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思考——以保险职业学院为例

2015-10-14李丽

成人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专业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9-0044-03

doi: 10.3969/j.issn.1001-8794.2015.09.014

【收稿日期】2015-06-0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研究”,编号为XJK013CZY045

【作者简介】李丽(1982—),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及其教育教学。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内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职业院校要将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要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具体到我国可上溯到近代推行的实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的教育思想,是一种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职业、为未来而工作的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调研及现状分析

调研方法主要采取电子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两种形式。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答卷280份,回收率93%,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回收率83%。访谈对象为学生、主管实训的教师、企业负责人。访谈的结果为总结完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提供了客观详尽的材料。

(一)毕业生的追踪调查

毕业生的调研主要对象为已毕业的往届毕业生和正在公司进行半工半读的2015届应届毕业生。

1.学生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

98%的学生认识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必要性,学生参与度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对学生的意义方面,学生大多选择了:有利于专业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95%) ;有利于明确职业目标(92%) ;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锻炼沟通能力(89%) ;有助于对后续课程的选择(85%) ;有利于解决家庭经济负担(70%)。

2.学生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习中的问题

在工学结合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脱节(50%) ;在企业中缺乏精细指导(30%) ;职场压力大难以适应(20%) ;人际关系复杂(18%)。

(二)企业的追踪调查

1.企业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

所调查企业负责人都表示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有利于企业挑选未来员工。同时接受在校学生半工半读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可见,企业对该模式认知度高,认同感强。

2.企业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的困难

企业在工学结合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识与参与度不足(60%)。在校学生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经过重新培训才能胜任工作(50%) ;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30%) ;企业中指导学生的主管或经理有限(18%)。

(三)学校的访谈调查

1.学校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

学院自2008年开始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同,学院积极主动的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上增强了与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基本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

2.学校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的困难

通过访谈,总结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专业设置的岗位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还有脱节。国家虽有鼓励工学结合的文件,但具体落实实施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几乎为空白,学生到企业进行“半工半读”过程缺乏配套措施和法律保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不足。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中势单力薄,学校承担了发起者,组织者、策划者、主要实施者、协调者,而企业参与程度不足。

(四)学生家长访谈调查

1.学生家长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

通过访谈,了解到家长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基本认同,学生所从事的“工”与所学专业的“读”基本对口,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以致用。也有利于了解社会和父母的艰辛。

2.学生家长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忧虑

通过访谈,学生家长对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忧虑主要有: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业务压力大,无法兼顾学习。学生初入社会,人际关系难以协调。有的企业无法提供住宿,学生基本生活条件无法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安全也存在隐患。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实习学生的权益无法保障。

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经验总结

(一)校企合作机制基本建立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实现有赖于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学院成立了相关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和相关运作机制,构建起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日常运行机制和校企合作运作平台机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修正培养目标,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明确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形式,“2 + 1”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凸显

1.“1 +0.5 +1 +0.5”形式

以组训讲师专业为例,实行“1 +0.5 +1 +0.5”形式中,第一学年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人文素养课,半年时间到企业了解基本业务,让学生对岗位有基本认知,带着问题回到学校,用一年时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半年到公司实习,在半工半读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理解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2 +1”形式

我校对大部分专业,实行“2 +1”形式,即学生2年在校内,最后1年到企业工作环境接触实务操作。该模式实施时间最早,发展成熟,为进一步创新“2 +1”形式,结合岗位特征与公司需求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25 +0.75”、“2 +0.5 +0.5”等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学生零距离就业。例如,“2.25 +0.75”模式中,第5学期前8周重点完成面向“订单”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典型岗位技能、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学习。

3.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半工半读的形式

学院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自主联系金融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与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该形式比较灵活,但是实施过程学院难以监控和管理。

(三)“校中企”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平台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由学校组织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在实践中,通过三个模式实现。第一种模式:校办工厂;第二种模式:校中企;第三种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我院主要采用校中企和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引进来”,保险实务专业与国内知名保险龙头企业——中国人寿电子商务部达成一致并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联合在校内打造具有典型“校中企”特色的——中国人寿电销中心。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承担实训基地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职责;学院提供场地、部分设备和智力投入,负责实习实训基地及教学场所的保障与投入。国寿电销中心建成后,形成前校后企,为学生半工半读提供便利,工位需求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突出。同时,学院与多家金融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动、共培共育、资源共享”模式。各知名金融企业成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重要场所。

(四)形成“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中将保险从业资格证、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寿险管理师、金融理财规划师、寿险核保师和寿险核赔师等保险从业资格证和保险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考证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内容不脱节。通过获得职业资格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竞争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兼职讲师以讲座课、特色课、“1 + 3专兼结合”授课的形式将企业文化和行业先进技术、理念带入课堂,实现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共育。

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破解之道

(一)扩大深化校企合作层面与范围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提供企业员工培训项目课程,通过应用研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服务行业,高职院校应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的支持,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金设备,企业兼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等资源,同时引导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

(二)加强师资交流

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专业师资培养,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交流学习实践、挂职锻炼、开展调研。一方面教师可了解公司业务发展和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也可对半工半读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习指导。学院教师也可不定期的到公司参观学习,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员工可到学校担任兼职讲师、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三)构建现代课程模式

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现代课程模式。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等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走向开展教学改革,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把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程在企业现场实行,让学生在工作中学。

(四)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收集社会评价信息、对合作企业定期回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社会、企业反馈的评价适时对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优化。将学生在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及企业满意度,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侧重过程考核,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五)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

加快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进度,搭建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与资源共享平台,使学生在“半工”阶段可以利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半读”。能随时随地实现“工”与“学”的结合。

(六)出台法律法规,建立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不是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的简单结合,使科技与经济结合,政府应承担调节者、规范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政府应对企业建立资助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提供资助的企业在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等方面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法制化、规范化。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专业
盐工学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