人;普通中学招生40 100人,在校生112 888人,毕业34 752人。2013年全市初中毕业生28 145人,升学率为67.8%,有0.9万人流入社会。

普洱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普遍较低,办学观念陈旧,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专业设置单一,办学形式单调,技术含量低,有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去农化严重,盲目追风市场,结果学校办学无特色,发展滞后;教学设施不完备,办学方式落后,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实习基地和实验场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学生毕业就业率低;教师知识更新慢,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少,难以适应市场,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对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大,发展受到制约。

3.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职业农民产生的体制因素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核心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键是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普洱城镇化率只达35.9%,农村土地、资金和较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流向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山高、坡斜、平坝区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城乡公共服务不一致,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远少于城市居民。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是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推进农村转移农民市民化,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要素向“三农”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普洱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践

1.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普洱市各县(区)农广校2004—2013十年间累计完成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69 944人,培训合格62 052人,颁发绿色证书34 218份。其中,绿色证书培训专业农民47 267人,培训合格39 375人,颁发绿色证书16 729份;承担国家、省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训农民22 677人,发证17 489份。通过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使大批受训农民以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升了农业产品市场经营理念,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农业产业规模,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组织管理、培训模式、考核发证、鉴定使用、监督管理、跟踪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探索和充分准备。

2.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2004年至2013年,普洱市各县(区)农广校承担国家、省、市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累计培训103 297人,培训转移79 597人,转移率达77%。其中,引导性培训53 451人,转移32 250人,转移率达60%;技能性培训49 846人,转移输出47 347人,转移率达95%;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5 448人,占培训总数的1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普洱绿色产业发展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转岗就业提供了条件,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3.开展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

2010年,上海对口帮扶援建普洱白玉兰农业远程教育网点,充分利用全市114个网点开展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至2013年累计培训2 258期,培训农民121 347人次,使受训农民受到了科学技术普及,学会了农业实用技术运用,实现了增收,加强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4.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农广校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模式,培养了大批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2004年至2013年,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49人,毕业656人。其中,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514人,“送教下乡”普通中专涉农专业招生335人,专业大多数集中在现代农艺技术、现代乡村综合管理等农村实用专业,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乡镇企业员工、农业合作社带头人以及种、养专业大户和村科技示范户等农村基层生产一线骨干农民,加强、充实和提高了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农业服务人员、骨干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大规模开展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送教下乡”村级建立教学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云南全省统一,实行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三大模块,专业课由各州市县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灵活增选。如宁洱县增设烤烟生产、镇沅县增设咖啡和蔬菜生产、墨江县增设茶叶生产、孟连县增设水稻高产栽培等贴近农业生产、能让农民学以致用的课程;把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纳入考核学分范畴;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采取参与式、互动式、现场式教学方法,使学员动脑、动手,直观、启发性大。如宁洱县先胜村中专班,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创建田间实作基地,教师学员共同参与劳作,现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操作性实践性强,学员能动性大,理论结合实际,学员提高进步大。2014年3月,教育部、农业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通知指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应培养更多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学校及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有了政策支持,必将迎来大发展、大进步。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1.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总体规划,构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督导体系,从一开始就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体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加强培育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实行农业准入制度,将农业生产项目、各种农业补贴发放、土地流转、农村金融、贴息贷款等与新型职业农民挂钩,系统配合支持,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留在农村,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多举措营造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环境。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自此,农村职业教育有了政策保障。

2.健全科学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普洱发展现代农业、突出高原特色农业工作的推进,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尤为重要。因此,应统筹利用好农业职业院校、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广校、职业中学(职教中心)、农村成人文化学校、农技推广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一个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完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好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发展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加强教育培训体系硬、软件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

3.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以往农民科技培训有严格的区别,不仅在培训时间上、内容上、程序上都有不同,新型职业农民还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专题教育式零散的技术培训,短期培训无法形成。为此,应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用性培育:首先,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培养职业农民,如普洱发展生态茶叶、咖啡、烤烟、橡胶、果蔬、渔牧业、生物药业等清洁环保农业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创绿色加工企业,结合绿色产业培养,使农民在产业链中成长,在实践中壮大。其次,充分发挥当前农村经营主体市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农村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再次,培育方式应灵活多样,要根据农民和农时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的互动,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学员讨论、体验观摩、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最后,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和加工质量意识,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培养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价格和竞争意识;逐步养成创新意识;增强职业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培育其具有较高的知法、学法、用法的素质,能深刻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农业生产经营能够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产业化运作,实现效益最大化。

4.统筹城乡一体化,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准入制度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以农为业、以农创业、务农富裕的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实行严格的认定管理制度,规范认定条件、认定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办法。从业者应具备职业与专业资格,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准入,也才能有效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其次,要建立城乡一体要素流动环境,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及城镇人才到农村创业和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只有鼓励和支持致力于从事农业的人才到农村兴业和创业,农业才能获得健康发展。最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有利环境。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划分。为此,应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推动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的新户籍制度。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创新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存的法律环境。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

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业务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应强化师资队伍培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技能强、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科技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激励机制,鼓励专兼职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在农村岗位补贴上、职称评定上、岗位聘用上、表彰奖励上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还要制定职业农民激励机制,建立各种奖励办法,奖励那些通过系统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并依靠科技致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多举措营造人才成长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普洱培育农民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