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食物体系(AFNs)在广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思考
2015-10-14白雪李莉何骥何松涛
白雪++李莉+何骥+何松涛
摘要:结合农业发展方向和广西农产品生产现状,阐述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发展意义,讨论替代食物农业体系( AF-Ns)在广西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75-03
近年来,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镉大米等新闻的频频曝光,如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广西农产品生产仍处于从提供数量到提升质量的转型期,农产品生产基础条件差,标准化水平不高,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安全隐患仍然没有消除。替代食物农业体系(亦称替代食物网络)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的外在动因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对工业化食品体系和全球化食品供应系统的不信任,以及城市化的反思和乡村重建思潮的兴起等,它代表着一种对食物生成、流通和消费的空间重构和社会属性重构的努力,意思是“直销本地化有机食品的模式。建议广西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可借鉴替代食物农业体系( AFNs),以质量兴桂,更好地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之根本
农业发展的方向
在农业生产的激进工业化的大环境影响下,“化学农业”、“石油农业”让农产品越来越失去自然属性,扭曲变形得与工业无异,其负外部性甚至超过工业,价廉却物不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让国人逐渐醒悟,作为“食之根本”的农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政府形象和农产品供给主体的经济利益,更是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央政府在治理农业污染,缓解食品安全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2007年的中央l号文件和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业政策相应做出了调整,提出由追求规模化、高收益的“农业现代化”转变为更注重农业的生态多功能性,提倡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
广西农产品生产现状
广西农产品生产种植条件佳,种类丰富,产量高,是中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及粤港澳地区的“后菜园”,并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上成绩突出。2011年底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52.53万hm2,绿色农产品28.97万hm2,有机农产品0.32万hm2。但是,近年来广西农产品却屡陷滞销困境,原因一是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导致供多于求;二是运输流通环节油费、人工、保险等费用的逐日上涨,削弱了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广西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袁珈玲对此表示,广西农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量高但后续深加工等能力不足,解决农产品滞销不能只抓种植环节,更重要的是理顺农业结构,关注农产品采摘后该“走向何处”。
替代食物农业体系( AFNs)的发展意义
周立(2012)提出强调单一功能和强调多种功能的A、B两套食物体系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都已经形成。模式A“亲资本”,是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贯彻“为钱而生产”这一资本逻辑的农业与食物体系;模式B“亲劳动”,是强调生态、可持续和社区发展的食物体系,食物应恢复到原来天然品的属性,“为生命服务”是食物生产的主要目标。模式B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收益,更注重环境保护和发展多功能农业,它强调的社区性为消费者和农民互建信任提供桥梁。作为食品体系模式B的代表,替代食物体系(AFNs)在生产方式上主要包括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永续农业等;在流通环节上主要包括社区支持农业、农夫市场、消费者合作社、观光农业,还强调从生产到餐桌的整个环节的慢食运动。
提高收入,建立信任,恢复“农民尊严”
为保证产量,预防性地给农产品用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农民不敢吃大田里自己种的菜,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生产时投入的化肥和农药。工业化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让农产品产量逐步上升,廉价食品在市场上大量出现,产品收购价却被一再压降,农民的辛勤劳作却换不来理想的收入,“谷贱伤农”产生的影响极大;频发的食品危机背后是过度的城市和日趋衰败的乡村,城乡之间成了剥削与被剥削、毒害与被毒害的关系,农民为社会提供食物却常常被扭曲生产目的,城乡互不信任;2010年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总氮和总磷对两种水污染物总量的贡献率分别占57%和67%,本应是净化环境的农业产生了污染,土地地力和有机质的不断下降,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情况更令人担忧;“食用使用过农药、化肥的水果和蔬菜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是现代人已经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而长期无防护措施地接触化肥和农药,农民同样遭受到的健康威胁却鲜少有人在意。“化学农业”、“石油农业”使本来就难以在中国社会上拥有“话语权”的农民失去了更多的尊严。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倡导有机农业,其重要原则不仅包括保证农产品的健康安全,还有对农民的公平和关爱。提高收入水平,降低生产伤害和风险,恢复中国农民的尊严、增强农民的信心是保证中国农业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缓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重要保障。
