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农业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对策分析

2015-10-14丘映莹

广西农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

丘映莹

摘要:对农业物联网在广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当前广西农业物联网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长效运行机制未健全、缺乏专业技术队伍等问题,提出了降低核心设备成本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精简实施方案、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建立合作共赢的农业生产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等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生产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 )01-0072-03

农业作为广西涉及就业人口最多的第一大产业,其整体的现代化技术、管理、经营水平还较低。历史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分产到户,当前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到我区地形地貌相对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山多地少,耕地分布分散,这些都会对农业集约化生产造成进一步影响。在工业、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当下,农业相比而言,发展速度仍然较缓。鉴于事物的两面性,在处于相对落后的同时,必然也蕴含着极大的未来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总是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如何站在现今科技发展水平上,构建我区现代农业,是眼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其中,以构建有效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来激励相关参与者,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将是一条必由之路。

物联网是近年发展出的新兴产业,它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大的推动整合作用。从根本来说,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适逢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加强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业物联网应用领域研究,大力推行物联网这一新技术体系,推动产业链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腾飞的发动引擎。

农业物联网基础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其概念被首次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希望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都能进行广泛的信息交互。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想见,人类能够对地球上的众多事物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其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准化服务,提高管理支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随着物联网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它与农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将在农业精准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社会管理、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大显身手。

广西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广西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条形码识别的农产品溯源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南宁市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南宁市金穗公司打造了占地4000hm2的大型香蕉标准化种植园区;广西农垦源头农场柑桔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金光农场采用了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远程数据采集、控制等精准农业技术,为科学准确的作物浇水、施肥提供实时环境信息,有效地节约水、肥、农药施用量;钦州市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根据土质进行针对性地施肥,从而有效减少化肥使用,增加收益;武鸣、宾阳等地养猪户也建立了现代化养猪场。目前,在中成药物生产、种植领域的追溯系统也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投入建设。但总的来说,物联网在我区农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集中于数据采集和简单环境控制上,其智能化的程度并不高,带来的效益提升还很有限,本地配套的生产与服务型公司也缺少,与国内外成功案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农业的重要省份,提升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水平,对广西发展绿色农业,进行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开展集约化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研发和制造以及核心技术装备仍较落后,与国外先进国家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应用模式研究和应用创新不足,导致企业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在应用未广泛铺开之前,生产和长期研发投入均不足,大部分产品仍处于试生产阶段,很多项目只能采用进口设备和元器件。同时,由于农业物联网所处应用环境的恶劣程度甚至超过工业环境,在能保证稳定可靠地长期运行的情况下,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更先进的材料和更高水平的生产工艺,才能生产出稳定性高的传感器。在这种状况下,农业物联网项目的实施代价较高,与农业生产带来的增量相比,难以摊薄成本。兼之广西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效益难以体现,面对物联网设备高昂的价格,个体农户采用物联网技术缺乏积极性。

长效运行维护缺乏配套机制

由于物联网是新生事物,我国面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技术服务站、农机服务部门,不能承担物联网的应用维护,在农业物联网尚未大范围铺开之前,县乡也缺乏相应的服务型公司,这就使得即便采用了物联网设备的农户,也面临着将来缺乏懂技术的维护人员,以及维护成本高昂等诸多配套性问题,一旦系统发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农产物联网产品种类多、生产厂家不一而足,单纯依赖厂家提供维护是极其不现实的,除非特大型规模的项目,否则任何厂家的触角都难以深入到各县乡去。因此需探索一种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建立本地化的服务型共享平台,逐步完善服务配套机制,才有利于物联网系统的采用实施和长期效能的发挥。

农业物联网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培养尚需时日

国内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等院校目前刚刚开始有毕业生,人才培养还需要一个成熟期。一方面,高校在专业的积淀上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才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反复互动,相互推进才能走向成熟,包括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等等。另一方面,刚刚毕业的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其学校知识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必然存在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电子、通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基础的农业生产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甚至于还要掌握一定的自动化、安装、土建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胜任农业物联网方面的相关技术工作,解决基层问题。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发展对策

迅速降低核心设备成本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与工业用传感器常常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同,农业用传感器一般都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要承受一年四季各种恶劣气候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的特性,一般农户不可能采用价格过于昂贵的物联网设备。为此,需要投入一定力度开发适应自然暴露环境的农业物联网专用型传感器,以期降低成本,推动应用,并满足长寿命、高可靠性要求。这在行业发展初期,可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予以一定力度的支持。除此之外,农业物联网在电源系统、通信系统上,也存在户外暴露、地域分布广、网络不能完全覆盖的问题。为此,在电力供应上,可引入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单元等智能电源系统,以实现能源自给。在通信方面,结合当地网络覆盖的情况,以及终端传感器节点的分布状况,灵活采用Zigbee、Bluetooth、WIFI等通信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注意通信模块的规划,可以有效降低组网成本。

精简实施方案,形成精炼且可扩展的系列方案

经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由于农业生产资金来之不易及农民固有的“只看眼前”的思维习惯,他们往往不愿意或没能力,把资金投入到农业物联网建设之中。因此,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必须针对具体的用户制定出经济合理的实施方案。例如,在室外的池塘养鱼,就不需要像在室内养鱼一样布放很多的温度传感器,因为即使温度有所变化,用户也是无法调节温度的。因此在建设初期,可主要考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去设计实施方案,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可针对种植、养殖等的不同分类,甚至同一分类的不同精细层级,都形成一个可供农民选用的农业物联网实施方案。在细分的基础上,有利于农民的科学选择,避免过度的投入及浪费,使得眼前投入所取得的效果能明确显现,从而增进农民使用物联网设施的意愿。为此,农业物联网产品供应厂家也应着眼于长远,不宜采用高利润率模式,而应考虑“薄利多销”模式。与此同时,应做好物联网系统产品设施之间的升级扩展方案,这些方案要具备前向兼容性,以避免由于升级而造成对以前投入的淘汰,否则农户进一步采用物联网产品将会有思想上和经济上的顾虑,从而也会造成对整个产业应用发展的影响。

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农业现代化向着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这一思想逐渐为社会广泛接受,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在给用户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及技术服务需求。但目前本地区缺乏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及销售企业,广西只有为数不多的生产滴灌设备及初级物联网设备的企业;缺少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公司;能够同时提供设备及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服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就更少了,这大大地限制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广西的大范围推广。

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制定出适合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建设农业物联网生态产业链当中。催生出一批有实力的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企业,为用户提供资金及成套的技术和服务,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最终实现共赢目标。为农业物联网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出一批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推动广西的农业物联网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

除此之外,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是“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这样一个产业的新兴,也为广西大力发展这方面的工业产业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生产研发领域。结合区情,扶持适宜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并通过农业发展产生的对农业物联网产品的旺盛需求,反过来带动广西农业物联网工业企业的发展。

建立多方合作,共负盈亏的现代农业合作模式

利用现有农业局、供销联社、以及农垦、农机部门在农村长期工作积累下来的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及农业生产、流通、物资供应、农村社会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企业,建立多方合作,共负盈亏的现代农业合作模式。譬如,可充分利用供销系统“零公里”(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传统优势,大力提高供销系统在新兴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方面的服务能力,为终端用户提供有别于传统农资、农产品供销的农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促进农民增收。再如,还可以在一些具有实力的大型农场中推行物联网的应用实施,并建成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可给农户提供直接的参观咨询、培训学习等服务,让农户亲身近距离体验到实施物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并对如何结合自身的具体应用有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广泛深入实施。通过以上诸多部门、企业通力合作,从农村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到农业产生过程,进而到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再到新农村建设等诸多领域,都可借助现代农业物联网科技发展的力量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建立产学研结合,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高校及涉农行业的合作,培养出既精通农业生产、流通知识,又掌握物联网技术的跨学科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农业物联网人才培训模式,面向物联网的应用创新特性,尤其突出培养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以及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互相补充等方式来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的培养,以使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得到快速补充和提升。同时,可借助一些项目工程,加强高校面向农村的社会服务能力,依托高校的力量,对农技人员以及普通农户进行农业物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为广西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适当加强对农业物联网这类新兴产业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更新社会观念,让农民不再着急于脱掉“农”帽子,引导学生专业选择和就业倾向,不要望“农”生畏,而是立足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看到广西未来农业的广阔生机。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可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只有上规模才能提高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可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土地的使用经营权分散在各农民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这一政策的提出,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找到了出路。因此,各地政府应尽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让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都成为受益者的同时,也将使得本地的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