绿色生产,提升品质,缓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经济快速成长的暴利和官僚体制的包庇是各国食品危机时代的主要成因,而进入消费社会后中产阶级的崛起,民众期盼生活品质提升与重视食品安全,消费者意识觉醒,消费者保护运动勃兴则是走出食品危机路径的共通点。对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关学者普遍认为主要成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市场部分失灵,农产品“柠檬”市场现象及道德风险出现,优质优价机制难以形成。当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在加强政府安全规制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通过市场运作,以生态农产品替代不安全食品。社会的发展进步促使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创建,它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下消费者“意识觉醒、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他们将目光放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上,积极寻求与生产者有效的直接沟通方式,让生产经营者也意识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从而改变生产经营理念,双方逐步达成有效的供需共识,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将会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
替代食物农业体系( AFNs)在广西应用的思考
广西生产农产品具有“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加强对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的生态农产品,是广西农业实现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方向。
提倡“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的农产品消费观念
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让人们的消费主义需求迅速膨胀,食品中的农产品尤其难以得到满足,人们不断追求味觉和视觉上的新鲜感。为迎合市场需要,利用温室大棚种植或者各种运输方式出现,使市场上的反季节蔬菜瓜果、海外农产品等层出不穷,可因此对食物品质产生的影响却鲜有人注意。温室大棚中人工营造的高温高湿条件极易使植物生病,反季节农产品的大量生产就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用药防控病害;而长途运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般要在产品还未完全成熟时就采摘装运,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各种保鲜措施,上市前冷冻或催熟也是常事,不仅影响食物品质还消耗大量的能源,增加环境负担和销售成本。因此,“食在当地,食在当季”是农产品最应该被提倡的健康经济饮食消费观念。
因地制宜打造广西直销本地的健康安全食品模式
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的“替代”含义是空间替代、社会替代和经济替代,作用在于以直销方式减少买卖中间环节、缩短产费之间的距离,由此增加产销双方互动次数,增进信息交流,建立人际互动和信任关系,其强调食物的本地化,农业的可持续,社区发展等多重目标。目前在中国,有机农夫市集和社区支持农业是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的主要形式。其中,社区支持农业项目的经营方式是由客户先付款下订单,农户秉持有机种植理念按需生产,健康农产品与体面收入相得益彰,买卖双方不再对立,而是建立起互信、双赢的关系,值得借鉴。
2013年1月,广西南宁市“菜篮子”工程平价直销车试点启动并进入当地社区,丰富了平价商店建设的内容和形式,缩短流通环节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有效解决卖难买贵的问题,又弥补了平价商店固定门店灵活性不足等缺点。“菜篮子”工程和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共通点,然而“菜蓝子”工程主要的侧重点是解决卖难买贵的问题,从根本上看,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作用似乎不大。建议在政府支持下,推动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rNs)与“菜篮子”工程结合,利用“菜篮子”工程销售网点、运输方式等较为成熟的基本条件,在城市周边有计划地发展一批小规模健康安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向城市社区提供短链绿色无污染的食品,社区居民以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购买,主要采取现场、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订单直接销售。同时,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或高校相关专业为有机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普及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理念、丰富有机农产品的种类和保证产品质量,并担当监督角色,打造一种与主流食物体系相反的直销本地的健康安全食品模式。与政府“菜篮子”工程相结合,推动替代食物农业体系(AFNs)的区域发展应用,可让消费者和农户直接建立进一步联系,供求信息得到充分沟通,城乡之间相互交流中逐步产生信任,引导农产品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向,分担大规模农业生产者的压力,帮助城市周边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农民得到合理收入,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发展趋势,消费者能购买到更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逐步树立城市健康饮食消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